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麻棉精梳涡流纱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开发汉麻棉精梳涡流纱,对比了汉麻与苎麻、亚麻及棉纤维的性能指标、截面结构,阐述了汉麻纤维的性能特点,运用涡流纺纱技术纺制汉麻棉混纺精梳纱。通过汉麻预处理,正确选择原料混和工艺,合理配置前纺各工序及涡流纺纱机工艺参数,成功纺制出汉麻/棉60/40 21.6 tex混纺精梳涡流纱,且成纱毛羽较环锭纱得到大幅度降低。认为汉麻棉精梳涡流纱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应进一步改进工艺,提高成纱强力和制成率,降低生产成本,方能更好地满足产品开发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探讨中空涤纶/莫代尔/亚麻35/35/30 15.5tex喷气涡流纱的纺纱工艺以及关键技术措施。通过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对亚麻纤维进行预梳理;合理配置前纺各工序的工艺参数;优选喷气涡流纺的喂入比、纺纱速度等工艺参数;加强车间温湿度的控制和设备管理,成功纺制出中空涤纶/莫代尔/亚麻35/35/30 15.5tex喷气涡流纱。认为:采用喷气涡流纺纱技术,对各个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可以纺制出质量稳定且良好的亚麻混纺纱。  相似文献   

3.
探讨翡翠珍珠纤维Modal纤维混纺涡流纱生产工艺.阐述了翡翠珍珠纤维和Modal纤维的性能特点,通过合理配置相关工艺、加强管理工作,成功纺制出翡翠珍珠纤维/Modal 50/50 19.7 tex混纺涡流纱,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认为,原料预处理、采用棉包混棉、三道并条、合理配置前纺工艺、优选涡流纺工艺参数以及加强运转操作管理是纺好该涡流纱的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探讨赛络纺亚麻棉混纺纱的生产工艺.介绍了赛络纷纱的技术原理及赛络纱的特点,通过设备改造、合理选配原料,开清棉及梳棉合理配置定量、速度,隔距等工艺参数;精梳选择较稀梳针密度,控制落棉率,提高梳理质量;粗纱采用较重定量和较大捻系数;细纱正确选用后区罗拉隔距及牵伸倍数,优选喇叭口中心距.结果成功纺制出亚麻/棉55/45 19.6 tex精梳混纺赛络纱,成纱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探讨精梳棉圣麻紧密赛络混纺纱生产工艺。通过选配原料,优化配置前纺各工序及紧密赛络纺工艺参数,最终顺利地纺制出精梳棉/圣麻60/40 14.6 tex紧密赛络纱,质量达到较好水平。认为:采用紧密赛络纺工艺,可用较低等级原棉和较小精梳落棉率,纺制出品质较好的细号精梳棉圣麻纱,能够满足高档色织用纱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顺利纺制Tencel绢丝混纺涡流纱,选择Tencel A100纤维与绢丝原料混和方式,在前纺各工序合理配置工艺参数,并对涡流纺工序纺纱速度、喷嘴压力、罗拉中心距及牵伸分配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选,严格控制温湿度,结果成功纺制出Tencel/绢丝80/20 14.8 tex混纺涡流纱。满足了涡流纺纱线高档化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7.
探讨Softwarm纤维混纺涡流针织纱的生产工艺.根据纤维的性能特点,通过原料预处理,合理配置前纺工艺,优选涡流纺牵伸倍数、罗拉隔距、集棉器规格、纺纱速度、喷嘴型号、纺锭型号、喷嘴压力等工艺参数,成功纺制出5种不同原料及混纺比的涡流针织纱.认为:这些涡流纱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类型和风格织物的要求,拓宽了Softwarm纤维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棉麻混纺细号竹节纱的试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棉麻细号竹节纱的生产工艺与质量.选择了苎麻和亚麻两种原料分别进行棉麻9.7tex混纺竹节纱的试纺.分析比较了棉亚麻和棉苎麻混纺细号竹节纱各个生产工序的工艺配置和质量情况.结果表明:在前纺工序,两者的质量差异不大,棉苎麻混纺制成率好于棉亚麻混纺.细纱工序棉苎麻混纺竹节纱断头较少、成纱条干较好,但生产中易产生长粗节问题,应对细纱竹节参数及络筒清纱参数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9.
运用喷气涡流纺技术纺制苎麻/精梳棉混纺纱,通过选定合理的苎麻预处理方案,正确配置前纺各工序及喷气涡流纺工序的工艺参数,并根据苎麻纤维的特点,在各工序运用合理的技术措施,成功纺制出19.6 tex 52/48苎麻/精梳棉喷气涡流纱,并对纱线性能进行了测试,与环锭纺纱线性能进行比较,得出其单纱断裂强力和纱线条干方面与环锭纺纱线性能相当,但毛羽性能明显好于环锭纱,可满足织造要求。  相似文献   

10.
对比分析4种纺纱形式莱赛尔亚麻混纺纱的成纱质量。采用同一规格的末并条子,经过不同的工艺流程分别纺制出环锭纺、赛络纺、集聚纺和喷气涡流纺4种莱赛尔/亚麻70/30 28tex混纺纱,并对混纺纱的质量指标进行了测试对比。结果表明:集聚纺和喷气涡流纺条干好,粗细节和棉结少,尤其是毛羽少,但喷气涡流纺纱比较硬挺;集聚纺强力高;赛络纺和环锭纺成纱指标最差。认为:4种纺纱形式的成纱质量及生产各有特点,喷气涡流纺、集聚纺纱适合布面光洁面料,而环锭纺、赛络纺更适合比较追求麻纤维风格的粗犷型面料。  相似文献   

