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钻具深度与测井深度误差异常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井资料出现测井深度与钻井深度误差较大,从而影响资料的正确处理和解释评价这一现状,通过对钻具深度与测井深度误差异常值的探讨,分析了误差异常值产生的原因,从而消除了误差异常值产生后的认识误区,全面提高了资料质量,为准确判别油气层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洪亮  唐文江 《测井技术》2006,30(4):378-380
阐述了套管节箍自动跟踪识别技术.介绍了节箍信号的特点,提出利用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深度和幅度鉴别方法自动识别套管节箍,精确定位节箍深度,准确确定射孔作业深度.数据跟踪采集过程中,射孔采用40点/m的高采样密度,使系统纵向分辨率达到2.5 cm.当采用自动点火方式时,深度误差小于2.5 cm;若采用停车点火,系统控制点火允许误差小于10 cm.单独射孔作业每次下井均重复对比,重复误差小于4 cm.利用自动跟踪定位技术,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提高射孔作业精度、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误射孔发生,为油田薄油层的开采提供技术保证,现场应用效果良好.该技术已经在SL3000型数控测井系统中得到良好应用.  相似文献   

3.
长庆气田单井计量采用了2~3口生产平稳井共用一套计量装置的间歇计量工艺,采用了差压式孔板流量计,实现了计算机连续自动计量,基本保证了计量的准确.并建立了多项计量检定系统,形成了量值传递体系.  相似文献   

4.
慢度-时间相关法与遗传算法结合提取阵列声波时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特点和慢度-时间相关法提取时差的原理,提出了慢度-时间相关法与遗传算法结合的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处理方法.详细阐述了慢度-时间相关法与遗传算法结合求取声波时差方法的实现过程与关键操作步骤.慢度-时间相关法与遗传算法结合可将慢度-时间相关法中反映波形相似程度的相关函数作为遗传算法的目标函数,应用遗传算法寻找其最大值,得到与最大目标函数值对应的首波到达时间和慢度值.该方法不受首波到达时间步长与慢度步长大小的影响,并且只需要做部分计算就可以获得给定的时差、首波到达时间范围内的全局最优解.用该方法处理了大庆油田地区2口交叉式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并将处理结果与商业化软件eXpress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满足现场解释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开发技术在渤海油田不断成熟和应用,水平井实施过程中的随钻跟踪已经成为开发人员的重要工作。油田开发调整的各个阶段,受到不同钻井平台、钻井设备、测量系统及预测精度的影响,不同批次调整井的深度通常存在误差,给水平井着陆时的随钻工作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通过对Q油田近几年实施的144口综合调整井深度误差进行分析,总结并形成了过路层油水界面读值法、等高程地层比对法和地震时深转换计算法3种深度误差判别及随钻调整方法;明确了以上3种方法分别适用于过路底水油藏、油田内部井间加密调整、油田边部或地层变化在大区域调整3种情况。上述方法及策略已在Q油田实施的35口调整井中成功应用,通过准确判断水平井着陆过程中的深度误差,及时调整靶点深度和井轨迹,水平井着陆成功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6.
测井资料标准化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章  熊琦华 《测井技术》1993,17(6):453-461
测开资料标准化是油藏描述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是实现由单井解释到多井评价的关键。枣园油田枣南孔一段无全区分布稳定的标准层。本文根据该区复杂的地质特征,选择稳定的非渗透层组作为“视标准层”,通过确定其特征峰值,区域上利用趋势分析技术,局部地区利用直方图校正、均值校正等技术,求取标准化值。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标准化方法,依据充分,效果明显,不仅提高了解释精度,减少了解释盲目性,同时也提高了多井间资料的可比性,并为更准确地求取油藏描述中所必需的参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FMI测井资料在非均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非均质性较高的火山岩或碳酸盐岩储集层,利用传统的孔隙度测井方法求取的缝洞孔隙度误差较高.为此,借助FMI测井资料具有的连续性、方位性、直观性和高分辨率优势,结合常规测井资料进行裂缝性储层评价.该方法包括两个步骤:首先将浅侧向刻度过的FMI电阻率数据转化为孔隙度频率分布曲线;然后选择某一孔隙度值作为基质与缝洞孔隙度的分界点,进而求出基质孔隙度及缝洞孔隙度.将实际资料处理结果与FMI图像及孔隙度数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解释精度较高,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8.
测井电缆深度记号标定新方法实现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记号是标定在测井电缆钢丝铠装层上的、用于标注测井深度的磁性记号.通过论述标定深度记号新方法与老方法的不同工作原理、实现方法,分析出老方法的缺点和原因以及新方法的优势.SBD-1型电缆记号标定仪就是以新方法为理论依据研制完成的,它所采用的原理是依据标准井井下套管为参考深度对测井电缆进行注磁.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电缆深度记号累计误差的问题和深度记号不均匀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江艳平 《录井工程》2015,26(2):71-73,93
阿尔奇公式中岩电参数的准确性决定了储集层含水饱和度模型的精度。岩电参数一般通过常压条件下的岩电实验分析求取.而理论上覆压条件下岩电实验得到的参数更准确。为了分析两种实验条件对饱和度模型的影响.研究了大港地区风化店油田单井岩心两种实验条件的岩电数据.结果表明压力对岩性系数b、饱和度指数n值影响较大,对岩性系数a、胶结指数m值影响不明显。结合多井试油结果分析得出,两种实验条件所确定的饱和度模型误差均在储量规范合理范围内.且均能准确进行储集层流体识别,进一步验证了该区经验含水饱和度模型的准确性。研究认为在油田开发中.采用常压岩电实验足以满足油田开发中油气层识别的需要;在油藏量化规模研究中.更宜采用覆压岩电实验.以确保饱和度值的高精度。  相似文献   

