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ChristensenCo.Architects为丹麦的维比小镇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文化馆和图书馆。这个项目的设计构思是作为城市的一种"起居室",一个"流连忘返的地方",引入了社交区域和向城市空间开放的建筑。这座文化建筑融入了该地区现有的建筑,并在该地区未来的规划中,在色彩、规模和材料的选择上都借鉴了邻近建筑的风格。图书馆的一层将设置市民服务、咖啡馆和可用于研讨会的灵活空间,确保了空间的开放性,活力性与便捷性。该项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地域建筑设计的真正要义。将"建筑"以"城市"来理解和设计,即将其置入真实的环境中。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的设计是基于对城市环境和城市主体的真实理解。设计师提出以"文化圩场"代替"文化殿堂"的设计理念,意在使公共建筑的内容平民生活化,更贴近百色市民的日常需求与愿望。场地中现代歌圩的设计,关照市民旧有的日常活动,并为之提供场所空间,增进了市民对新城的场所认同。地域性不仅是对文化的关照,更指向对"人"的关照,以创造富有烟火气的城市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内城市新区CBD的设计以追求现代性为主流话语体系,作为CBD中重要实体形态的高层建筑也因规划及技术制约而愈加趋同,江苏移动苏州分公司综合楼的设计在规制的约束下进行了新的尝试。设计在形体控制上建立了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对话,在空间操作上以类型学的方法构建了"街""院…廊"等空间原型,并借助绿色技术手段实现建筑与城市、内部与外部的空间切换。通过形体控制、空间操作以及永续策略三个维度的叠加,综合楼的设计在现代性、城市性和建筑个性之间建立了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5,(10)
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一个定位精确、特色鲜明、景观丰富以及与周边建筑、环境和谐共生的广场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和形象窗口。文章结合岳西县天仙河路市民广场设计,用一种"大处入手"的研究方法,从分析地域特色、城市空间架构和场地特征入手,在明确广场定位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小中见大"的表达手法,从主题立意以及重要节点、景观、活动空间和建筑设计等方面探讨复合型空间的设计方法,希望对同类规划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罗卿平  崔赫 《中外建筑》2010,(8):142-144
本文以赣州市市民中心设计项目为例,探讨如何将"同异质"视觉特性运用到设计创作当中。针对市民中心的自然、文化环境和自身性质特点,使建筑形态与自然、文化"同质"以融入环境,与城市建筑"异质"而凸显自我,并在双向应对中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6.
聚焦城市街区中城市与建筑的外部边界空间,文章以代官山集合住宅为案例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对代官山建筑群与城市外部空间的边界上的布置、街道与内部庭院交接空间的设计、内部庭院之间边界的交接这三个层级的解析,得出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边界空间设计特点,从而对今后开放式住区设计如何融入城市街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只有促成人的活动和建筑空间的融合,才能使静态的空间成为动态的场所,恰到好处的建筑光环境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建筑空间的吸引力来促成这种融合。以徐渭艺术馆及青藤广场的建筑光环境设计为例,分析了光环境与建筑界面、街区肌理、城市文脉等三个层面的平衡策略,进而讨论了基于城市公共记忆和市民文化自觉的光环境设计构建日常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在特有的城市脉络和精神特征下,通过适宜的建筑形式和空间尺度,表达建筑内在的场所精神和文脉传承,用建筑记录和表达城市,并且承载更多城市脉络展示与传承的责任。结合德清地理信息小镇运动中心的设计分析,从“对话城市、栖居山水、消隐融合、灵活转译”四个方面阐述了建筑与城市的平衡之道,对如何将建筑真正融入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张杰  吕杰 《城市规划》2003,27(9):40-45
反思了我国当前大尺度城市设计、实践对日常生活的忽视及其存在的普遍问题 ,归纳出存在着技术的纯粹性、形式的均衡性、思维的静态性等现象 ,并分析了其理论渊源 ,论述了日常生活空间的哲学启示 ,提出了以“日常生活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 ,同时指出营造这种设计的几个方面 :(1)紧凑的城市形态 ;(2 )发展宁静交通、鼓励和改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环境 ;(3)适当密度的混合功能街区 ;(4 )低多层高密度城市建筑类型与街道体系的建立 ;(5 )城市场所与环境特色的营造 ;(6 )发展市民日常休闲为主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7)以政府、社区为主导的城市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0.
长兴广播电视台是一个关注城市空间开放性的实践。基地周边均为开放的市民公园。政府将这块地用作建设基地后将阻断市民原来的自由活动路线。设计者在项目规划之初建议当地政府要把广播电视台设计成为"还给城市的市民空间",将建筑用地再还给城市,还给市民,这个理念得到各方的充分肯定。由此,建筑成为一个可以让人自由前往的场所,并恢复了原...  相似文献   