11.
探讨喷气涡流纺涤纶包芯纱的生产工艺。阐述了喷气涡流纺包芯纱纺纱原理,针对涤纶纤维的特点,对原料进行抗静电油剂预处理,前纺各工序合理配制工艺,对喷气涡流纺纱机喂入比、芯丝喂入张力等工艺参数进行试验优选,结果成功纺制出19.7 tex喷气涡流纺涤纶包芯纱,质量满足了产品开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竹原纤维/精梳彩棉70/30 14.6 tex混纺喷气纱的纺纱工艺,根据竹原纤维的性能和喷气纺的特点,经过纺纱实践,制定了纺纱工艺流程,合理配置了各工序工艺参数及采取的技术措施.竹原纤维精梳彩棉混纺喷气纱采用三道并条混和,针对竹原纤维杂质少的特点,开清工序采用多梳少打、轻打少落的工艺配置,梳棉采用轻定量、紧隔距工艺,喷气纺采用较小牵伸、放大隔距、增大加压、调慢车速的工艺.实践表明,竹原纤维精梳彩棉混纺喷气纱纺纱断头率低,生产效率高,成纱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3.
探讨竹浆纤维棉混纺涡流纱的生产工艺.针对竹浆纤维特点进行原料加湿预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中的静电现象.采用条混工艺以保证准确的混纺比.开清棉采用“短流程、多松少打、多梳少落”的工艺原则;梳棉采用“轻定量、低速度、紧隔距”的工艺原则,减少棉结和短绒;并条工序合理配置牵伸工艺;涡流纺工序对牵伸倍数、喷嘴压力、喷嘴与前罗拉隔距等工艺参数进行优选,最终顺利纺制出了竹浆纤维/棉70/3014.7 tex混纺涡流纱,质量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探讨棉二道精梳落毛混纺针织纱的生产工艺。针对棉纤维与二道精梳落毛纤维的性能差异,对二道精梳落毛纤维进行纺前预处理,通过优化配置各工序工艺参数和合理控制各工序相对湿度,有效解决了两种纤维混纺过程中出现的混和不匀、静电现象及牵伸不良等问题,最终成功纺制出棉/二道精梳落毛55/4520.5 tex针织纱,其成纱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探讨低配棉细号棉涤AB纱的生产工艺.通过合理选配原料,细纱机进行赛络纺和紧密纺相关技术改造,合理配置前纺各工序工艺参数,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细纱工艺参数,最终顺利地纺制出棉/涤55/45 18.3 tex紧密赛络AB纱,质量达到较好水平.认为:采用紧密赛络纺工艺并进行有关工艺参数优化,可在低配棉条件下,纺制出品质较好的细号棉涤AB纱,满足高档用纱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纺18.2 tex精梳亚麻/棉混纺赛络纱,研究了其赛络纺纱的工艺,探讨了双喇叭口间距、成纱捻系数、钢丝圈规格对细纱质量的影响,得出了赛络纺纱的最优工艺.  相似文献   

17.
探讨精梳牦牛绒棉混纺针织纱的纺制工艺。简述了原色与脱色牦牛绒纤维结构和性能。利用毛纺和棉纺设备相结合的方法,将牦牛绒制成精梳牦牛绒条与精梳棉进行条混。通过各工序关键工艺参数的优选,成功纺制出混纺比为70/30、50/50、30/70的精梳牦牛绒/棉18.22tex赛络集聚针织纱;分析了混纺比对成纱性能的影响;通过切片观察纱线结构,指出牦牛绒纤维更趋向于纱体外围分布,纱体整体呈现牦牛绒包裹棉的结构。认为:随着牦牛绒纤维占比的减少,混纺纱各项性能指标均得到逐步优化。  相似文献   

18.
探讨改善R 14.8 tex喷气涡流纱成纱条干水平的工艺优化措施。分析了粘胶原料细度、熟条定量、喷气涡流纺牵伸分配对成纱条干均匀度的影响,通过纺纱工艺的调整优化,成功纺制出了条干水平较好的R 14.8 tex喷气涡流纱。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原料细度越小、熟条定量越小、主牵伸倍数越小,所纺制的成纱条干水平越好。认为:本试验设定原料细度为1.11 dtex、熟条定量为20 g/5 m、主牵伸为35倍时,所纺制的喷气涡流纱条干水平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纺制长绒棉羊绒混纺紧密针织纱,应用毛纺设备与棉纺设备相结合的半精纺技术,通过羊绒原料预处理,长绒棉加工中采用复精梳工艺,混和原料加工中正确配置和毛工艺使其充分混和,采用复梳棉工艺,优选梳棉针布及正确配置各工序工艺参数,结果成功地纺制出精梳长绒棉/山羊绒90/10 4.9 tex混纺紧密针织纱,满足了高档羊绒混纺针织纱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0.
优化T 49.2 tex喷气纱生产工艺.针对纯涤纶粗号喷气纱生产难点,正确选用涤纶原料及抗静电处理,合理配置前纺各工序工艺,控制半制品质量,优选喷气纺牵伸工艺、纺纱速度、喷嘴气压、喂入比、卷绕比及卷绕角等工艺参数,实施相关的技术管理措施,成功纺制出T 49.2 tex喷气纱.认为:该纱拓宽了传统喷气纺的适纺范围,表现出较好的成纱及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