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大气黑碳气溶胶的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在西安站点利用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10个月大气中每5 min黑碳气溶胶(BC)浓度的演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2月11日,为124.5 mg/m3,最小值出现在7月11日为0.2 mg/m3.每日的最大值为12月15日,BC日平均浓度为63.1 mg/m3,最小值在7月22日,为2.0 mg/m3.11月BC平均浓度达到最高,为21.8 mg/m3,在4月达到最低值,为9.0 mg/m3.获得了BC浓度周变化模式,秋冬2季浓度明显高于春夏,并且变化趋势相似,都表现为双峰,从周一和周五开始BC浓度升高,自周六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各季周末BC浓度均较低.一日内BC的浓度变化趋势在不同季节基本相似,春、夏、秋的最高值出现在23点,冬季出现在21点,下午BC浓度明显降低.和下午相比,早上(6~9点)和晚上(19~23点)都出现明显的峰值.和国内、外城市相比,西安市BC浓度较高,机动车、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是主要贡献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安不同功能区黑碳浓度为研究对象,探讨西安市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的问题。通过AE-51型微型黑碳仪对长乐东路黑碳质量浓度进行质量检测,揭示西安市典型道路黑碳排放特征及源解析。结果表明,黑碳每日浓度在早高峰为3.70~7.57μg·m-3及晚高峰为2.89~7.00μg·m-3,明显大于非高峰期(2.03~5.86μg·m-3),且工作日浓度(4.38~10.82μg·m-3)高于休息日浓度(3.28~8.58μg·m-3);西安市不同年份下,大气中黑碳浓度有较大变化,大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变化规律,最高浓度出现在2003年(16μg·m-3);最低浓度发生在2019年(3.66μg·m-3);与其他城市相较,西安黑碳浓度属于中等水平,黑碳排放浓度受车流量、森林覆盖率、人均生产总值等社会指标影响。可见,合理规划和适当限制机动车使用频率是缓解城市空气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利用重庆市大气超级站的黑碳和NOx观测数据,分析了黑碳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及与NOx的相关性,并利用气象轨迹模式(HYSPLIT4.9)及Traj Stat软件,模拟了秋冬季节BC和NOx的传输轨迹。结果表明,观测期间BC日均浓度范围为1.32~11.54μg·m-3,秋冬季日均浓度均值为5.82±2.87μg·m-3。秋冬季BC和NOx相关性较好,呈显著正相关。轨迹模拟结果显示,秋冬季BC和NOx污染主要以本地为主,其次来自临近的湖南贵州地区,少量来自北方和西南方,BC与NOx的传输来源大抵相同。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重庆市开州区中心城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污染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在线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57种臭氧前体混合物(PAMS)的VOCs污染特征,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估算了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开州区大气中VOCs浓度变化为冬季(20.18μg/L)>秋季(19.89μg/L)>春季(19.81μg/L)>夏季(14.58μg/L),烷烃、烯烃和芳香烃排放贡献占比分别为43.2%、37.8%和19.0%;烯烃的OFP占比最大(51.4%),其次为芳香烃(38.3%)和烷烃(10.3%);芳香烃对SOA生成的贡献高达90.5%;区域VOCs气团较为新鲜且受到近距离传输,主要受机动车尾气和燃煤/生物质燃烧、燃油蒸发影响;移动源和溶剂使用源的有效控制是降低区域VOCs光化学反应生成O3和SOA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观测了2004年10月和2005年6月北京大气PM10中水溶性组分、总碳、总有机碳及元素成分.分析发现,北京大气PM10的浓度2004年10月为(186.1±113.9)μg/m3,2005年6月为(113.4±82.1)μg/m3.其中总碳(TC)、总有机碳(TOC)、水溶性成分的浓度范围秋季(10月)分别为19.3~33.9,12.9~25.8,89.8~118.9μg/m3,夏季(6月)分别为16.8~59.4,11.8~56.0,49.7~69.8 μg/m3.PM10的浓度和水溶性浓度秋季(10月)高于夏季(6月),TOC的浓度夏季略高,TC和总元素浓度夏秋季节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西安2005年春季大气碳气溶胶的理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3~4月在西安站点连续观测了PM2.5,PM10以及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浓度变化,并探讨了西安2005年春季碳气溶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西安春季的PM2.5和PM10浓度比较高,而且观测期内有88.9%的日数PM10浓度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的PM10浓度二级标准,说明西安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比较严重.PM2.5中OC浓度在3月、4月分别是(33.2±14.9)μg/m3,(25.5±7.8)μg/m3,PM2.5中EC浓度在3月和4月分别是(10.0±4.7)μg/m3,(9.8±3.3)μg/m3.PM2.5OC在3月和4月分别占PM10OC的(75.7±11.2)%,(79.4±5.6)%;PM2.5EC在3月和4月占PM10 EC的(68.0±12.6)%,(78.0±6.5)%,说明西安颗粒物中的碳气溶胶主要存在于细微粒子当中.PM2.5和PM10中的OC,EC相关性为0.91和0.96,说明OC,EC具有相同物质来源.