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岩土工程勘察”是土木工程、地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为进一步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根据该课程特点,将家国情怀教育、团队合作意识、职业素养教育、法律法规意识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教学环节,以期为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3.
专业课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最核心环节。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特点,阐述基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师队伍的思政建设和课程思政评估机制的构建,探析思政元素融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以火神山医院建设项目为案例,深入挖掘蕴含在教学案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探讨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实践表明,“新工科”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全方位育人和多元化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岩土工程勘察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在体制还是在勘察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勘察报告编制等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还在在不断优化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并深入钻探工地,做十字板剪切、静力触探、测斜等现场试验,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岩土工程勘察经验,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工科思政教育的难点在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工程测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技能,更要求学生具有工匠精神。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教学特色,深入挖掘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元素,坚持智育与德育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7.
为助力国家新工科建设,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求,工程力学课程的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首先,优化教学内容,在工程力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其次,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工程力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工程伦理等问题相结合,并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最后,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教育效果,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8.
9.
岩土勘察是土建工程项目施工之前的关键环节,通过进行岩土勘察,全面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结构和水文条件,从而为土建工程项目制定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重要性,通过采用合适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确保土建工程的施工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阐述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过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在岩土工程建设实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在岩土工程理论的形成和进步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岩土工程测试,以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涉及到的岩土测试技术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土木工程教育的必然目标。针对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的现状,按照土建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职业伦理、道德要求,本文深入挖掘了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元素,明晰了“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思政培养目标;构建了“立体化、分层次、全过程”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学体系,从而使土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颖多样、有趣灵活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弥补了现有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单一化的不足;并以国家在线课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为例,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等3个维度,对思政元素融入此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而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是系统的育人工程。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抓手,是高等教育之根本。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是高校育人之灵魂。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究专业课程思政缺少思政教育、教师思政素养不足、学生缺少思政教育引导等问题,科学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为依托,甄选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以专业课程为植入载体,探究专业课程思政化路径,全方位、多视角和系统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诗歌化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真正做到专业知识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培养有灵魂懂专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14.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随着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无人机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GNS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同时在课程教学和实习中融入思政元素也是基本要求。针对双一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以新一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改革为契机,从测绘人物、测绘案例、测绘历史、测绘科技、测绘应用等多个维度挖掘工程测量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提升学生的价值、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全方位育人目标出发,在测绘理论、传统测绘方法、现代测绘技术、土木工程应用等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应的思政教育知识点。以珠峰高程测量和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为典型案例,介绍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专业实验课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课程为例,充分分析课程特点,在工程师职业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诚信、友善、互助、合作"的价值观3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并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环节并实现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有效促进,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的兴趣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高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观念不强,思政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缺乏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有效落实思政教育。文章以岩土工程系列课程为例,提出以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从提升专业团队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开展专业课程及专业实训环节一体化协同思政教育、编写专业课思政教育辅助教材、开展专业课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联动,为培养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是在新经济、新产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育新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到高校工科教育各个方面,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工科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工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共同承担着思政育人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实践教学的特点和教书育人的规律,在实践课程中兼顾传授知识和价值引领两个教学职能。针对港航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同济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要求指导下,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基础必修类课程和进阶类课程进行了思政总体设计,解读了港航专业培养方案中蕴涵的课程思政内涵,细化和提炼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元素,构建了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学体系和多层次育人效果量化评价体系。结合培养计划和新工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具体案例展开分析与讨论,对港航专业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美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比较视角,提出以课程思政为路径建构中国特色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主流价值观引导;在教育主题上注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在教育方法上突出课程育人理念下的渗透式教育。该模式有助于从工程技术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工程学科文化及职业精神气质视角拓宽工程伦理主题。展望课程思政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本土化策略,需强化制度保障,增强专业课教师理念认同,建构工程伦理课程教师协同合作机制,提升渗透式方法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下的新青年需要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培养,目前包括土力学在内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注重"育才重器",忽略了"育人育德",难以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文章以土力学课程为例,论述了土力学课程基本概念、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并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土力学课程思政改革:一是从土的基本性质、土的渗流问题、土中应力计算分析、土的抗剪强度和边坡稳定性分析等理论知识点探索思政元素,挖掘蕴含思政的一般性哲理;二是将理论知识点引入具体工程案例中,实现实践启发式思政教育。文章提出的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为构建新时代下土力学课程体系的思政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以期达到较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