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卢森堡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她认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一种历史的要素,是和无产阶级的自发性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一是理论上的阶级意识;二是实践上的阶级意识。由于历史的局限,卢森堡的阶级意识理论是不尽完善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质与其阶级基础、理论基础密切相关.无产阶级具有与时俱进的阶级品质,马克思主义也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典型代表必须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韦伯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一支,吉登斯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以市场能力与准技术关系为轴心进行社会分层,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在阶级活动和阶级结构的互动中考察各个阶层的流动。阶级关系结构化包括阶级意识、阶级冲突、阶级剥削三个要素。依据"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的原则,可以解析其理论认识上的得失,阐明其理论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充足的理论宣传准备,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全程指挥重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少社会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提出了质疑,而从文化资本这一视角来讨论阶级理论则比较新颖独特。尽管古德纳和布尔迪厄利用文化资本对阶级理论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但是他们理论的缺陷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评述《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正统、总体性辩证法和物化的论述。认为卢卡奇关于总体性辩证法的论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但其理论忽视客体的独立性,带有人本主义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卢卡奇在20世纪20年代初参加革命实验活动的过程中,从当时工人运动的实际出发,强调必须从无产阶段革命与无产阶级意识辩证统一的关系来理解实践,他认为,实践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阶级意识问题,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和历史演进过程中同一的主客体,只有具备了关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起来把握命运明确的自我的阶级意识,才有可能完成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  相似文献   

8.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物化的实际运用和消除物化后期待的结果表明卢卡奇是区分物化和对象化的。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是对20世纪20年代初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深刻的批判,他的理论本身的批判力和一定的建设维度已经延伸到当代。  相似文献   

9.
总体性,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精心论述的一个基本范畴,凝聚着他对辩证法史和辩证法理的深入探讨,也是他一生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批判,对物化现象的深刻揭露,对历史、实践、阶级意识等观点的论述,以及对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前景的展望,都运用了他的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提出并执著的坚持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周恩来的这一论断科学的确定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重新为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正名,进而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是他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杰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阶层理论提供了主要的理论资源。在具体的理论应用中,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阶级理论中的经济一元论观点过于简单,因此必须用韦伯式的多元社会分层标准来研究和分析社会结构。实际上,马克思以经济来区分阶级是与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市民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的。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社会分化现象的具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说明,这便是马克思阶级理沦的深刻性所在。离开了一定的历史背景来讨论应当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社会分层,从哲学上看,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自觉地反映无产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无产阶级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科学性与阶级性统一、合法性与危机性并存、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交替、实践性与发展性相容等特征,且具有维护与批判、教化与导向、调控与整合、凝聚与塑造等多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卡尔·考茨基是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艺术观源于马克思主义,但其思想的哲学基础并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考茨基同马克思、恩格斯艺术观的差异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艺术思想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考茨基的艺术观源于马克思主义,但同马克思、恩格斯存在差异,特别是在艺术本质起源与功用、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和无产阶级艺术方面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罗亦农是我党最早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的领导人之一,为我党确立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及如何对待资产阶级各阶层的政策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理论贡献均不亚于毛泽东,故值得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和宣传。  相似文献   

15.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的理论核心.马恩著作中的分工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分工体系.阶级划分的基础是脑体分工,因而阶级实际上就是指分别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集团.消灭分工就是消灭使个人“异化“的生产技术性分工和使广大劳动人民“异化“的脑体分工.这一切只有靠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葛兰西等代表人物开始,到法兰克福学派,一直非常重视实践的主体性,他们大都倾向对实践的主体性作本体论解释.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一书中,强调"实践优先性".葛兰西的<狱中札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一元论",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哲学.这种实践本体论思想对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促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窃取,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救亡之路。而“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形成思潮,并迅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起来。通过对“五四”时期的国内主要社会思潮进行分析,来思索当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在欧洲文化土壤中滋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广大无产阶级信仰的真理。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公式,必须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实践和开放的特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形成了科学的阶级观。深入研究邓小平的阶级观,对当代中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进行了科学的理论诠释和实践诠释,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间阶级理论,对中国当前的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