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成蹊 《世界电信》2001,14(3):11-13
因特网数据中心作为网络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提供高端的数据传送服务和高速接入服务。作为企业、商家或网站服务器托管的场所,IDC为各种模式电子商务的发展准备了基础设施,成为参与企业以及商业联盟创造价值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Center,IDC)专注于为客户提供高速可靠的数据接入服务,为企业、应用服务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ISP等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虚拟主机等基本业务。数据中心是一个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系统,应用环境比较复杂,其中包含各种应用系统,例如:游戏服务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等。数据中心通常拥有多个分布在不  相似文献   

3.
柴鹏飞 《移动信息》2023,45(1):71-73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是一个建立在高稳定高带宽电信基础互联网平台之上、以企业用户服务器托管为核心的综合业务服务。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融合,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建设也在经历着巨大变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必须加强数据中心安全管理,提高数据中心安全性,因此,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互联网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文中首先分析阐述了IDC系统建设,其次从国内外市场分析了IDC的建设,最后提出了IDC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世界宽带网络》2013,(9):24-24
华为、阿里巴巴等十余家企业已经通过IDC(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牌照审查,并顺利获批牌照:另有多家企业通过审查并获批ISP(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牌照。据悉,工信部将会在近期公示首批获得IDC和ISP业务牌照的企业名单。  相似文献   

5.
汪海慧 《信息技术》2007,31(3):131-133
随着因特网及其相关应用产业的发展,IDC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met Data Center简称IDc)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某一骨干网高速连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向网站企业和传统企业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专业化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网络批发带宽以及ASP、EC等业务。它既是支撑内部业务应用的平台,也是实现内外网访问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暂停五年之后重新启动,这让《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一经发布,即受到业界高度关注。《通告》通过《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IDC)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ISP)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规范范围、企业资金、人员、场地、设施、技术方案等工作都做了具体部署。《实施方案》的启动将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与五年前的规定相比,IDC/ISP的市场准入工作有了哪些新变化?面对商机巨大、鱼龙混杂的IDC/ISP市场,主管部门还将通过哪些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增加市场透明度,保障互联网市场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鹏 《通信世界》2011,(33):29-29
在以云计算为业务模式的IDC服务中,IP骨干网某种程度上将扮演云计算资源下虚拟网络交换的角色。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的"基地模式"成为了国内各地区数据中心高速建设的主导引擎。在湖南,中国移动八大业务基地中举足轻重的"电子商务创新产  相似文献   

8.
申请经营企业应满足安全管理要求,并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备案系统及相关要求《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IDC)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ISP)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近日发布。在《实施方案》里的"有必要的场地、设施及技术方案"规定中,明确申请IDC和ISP业务的企业,应建设独立并具有以下功能的IDC和ISP企业资源和业务  相似文献   

9.
《世界电信》2011,(11):9-9
近日,中国联通系统集成公司相关人员表示,作为国内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联通IDC业务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今年预计将达到22亿元。中国联通将重点提升四星级、五星级数据中心的服务水平,降低数据中心能源消耗,降低服务成本,给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完善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国家数据中心战略。据悉,目前,联通正在推广全国IDC一站式服务模式,也就是IDC跨域服务业务。  相似文献   

10.
《电信技术》2004,(11):46-46
采用泰科电子综合布线解决方案的江苏移动IDC网络系统正式投入运营。江苏移动IDC首期工程机房面积为1500m^2,提供1500多台服务器托管,可通过两条1000Mbit/s链路连接中国移动互联网骨干网络,实现因特网高速接入。整个布线系统采用泰科电子的超五类布线系统,涉及信息点数为6000点。  相似文献   

11.
在3G发展的推动下,数据流量实现爆发式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用将会被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IDC的资源需求迅速放大,为中国联通IDC发展带来新的机遇。IDC作为承载互联网内容应用的服务平台和信息化的核心枢纽,在支撑全业务运营的同时,基于传统基础接入平台拓展了丰富的网络安全、数据应用、运行维护等增值服务,逐步进入到了价值型服务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行业客户通常对专网的数据安全性和网络隔离性有较高的要求,基于4G的专网难以满足需求,本文研究5G专网中业务加速和业务隔离的技术方案、实现方式、验证效果和部署建议.业务加速可为行业客户带来更好的网络体验.通过切片等手段为用户建立专用链路,进而实现业务隔离,可保障行业客户的数据安全.  相似文献   

13.
段桦 《世界电信》2001,14(3):14-16,35
构建系统管理中心已成为IDC当前的迫切需要之一。本文简述了IDC系统对管理的要求和支持。为实现IDC端到端的服务保障,管理功能包含故障管理、网络节点管理和网络设备的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  相似文献   

14.
孙立新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1,38(4):74-74,76,77
在三网融合及广电网络整合的大背景下,广电系统除提供传统的视频业务外,还可提供数据及话音等电信增值业务,因此,为提供高品质的技术及维护服务,广电系统IDC的建设正日益提上意识日程.本文结合山西广电网络IDC的规划,从IDC建设的必要性、IDC网络的布署、特别是IDC安全体系的建设及广电在IDC建设中的困难及重点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产业快速崛起,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升级,众多企业信息系统分散部署于多个云平台以及传统IDC中,它们需要一个“平等的”、“互利的”场所进行企业信息上云和云间互联业务流量疏导,需要实现高效、快速、灵活的与各类型云服务商互联。然而互联网发展初期就已经形成的层级化网络架构决定了下层中小网络为了实现跨网流量转发需要向上层网络缴纳高昂的流量转接费用,并且内容源和用户之间分属不同网络,流量绕行时延较大,影响网络质量。互联网交换中心应运而生,并且已经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流量交互节点,本文旨在研究国内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环境,提出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组网架构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世界电信》2012,(9):36+6
在移动数据、宽带等业务的拉动下,全球电信运营行业在2011年以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有望在2012年以后获得进一步提升。智能终端和平板电脑的快速发展给运营商带来了迅猛增长的移动网络流量,AT&T、O2等运营商都出现过因流量激增所导致的网络拥塞,对话音等传统通信服务亦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应对数据流量  相似文献   

17.
点分析了当前IDC建设中存在争议的网络建设和业务组织等问题,提出了汇聚层路由器组网、多业务的IDC建设方式,同时分析了IDC的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IDC的建设原则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As the wireless Internet services become widely available, users become able to use various Internet services without restriction in location. In particular, the demands on wireless Internet services are becoming greater, because mobile devices that support high mobility are getting smarter. However, if a user uses various wireless networks, much limitation occurs in network setting when they move a network different each other. This is because there are few appropriate handover mechanisms to support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We propose a fast-handover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that utilizes MIH in PMIPv6 to support heterogeneous networks and to reduce the handover latency time.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done separately for low speed and high speed mobility. The result presented shows that the suggested method has reduced latency time by 26 % and packet losses by 90 % (Av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