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从对Kubelka-Munk理论的分析入手,通过对三刺激值模式和全光谱配色模式的深入研究,指出了这两种模式存在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计算机染色配色的算法,最后按照此算法进行了织物染色的计算机配色实验,验证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织物染色配色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具有非线性、不确定特性的织物染色配色过程建模与仿真问题。针对传统的织物染色配色方法效果差、精确度不高和难以达到期望结果的问题,结合MLP神经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OWO-HWO算法训练的MLP神经网络,同时分别优化网络输入层到隐层和隐层到输出层的权值,并利用基于OWO-HWO算法的MLP神经网络建立织物染色配色模型。针对此种模型,利用NuMap神经网络软件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配色模型收敛速度快,精确度高,在解决织物染色配色问题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配色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织物染色配色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非线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的BP神经网络织物染色配色方法.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初始样本集进行预处理,然后构建结构合理的BP神经网络对处理后的样本集进行训练和仿真.实验结果验证该方法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相比能明显提高网络的收敛速度和泛化能力,能较准确地实现对织物染色配方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遗传算法改进BP网络对织物配色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研究了传统BP网络结构的优化方法,对近年来各学者所提出的新的优化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织物染色配色的应用领域,深入分析和改进了遗传算法对BP网络进行结构优化的思想,在训练BP网络的同时,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结构,提高了算法效率.最后通过织物染色配色仿真的计算与实验,显示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药浓缩过程中浓缩液浓度估计问题,提出了支持向量机的软测量建模方法。分析了中药浓缩过程及工艺,选择6个过程变量作为辅助变量,用支持向量回归的方法建立软测量模型,并利用过程数据进行参数寻优和校验。利用优化后的模型对中药浓缩过程浓度进行了预测,通过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学习性能和泛化性能。结果表明建立的软测量模型实现了对中药浓度较为精确的预测,使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模用于小样本学习,计算速度快,具有较强的泛化性。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传统皮革测配色过程对配色人员的依赖性大、对配色质量没有严格统一衡量标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皮革测配色方法。以标样的颜色特征为标准,根据每张待配色皮革表面的颜色特征,运用三刺激值配色法得出配色方案,使其配色后实现与标样视觉等色。仿真结果表明,将该方法用于皮革的测配色生产工序可以提高测配色效率。  相似文献   

7.
彩色数码提花技术依托计算机图像处理相关算法,来解决彩色图像输入自动生成提花纹版文件的问题。其主要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全自动选色配色过程,并且随着纹针数的增大,提高色彩层次,减少畸变和色彩失真。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适合于彩色数码提花的动态分层配色方法,该方法采用独特的二次配色方法,可依据不同需求进行经、纬纱的动态组合,使得仅仅利用4~8根彩色纱线即可完成对于彩色图像的提花设计与编织工作,大大提高了织物的色彩饱和度和产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8.
多工作模式产品配色意象的灰色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色彩规划问题,考虑多工作模式产品的配色特征,构建一种多工作模式产品的配色意象评价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产品方案色彩与意象之间的关联模型,运用灰色聚类法判断产品配色方案的意象值;将产品各工作模式下的配色意象同时作为评价属性并赋予相应的权值,进行综合评价.文中方法兼顾了多工作模式产品色彩面积的可变性和消费者主观意象的不确定性,将多工作模式产品的配色意象评价方法置于灵活、直观的框架中.最后以工程机械产品为应用实例,证明该方法较单属性评价方法更为贴近消费者的主观意象.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的色彩被每个人感知和熟悉,它的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并影响人的心理情感。为探寻自然色彩的配色模式,文章收集了西藏林芝的风景图像并使用聚类分色的方法提取主色彩,然后对色彩知觉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在"色彩形象坐标"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色彩图像化的方法对主色彩进行研究。采用色彩与人类的情感认知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将西藏林芝自然色彩的配色应用于织物纹样设计中,可以从色彩学和色彩心理学的角度提供关于配色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牛仔布的束状纤维染色过程中,染液组分有靛蓝隐色体、保险粉、烧碱等。染液各组分的浓度对染色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实现染液浓度的在线检测是提高染色工艺水平的重要手段。根据电位滴定原理,设计出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和工控机的染液组分自动在线检测系统,实时检测出各组分的浓度和染液的pH值。通过PLC编程和组态王6.52开发平台制作控制画面以实现人机交互,进行在线检测。该检测方法切实可行,提高了染液组分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MATLAB色差预测多元回归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间歇染色无法实现色差在线测量,直接影响染色的质量.在染色过程中,色差受多种工艺参数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有染料的初始浓度、染色时间、染色温度以及助剂的浓度.为了预测色差值,本文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ATLAB统计工具箱的"nlinfit"函数,建立色差的多无非线性回归模型,并通过多元检验确定该模型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多元非线性模型计算得到的色差值与实际值很接近,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将一幅彩色图像分成C,M,Y,K(青,品红,黄,黑)四个频道后,采用计算机制版中的图像加网技术生成带网胶片,通过控制网格的参数表达各频道颜色的明暗和层次。该技术准确,可靠,在彩色图像印染CAD系统中得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建中 《自动化仪表》2010,31(2):66-68,71
针对涂料油漆、纺织印染等相关行业对控制产品的质量要求,结合新型集成色彩传感器TCS-230的特点,设计制造了手持式智能色度色差仪。该仪器采用光学积分球测量光路,使用集成型色彩传感器TCS-230进行色彩数据采样;同时利用单片机技术,将采集数据经过背景光扣除、标准色彩数据存储、样本色彩数据比对、函数插值、多项式求解等处理环节得到色度色差值,并将该值显示在LCD中。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仪器达到了操作简便化、校准智能化的效果;与台式精密色度色差仪相比,它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感性消费与用户体验飞速发展,为了将情感需求与色彩情感相匹配,研究情感驱 动的产品色彩设计及产品色彩设计中的色彩情感语义,并将情感语义进行定量化描述,建立了 基于情感的产品配色选取及配比方式。探讨了情感驱动的产品色彩设计过程,研究建立了基于 择近原则的产品色彩情感评价方法,为产品进行工程化设计提供色彩设计理论依据。以开关柜 产品色彩设计为例,应用情感配色设计方法并对其设计方案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用以验证该 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对地图染色问题的论证已困扰学术界160 余年,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是经典 数学问题,而人们总想用经典数学方法去证明它。用直观几何方法将其转换为染色等价的正 规地图,并严格证明“相邻域定理”;建立并分析最小单元地图的染色,发现了单纯性和关 联性两种地图染色模式;建立基本单元地图模型,创造由基本单元地图模型成长为地图的过 程与染色相结合的直观方法;严格证明四色定理:任何单纯性地图可以至多用4 种颜色染色, 而任何关联性地图所需颜色数目不确定;创造“缩灭法则”去简化复杂地图;举出了《中国 行政区划正规地图》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网络化在染色厂间歇式染色机控制系统中的必要性,并采用PROFIBUS-DP总线构筑间歇式染色机控制网络系统,主要目标是对整个染色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和监管,通过现场总线控制网络,下载染色工艺,并对现场数据进行采集、显示、控制,实行即时化生产和一次准确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An expert system for the dyeing recipes determinat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modelization of the reasoning of an expert in dyeing. The dyeing operation is one of the latest stage in the whole textile process which alters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the articles. At present, there are expert systems for dyeing industries. Most of them have been developed by dyes and chemical auxiliary suppliers, and these tools are not widely used in dyeing factori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yeing operation, and the rules of the expert in dyeing. The objects that he reasons about, his reasoning, and the critical points that he considers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