10.
在简介多分层试井仪的结构、原理基础上,提出了分层流体流动压力曲线如何测取、所提供的数据,以及压力曲线的解释原理。介绍了多分层试井仪在子北采油厂3口井5个油层完成的分层地层测试流动压力曲线及解释结果。测到了特低渗透率油藏的基岩渗透率、油层水力压裂形成的水平裂缝位置、垂直裂缝、水力压裂若干年后油层仍然保留着的裂缝导流能力,以及其他动态特性参数如地层静止压力、静止温度、表皮系数、采油指数等。论述了在该地区井深大约在700 m内测到的裂缝可能是水平裂缝,而井深大约在700 m以下测到的裂缝可能是垂直裂缝。在同一垂直裂缝上的不同深度地层压力和温度呈线性分布,但渗透率、表皮系数、采液指数的值却是随机的,系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a coupled system mode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concerning pressure, temperature, density, and velocity in high-temperature–high-pressure wells, according to mass, momentum, and energy balances. We present an algorithm solution model, along with the fourth-order Runge-Kutta method. The basic data of well X (high-temperature–high-pressure gas well), 7,100 m deep, in China, is used for case history calculations and a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made for the model. Gas pressure, temperature, velocity, and density curve graphs along the depth of the well are plotted with different outputs, intuitively reflecting the gas flow law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transfer along a formation.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technical reli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well tests in high-temperature–high-pressure gas wells and a dynamic analysis of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2.
救援井电磁探测以井下瞬变电磁信号模型为基础,通过对事故井的空间几何定位,利用救援井与事故井在不同深度的距离计算相对方位,确定事故井套管与救援井之间的方位角信息。并结合实测数据利用MATLAB对事故井套管与救援井的方位角误差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方位角误差与深度步长成正比,而随救援井倾角和两井相对距离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该研究结果为降低方位误差、提高救援井与事故井连通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射孔穿透深度是产能评估、产率比计算最基础的资料,是射孔优化方案的基本条件.根据炮弹性能和岩层的强度参数,考虑套管、水泥环的能量损耗,计算了以井壁为起点的实际射深.对枪身不居中、炮弹不贴套管壁进行了间隙校正,计算出最大射深和最小射深.对1口有污染半径资料的井进行了射孔穿透深度计算与分析.许多井的测井资料不具备射孔穿透深度的计算条件,新的射孔穿透深度预测方法使大多数井能准确地计算出射孔穿透深度.  相似文献   

14.
井眼防碰是密集丛式井网定向井施工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为了有效减小密集井网加密井直井段井眼交碰风险,综合考虑名义间距、基准井和比较井的井径之和以及邻井数等因素,在分析Brooks运用概率评价井眼交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密集丛式井网井眼交碰风险计算新方法.该方法以基准井井眼中心轴线为圆心、基准井与比较井间名义间距...  相似文献   