日均PM2.5,PM10的OC/EC比值均超过了2.0,指示了西安大气颗粒物中可能存在二次碳气溶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使用EXPEC 3500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乌鲁木齐市北京路区域2020年秋冬季节大气环境中的苯系物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大气中苯系物各组分的平均浓度分别为:苯16.79μg/m~3、间、对二甲苯12.76μg/m~3、甲苯9.08μg/m~3、乙苯8.78μg/m~3、邻二甲苯6.47μg/m~3;观测期间苯系物及其各组分表现出双峰特征的日变化特征。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段浓度较高,下午阳光照射最强烈时浓度较低;PCA模型识别出2个污染源,其中化石燃料燃烧(天然气为主)占55.28%,机动车尾气占27.57%。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个季节采样的基础上,本文报道了重庆主城7个采样点的总悬浮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OC、EC和OC/EC比值时空分布并且与国内外一些城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重庆市主城区大气TSP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全年平均浓度分别为60.84 μg/m3,11.51 μg/m3.其中OC/EC为5.64>2,说明重庆市存在二次污染.且其浓度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有机碳最大浓度出现在秋季105.8 μg/m3,最低浓度出现在夏季36.50 μg/m3,元素碳最大浓度出现在冬季15.10 μg/m3,最低浓度出现在春季9.00μg/m3.就空间分布而言,有机碳浓度最高值在南岸区84.27μg/m3,北碚区对照点最低15.67 μg/m3.元素碳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江北区17.37μg/m3,北碚区对照点最低3.55μg/m3.同时,与国内外城市比较发现重庆市有机碳浓度最高,元素碳浓度与北京相当,比美国3个城市高,比齐齐哈尔市低.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气气溶胶干沉降和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北京地面气溶胶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气溶胶质量浓度、谱分布和干沉降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北京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SP)质量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TSP质量浓度为509μg/m3,秋冬次之,分别为319和281 μg/m3,夏季最低,仍然达到245μg/m3.全年TSP平均339μg/m3.北京气溶胶分粒径质量浓度观测结果表明,粗粒子质量浓度占的比例很高.春季在沙尘天气条件下,气溶胶中粗粒子(直径>2.1 μm)占总浓度的83%.在4月,8月,10月和12月的非沙尘季节,粗粒子分别占74%,71%,54%和85%,平均值为71%.北京在3月和4月的干沉降通量为最大,分别为1.17和1.44g/(m2.d),其他月份较小,在0.12~0.42 g/(m2·d)之间,年均值为0.42 g/(m2·d).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气PM10中可溶性阴离子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RCFP-IC连续观测了2002年4~8月北京大气PM10中可溶性阴离子质量浓度变化,探讨了可溶性阴离子的组成及其日变化规律,分析了可溶性阴离子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来源.观测结果表明北京大气PM10中可溶性阴离子以SO42-为主,平均为10.8μg/m3;NO3-次之,平均浓度为5.8μg/m3;Cl-浓度较低;NO2-含量不容忽视,最高值可达14 μ.g/m3.可溶性阴离子春季平均浓度高于夏季,且随时间变化可溶性阴离子的组成比例也在不断变化.SO42-,NO3-和Cl-平均日变化形式为双峰型,白天浓度高于夜晚;NO2-平均日变化形式为单峰型,晚上浓度高于白天.整个观测期内各阴离子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SO42-和NO3-同源性强.NO3-/SO42-质量比较低,其变化范围在0.43~0.79,北京大气中PM10污染源仍以固定源为主,上午交通移动源贡献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