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BSR(似海底反射)在南海北部陆坡晚中新世以来的地层中广泛分布。根据BSR在晚中新世以来3个三级层序地层内的分布特点,结合区域热动力背景、沉积特征(沉积相、沉积速率、含砂率、岩性特征等)和典型沉积体(构造坡折带、滑塌体、沉积物波)的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成藏特征。研究表明,BSR的分布在满足温压、气源的基础上更明显地受沉积体系展布和所处构造部位的控制,气源和温压条件只是影响BSR分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建立了南海北部陆坡典型沉积成藏模式,总结了在陆架、陆坡、陆基上随着水深的增加各种沉积体的分布及其与BSR和水合物稳定带的关系,展示了水合物成藏的典型要素。BSR与构造坡折、深水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密切相关,大多数BSR分布区均位于地貌变化陡峭、地形起伏较大、长期继承性隆升与沉降交汇的黏土质粉砂和粉砂等沉积物中。在陆架三角洲前缘,BSR侧向较连续但延伸距离短,水合物成藏的关键在于深部气源的沟通条件;在陆坡海槽与底辟发育区,BSR受断层与底辟切割往往呈断续分布,沉积物的快速卸载可为水合物的赋存提供较好的沉积储层条件;在陆基至深海区海底扇、浊流、等深流发育的位置,BSR侧向连续延伸距离远,气源主要为浅部生物气,以侧向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改变沉积地层的声学特征,使得多道地震勘探成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手段。地震识别首先通过地震剖面上独特的地震反射特征初步判断,然后经过地震反演获得地层的速度场分布,从而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及分布。南海北部陆坡是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并稳定存在的有利区域,其多道地震反射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包括强振幅的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带、BSR与地层斜交等典型地震反射特征。文章以南海北部陆坡区的多道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的地震成像和波阻抗反演这二个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不但突出了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并得到与天然气水合物最相关的地层岩性参数--声波速度;地震反射特征与速度场异常分别为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提供了定性和定量的地球物理证据;根据声波速度场的分布,可以推断存在于研究区地层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靠近BSR的上覆沉积地层中。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具有十分有利的水合物生成和赋存的构造、沉积等条件,从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2个方面对近期南海北部陆坡的水合物勘探工作和成果进行了综述.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主要包括:地震剖面出现BSR、阻抗空白带、速度及振幅结构(VAMP)异常等;地球化学证据有:沉积物孔隙水氢氧同位素、孔隙水离子浓度、酸解烃、自生矿物及碳硫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异常.这些证据显示南海北部陆坡的西沙、东沙和台西南等海域具有较好的水合物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藏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13年下半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东北部陆坡水深664~1 420m范围内钻探13个站位,取心获取了大量、多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实物样品,其中甲烷气体含量超过99%。对南海东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反射剖面上具有多道似海底反射层(BSR)、振幅空白带(BZ)、BSR与地层斜交、速度反转等地震异常;2测井曲线揭示含水合物沉积层具有高电阻率(200Ω·m)、高纵波速度(2 700m/s)的特征;3地震和测井异常特征暗示该区具有单、双层水合物藏组合特征;4该区域水合物藏位于海底之下埋深220m以内的粉砂质黏土及生物碎屑灰岩沉积物中,水合物饱和度为45%~100%;5自然状态下,水合物呈块状、层状、瘤状、脉状、分散状等5种赋存形式;6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类型多、饱和度高、甲烷纯度高,初步估算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储量约为1 250×108 m3(50%概率条件下),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5.