11.
何淼淼 《山西建筑》2011,37(30):21-22
首先指出城市广场作为城市中常见而又特殊的公共空间,不仅是形成城市意象的重要符号,而且为多种市民生活行为提供了场所,通过广场的尺度、街道与建筑、广场小品、绿地等方面对中欧广场空间特质与市民生活的关系进行解读,试图寻找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逻辑关系,并研究优化广场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2019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城市交互"为主题,分为"城市之眼"与"城市升维"两个板块。文章重点探讨"城市升维"板块的策展理念与展览内容,阐述了未来市民、城市炼金师、科幻现实三个单元中,市民、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作家等不同视角下未来城市空间与创新的关系,打破了城市、建筑、艺术等与科技创新领域的边界,探讨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未来展览中实体空间向虚拟世界"升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番琴  李玉堂 《华中建筑》2005,23(6):145-146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一座城市或城市一定区域内的市民进行社会公共活动的空间。在城市中,原有核心建筑周围往往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当原有建筑由于功能等原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失去原有的活力,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就会逐渐失落衰败。该文就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失落的城市公共空间,来探讨处于历史街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原则。  相似文献   

14.
根据北京电视台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和突出的文化特征,以及城市地段的特殊性,本建筑的设计理念是: 1.城市的建筑:“建筑回归城市”,个体建筑应与所处地段的城市脉络和城市肌理和谐一致,建筑形体考虑了与CBD中心区的景观互动;对用地西侧城市绿地的视觉沟通,以及与通惠河上庆丰桥的视觉轴线的呼应。 2.科技和文化的建筑:文化媒体特征的体现,突出城市空间与单体建筑之间的沟通,开放便捷的市民空间和封闭私密空间的结合,提高媒体建筑的民众性和深层文化内涵。 网络信息时代,媒体建筑应是高科技的文化建筑;高效、合理、节…  相似文献   

15.
该文针对近年来在我国某些大型城市陆陆续续建起了"市民之家"的选址进行分析研究。"市民之家"是集政务办公,文化机构,社会活动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公共服务型建筑。该类建筑形成时间较晚,尚有诸多不足。这其中选址问题尤为突出。该文试图以武汉、杭州、Folkestone的"市民之家"为例,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从"与城市交通关系"、"与城市规划关系"以及"与周边功能环境关系"等三个方面对这类建筑在选址的相关内容上进行分析,并畅谈未来该类建筑在选址上的发展趋势。作者拟文,为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城市价值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域性主导下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彤宇 《城市建筑》2009,(8):107-109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喆  杨金鹏 《建筑技艺》2022,(S1):267-270
体育中心往往作为地标性建筑出现在城市重要地段,建筑群体形象根据城市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等因素准确反映城市风貌,在总体规划层面融入城市格局兼顾赛时及赛后运营,为市民、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佛山市高明区体育中心将展现城市地域特色、打造与城市环境共生的体育公园的设计理念贯穿于设计到竣工的过程中,同时通过建筑语言与结构技术的紧密结合实现最初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19.
袁红  孟琪  崔叙  潘坤 《室内设计》2016,(1):88-94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处于岩石封闭 系统中,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在设计及表达 上具有较大差异。通过对地面建筑及城市 设计方法的类比,基于凯文·林奇所提出的 城市设计五要素,研究城市中心区地下—地 面“双层”城市设计方法,旨在消除地下街的 迷途感并增强地下空间开发的系统性。提出 地下空间城市设计需要与地面城市相对应, 包括“区域:空间的分区主题设计”,“节 点:地下空间节点创造”,“标志:地下空间高 潮点及中心”,“边界:地下空间界面设计”, “路径:导向系统及导视系统”五个方面, 并形成地下、地面立体对应关系,构建完整 的“双层”城市空间系统,为整个城市系统 服务。  相似文献   

20.
袁野 《建筑技艺》2021,27(4):86-87
亳州市体育馆以简洁的设计语言,将功能、造型、空间合为一体,传达出当代体育建筑的时代特征;高度提炼的文化符号经抽象处理,直观呈现了文化的可读性;公共空间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半开放的公共大厅模糊了建筑与城市的边界,营造了一个对市民全天开放的"城市客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