15.
水平井随钻测斜与电缆连斜测井数据计算的垂深误差较大。对比分析了长庆油田32口水平井井眼轨迹,对同一口井的随钻测斜与电缆连斜数据,均采用平均角法计算井眼轨迹,从测井工艺、深度计量、测量仪器精度等方面分析了垂深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随钻测斜与电缆连斜井眼轨迹误差校正方法。实际计算结果表明,应用该误差校正方法后,计算出的水平井井眼轨迹更接近实际,这对于正确分析水平井眼与地层关系,以及评价水平井测井资料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目前致密砂岩气藏井网密度优化方法可靠性较低、缺乏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的有效论证等问题,通过建立井间干扰概率的计算方法,绘制出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目标研究区井间干扰概率曲线,进而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致密砂岩气藏的井网密度优化与采收率评价新方法,并将该新方法应用于苏里格气田3个加密试验区的井网优化与采收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致密砂岩气藏井间干扰概率与井网密度密切相关,随着井网密度的增加井间干扰概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直至井网密度达到一个相对大的值后,井间干扰概率才达到或接近于1;②苏里格气田3个加密试验区的经济最佳井网密度介于2.6~3.1口/km2,对应采收率介于36.6%~39.8%,井间干扰概率介于28%~33%,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介于5.2~6.6口/km2,对应采收率介于46.8%~49.8%,井间干扰概率介于83%~89%;③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经济最佳井网密度对应的井间干扰概率约为30%,经济极限井网密度对应的井间干扰概率约为85%。结论认为,采用新方法可以计算得到经济最佳、经济极限井网密度与对应的采收率,实现致密砂岩气藏的井网优化与采收率评价;该研究成果既可以为苏里格气田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以为同类型气藏的效益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国外现场应用表明,对于密度在1.6g/cm^3以上的加重油基钻井液,用四氧化锰代替重晶石粉加重,能降低钻井液的当量循环密度。通过用黑锰矿粉、重晶石粉、超细碳酸钙和铁矿粉加重水基聚磺钻井液密度至1.6g/cm^3,测定了4种加重钻井液在1.2~1.6g/cm^3之间5个密度点的表观黏度和塑性黏度,分析了表观黏度和塑性黏度的变化趋势。模拟计算出了井深为4150m时的当量循环密度,表明黑锰矿粉在密度为1.46g/cm^3以上可以获得低于其它加重材料的当量循环密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钻前阶段对待钻井的风险概率进行定量评估,以南海西部莺琼盆地某高温高压气田古近系黄流组实测地层孔隙压力和破裂压力为样本,基于Mode-C模型建立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当量密度的概率密度函数,进而确定不同方位、井斜角的定向井在窄窗口地层的钻井安全概率。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气田黄流组储层段地层孔隙压力、破裂压力当量密度频率分布形态均为左偏态,地层孔隙压力当量密度低于2.28 g/cm3的概率约为85%,破裂压力当量密度低于2.30 g/cm3的概率约为15%;②对于直井而言,采用常规钻井手段维持井底压力当量密度为2.25~2.35 g/cm3、波动幅度为0.1 g/cm3,有60%的概率能够实现安全钻井,若采用控压钻井技术将波动幅度控制在0.02 g/cm3以内,则有85%的概率能够实现安全钻井;③对于井斜角为45°的开发井,维持井底压力当量密度为2.23~2.33 g/cm3、波动幅度为0.1 g/cm3,则有45%的概率能够实现安全钻井,若采用控压钻井技术将波动幅度控制在0.02 g/cm3以内,则有75%的概率能实现安全钻井;④对于井斜角为90°的水平井,维持井底压力当量密度为2.18~2.28 g/cm3、波动幅度为0.1 g/cm3,则有30%的概率能够实现安全钻井,若采用控压钻井技术将波动幅度控制在0.02 g/cm3以内,则有55%的概率能够实现安全钻井;⑤所提出的方法仅适用于区域上的整体预测,并不适用于具体待钻单井的风险预测;⑥对具体单井而言,需要根据钻前地震、地质资料、邻井的钻井/测井/录井资料、目标井随钻测井/录井数据,采用中途VSP地层层速度反演技术及随钻前视技术,动态预测下部关键层深度和压力窗口,实时优化井身结构,调整套管下入深度,以实现钻井安全概率的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9.
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介绍了渤海SZ36-1-J区15口丛式开在钻井中全面推广和应用九项先进钻井技术以及适合J区特点和要求的五项创新技术。15口丛式井平均井深1878m,平均建井周期3.71d。其中最快的J7井井深1795m,钻井周期2.60d;J16井井深2058m,钻井周期3.72d;J11井井深1730m,平均日进尺640m;J10井井深1660m,平均机械钻速132.83m/h,其钻井速度和钻井周期均达到了目前海总同类井的最高水平,为开发边际油田、节约钻井费用、减少开发投资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