李晓兰 《海洋石油》2007,27(3):92-92
2007年6月12日,随着我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第二航段工作的结束,中国科学家共在3个站位成功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取心发现水合物的成功率高达60%。  相似文献   

6.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中国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这是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获得的重大突破,验证了中国有关基础地质工作的可靠性,证实了中国南海北部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标志着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中国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这是中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获得的重大突破,验证了中国有关基础地质工作的可靠性,证实了中国南海北部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标志着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和南海北部勘探前景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家雄 《海洋石油》2003,23(1):57-64
天然气水合物是当今世界油气地质勘探家们研究的热点 ,亦是新世纪科技界与能源界以及环保界所非常关注的核心主题 ,文章拟就此进行粗略的分析与探讨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并对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前瞻性研究与勘探开发有所裨益 !  相似文献   

9.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7年6月13日发布消息称,在我国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中我国科学家首次采集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证实了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是我国地质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获得,证实了我国自1999年以来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所获得的地质勘查资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深化对于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成藏系统的认识,有助于科学评价该区水合物资源潜力、指导下一步的勘查工作。为此,借鉴常规油气成藏系统理论,充分利用水合物勘查实践成果,提出了水合物成藏系统的概念,并以此系统论思想为基础,从水合物成藏的气源供给、流体输导及储集层出发,利用地震、测井、取心及测试等资料,深入分析了神狐海域水合物成藏系统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水合物成藏具有双源、多通道、多期成藏的特征;②来自浅部的生物气和深部的热成因气,通过具有渗漏能力的断裂、底辟、气烟囱等通道以及具有一定渗透性的沉积岩运移至水合物稳定域内形成水合物藏;③气源供给、输导通道及储集层共同控制了水合物的差异聚集;④水合物成藏系统在纵向上呈现出明显的成藏组合,主要表现为低饱和度水合物层—高饱和度水合物层—水合物+游离气层—游离气层上下叠置分布的特征;⑤平面上,不同区域水合物的产出状态、分布厚度、饱和度等差异明显。结论认为,神狐海域具有良好的水合物成藏条件,但水合物在聚集和分布上则呈现出不均匀性的特征,评价其资源潜力应综合考虑气源供给、输导通道及不同类型储集层在时空下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迄今在该区浅层及中深层除发现大量成熟-高熟偏腐殖型气(煤型气)资源外,在浅层还发现了大量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显示和单独成藏的生物气与亚生物气气藏。为弄清该区生物气与亚生物气资源前景、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成矿成藏模式等关键性地质问题,根据历年来天然气勘探所获得的大量地球化学资料,结合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深入分析和阐明了南海西北部莺-琼盆地及东北部珠江口盆地生物气与亚生物气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新近纪及第四纪生物气与亚生物气烃源岩的展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预测和估算了莺-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生物气的生成量与资源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生物气与亚生物气资源丰富,完全可作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源;同时,通过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的地球化学分析,亦进一步证实该区目前勘查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应属“自源扩散型”生物成因成矿的水合物类型,其气源供给主要来自原地或其附近以生物气为主的混合气,而水合物成矿成藏模式则属于原地及其附近近源运聚的 “自源扩散型”成因模式,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2.
神狐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钻探区和LW3-1井区均位于南海北部陆坡珠江口盆地,平面相距约25km,但其天然气(水合物)的成因却不相同。为此,首先对神狐海域高精度2D/3D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共识别出底辟构造(气烟囱)、大尺度断层、上新世中尺度正断层和更新世滑脱断层等4种含气流体的运移通道。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神狐水合物钻探区和LW3-1井区运移通道的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气烟囱虽在两个区域内都有发育,但在形态、规模、内部结构、与围岩接触关系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晚中新世以来,神狐水合物钻探区以上新世正断层和更新世滑脱断层为主,前者被认为是流体侧向运移的通道,后者则沟通了气烟囱和海底,可被视为流体的逃逸通道,而LW3-1井区则主要发育沟通深部的大尺度断层,且剖面上呈现为地堑/地垒的特征。结论认为:LW3-1井区中沟通深部烃源层的气烟囱和大尺度断层,其垂向的流体输送能力要强于神狐水合物钻探区,这便是造成这两个相邻区域流体运移条件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南海西部海域莺琼盆地复杂气田勘探实践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了非烃类气层测井识别及解释评价方法研究。将三孔隙度气层识别方法发展和完善为四孔隙度气层识别方法,基于烃类气和非烃类气的密度与温压条件关系分析,建立了非烃类气层定量解释评价模型和方法,并在莺琼盆地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东海部分老的多道地震资料,通过新的处理技术以寻找天然气水合物为目的的进行再处理,使原有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特征反射波———BSR及地震地质解释提供了更多有用的信息,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匹配条件,利用典型二维地震剖面,构建了该区的地质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动力学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神狐海域具备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温度、压力条件;生物气和热解气的资源潜力巨大,满足水合物形成的气源条件;运移条件优越,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聚集成藏。并提出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东沙海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分布的地质因素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分析了东沙海区似海底反射波(BSR)分布区的地质构造特征,以了解水合物的地质构造控制因素.似海底反射波通常被认为与水合物密切相关,主要出现在下陆坡沉积物碎屑流和浊流发育区,邻近在海陆过渡带,也是活动断裂构造密集发育和快速沉积作用(重力流沉积作用)地区.该区位于被动大陆边缘,发育巨厚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能够供应大量的流体(天然气和水),在渗透性相对高的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物中形成水合物.此外,沿洋陆壳过渡带,岩石圈热结构表现较高的热流值,容易形成似海底反射波.相反,在缺乏似海底反射波分布的广大上陆坡区,较薄沉积作用和构造剥蚀等因素不利于似海底反射波发育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由于目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钻采案例少、取样成本高、保温保压技术难度大,导致对其储层物性原位测试及资源等级定量分类评价认识不清、资源等级划分与开发模式响应关系不明。为此,根据南海北部实际水合物取样岩心资料,利用室内水合物声电力学测试装置,测定了不同组分、饱和度下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声波、电阻率、饱和度、渗透率、偏应力以及应变等物性参数,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水合物物性参数敏感度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水合物参数敏感性进行了评价;进而依据参数变化规律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建立了海域水合物的物理参数评价方法与划分标准。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海北部水合物储层主要为胶结强度较差的砂泥质粉砂为主,粉砂、黏土含量较高,储层中位粒径主要介于9~30 μm,水合物饱和度范围介于20%~60%,解析气主要为甲烷气体;②水合物参数敏感性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偏应力、应变、气量、纵波速度、电阻率、渗透率和横波速度;③南海北部水合物藏综合划分为非成岩Ⅰ类、非成岩Ⅱ类、非成岩Ⅲ类和成岩Ⅳ类、成岩Ⅴ类;④南海北部荔湾区域水合物储层属于泥质浅层沉积,无完整圈闭构造,结构较为松散,属于非成岩Ⅱ类水合物藏,水合物钻采面临工程风险、地质风险、设备风险3大安全风险。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后续海域水合物资源评价、分类以及与之对应的合理开发方式优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是板块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业已证实是巨大天然气田形成的有利场所,同时也是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区。对被动大陆边缘水合物的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热解成因天然气水合物在被动大陆边缘占有重要地位,被动陆缘的活动断裂、底辟构造、滑塌堆积、断裂坡折带和海底扇砂体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从南海北部陆坡的研究实例看,断裂坡折带作为重要的疏导系统,有利于天然气向水合物稳定带运移,同时控制着海底扇和滑塌堆积等水合物有利成矿相带。断裂的幕式活动促进热解气体向上渗漏,并在水合物稳定带中形成水合物。在天然气田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共存区域,可以形成两种类型的水合物:一种是构造渗漏型,它是以高浓度的深部热解气为主、以浅层生物气为辅的水合物;另一种是地层扩散型,这类水合物以低浓度的浅层生物气为主,以深部热解气为辅。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历经20年的科技攻关与应用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表明:①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作用控制了深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在陆缘深水区形成了始新世湖相、渐新世海陆过渡相和渐新世—中新世海相3套烃源岩;②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带控制了南海北部的古地貌与沉积环境,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形成了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体系和大型中央峡谷沉积体系的优质储层,上述3套烃源岩与多类型储集体之间由不同的输导系统构成了3种油气成藏模式;③针对深水区中深层地震成像差、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难的问题,研发了“犁式”电缆宽频和立体震源采集技术、三维空间高精度重磁震联合反演技术、深水油气勘探海底检波器地震处理和纵横波联合反演技术、深水储层物性—含油气性定量评价技术;④针对深水钻完井与测试关键技术缺乏等难题,研发了一种深水探井井壁主动强化技术、深水表层集束批钻模式、深水大产能安全高效测试模块化技术。结论认为:①建立了南海北部深水油气成藏理论、深水区油气勘探地球物理技术体系和深水安全高效钻完井测试技术,形成了配套的深水油气勘探技术体系,有效地指导和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商业油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3 000×108 m3,实现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历史性重大突破;②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创新、地球物理和钻采关键瓶颈技术突破,是南海北部深水区持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