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地在城市建设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城市绿地是衡量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为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文章以常州市绿地建设发展为例,分析了当前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结合城市绿地建设中出现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对常州市绿化建设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力求提升当代城市绿地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2.
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能够提供生态服务、产生社会效益,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空间环境限制的海岛型城市,更显其重要作用。本文以香港岛和厦门岛为例,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绿地信息,并结合传统规划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从绿地格局、绿地分类、服务半径等方面,对两者的绿地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海岛型城市优化现有绿地格局、提升绿地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慢性疾病频发,绿地作为公众运动健身重要场所在提高公共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寒地冬季漫长,严寒气候极大程度限制了居民的户外运动,特别是工业属性较强的老城区,绿地格局先天劣势,加剧了运动不公平现象。基于运动公平视角,构建寒地城市绿地格局供需指标体系,评估绿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利用基尼系数与人均绿地面积区位熵探寻季节分异下的绿地格局公平性。结果表明:1)寒地城市绿地运动供需空间严重失衡,绿地格局耦合协调度较差,运动公平性差距悬殊,总体呈现西北好,东南差的分异特征;2)西北部为原发展核心,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随着城市扩张,东南部成为新发展核心,但依旧以工业为导向,绿地建设不足,导致绿地分布极端,空间分异明显;3)季节分异对运动公平产生不同结果,严寒气候增加了绿地可达的阻力,不平等性随着气温的下降而增加;由于缺少公共绿地,东南部在冬季面临更加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基于对关键指标的优化测算,优化更新寒地城市绿地格局,为落地环境干预健康的“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区域、城区、街区等不同尺度深入挖掘绿地格局的研究内容,并将绿地格局内容分解深化,利用大数据平台与ArcGIS软件平台,实现绿地格局各项参数的数据化分析与科学化比较研究。以北京、伦敦、巴黎、纽约为例,从区域尺度比较四座城市绿地格局的发展历程与自然景观格局特征;从城区尺度比较四座城市核心区范围内的公共绿地格局分布密度值与格局聚散模式;从街区尺度比较四座城市典型街区地块的结构、规模与尺度。通过四座城市多尺度、系统化的绿地格局比较研究,能够获得科学、准确、深入和详尽的绿地格局参数内容,从而分析得出北京地区绿地格局现状的不足与问题,为未来城市绿地空间的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绿地对于解决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有重要意义。城市绿地格局的特征受到历史发展进程、自然格局与城市重大事件等影响,同时,绿地格局也会直接影响特大城市的区域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该文选取四座典型的特大城市——北京、伦敦、巴黎、纽约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四座城市核心区绿地格局的演变历史,以及绿地面积、形态、密度、布局模式、规模尺度等绿地格局相关要素,并进行量化对比研究。最终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四座城市核心区绿地格局的典型特征与影响因素,为未来特大城市绿地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敏  宋昊洋 《风景园林》2022,29(5):17-23
城市绿地具有增碳汇、减碳排的双重生态效益,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自然途径。在城市高密度建设与存量发展背景下,推进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是自然维度下拓展碳中和实践路径、提升城市整体碳中和绩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并提出固碳增汇、降温减排、绿色慢行3个路径,讨论了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碳中和的关联影响机制,并从总体规模特征、分布格局特征、几何形态特征、植物配置特征、场地使用特征5个维度厘清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关键空间特征和实证变量指标。按照“系统化分级统筹、差异化分区定标、多维度精准增效”的思路,提出面向碳中和高效配置绿地空间资源的精细化管控指标和实施框架,以期为绿地碳中和效能提升的后续深化研究与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构建合理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是提升城市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源-汇"理论作为景观生态学中定量探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动态平衡的理论,在城市空间格局规划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作者通过梳理国内外绿地空间格局的相关研究,发现绿地空间格局的作用机制与"源-汇"理论的基本概念存在一定关联性。因此,本文尝试将"源-汇"理论应用于绿地空间格局的构建和优化研究中,首先,对绿地空间格局语义下"源-汇"理论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依据"源-汇"理论的相关原理,划分"源""汇"景观,构建最小累计阻力模型,以识别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并分别作为基质、廊道和斑块,从而构建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最后,结合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分析方法与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对研究区绿地空间格局进行修正,形成优化后的北京市中心城区绿地空间格局。研究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深入认知城市功能空间对绿地格局的作用效应, 是促进绿地与城市空间高效协同发展的基础。基于15min 生活圈尺度单元,利用规划与国土部门土地利用数据,揭示 2004、2012、2017年南京绿地格局特征,重点对城市功能 空间的作用效应进行地理探测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绿地 呈现出极化、扩散、均衡的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2)交通与 居住功能深刻影响了绿地发展格局,呈强作用、弱带动特点, 水域空间协同可激发绿地增长;3)城市生活服务化转型协同 强化了功能空间与绿地的互作效应,生产功能退化为绿地增长 腾挪了空间。相关规律可望深化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耦合理 论,为城市空间绿色生态转型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而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取决于绿地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合肥市为例,在分析城市绿地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优化进行了探讨。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最优化原则,立足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基本构型,提出保护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绿色廊道网络和增加绿地斑块的景观格局优化途径。文章旨在探讨合肥这一园林绿化质量层次较高的城市,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20 06—2011年重庆主 城区的城市绿地演变,评估了绿地规划实施 效果及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约束作用。研究 发现:重庆独特的山水格局及其山体绿线控 制政策奠定了其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 构;城市建设不断侵占原有绿地尤其是组团 隔离绿地,致使原有绿地不断破碎化和孤立 化,降低了绿地规划的约束作用;城郊公园 和广场绿地有所增加,这些绿地主要是由农 用地转换而来。本文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发展 与绿地规划管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对城市绿 地保护和空间格局优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特征及布局结构遵循规律性机制进行演替。基于上海市1983年、1994年和2002年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背景、政策推进及建设成效等,结合形态维模型和聚集维模型,对中心城区绿地进化的多维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规划引导是影响城市绿地时空进化的关键因素,且具有系统性、阶段性及动态性特征;(2)在发展阶段上,上海市的绿地建设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和质量跃升阶段,趋于"量"到"质"的优化;(3)在绿地空间形态结构上,自组织及演化未达到最优化状态,但形态维数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降低,绿地空间形态整体趋于整合,系统性增强;(4)在绿地分布格局上,聚集维数先增强后减弱,绿地斑块由分散、割裂状态趋向环廊结合、通达性较好的网络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2.
王丹丹  李雄 《华中建筑》2012,(7):109-112
“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空间体具有综合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灾害.绿地可在不同层面发挥避灾作用,从而完善整个城市的综合防灾体系。该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指出目前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中绿地避灾功能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规划和建设两个层面探讨城市绿地避灾作用的实现途径,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协调。实践以承德市营子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避灾建设作为实例.从而达到理论对实践的综合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7,(9)
包容性发展是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类城市问题的核心理念。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公共服务产品,要合理调节其空间、利益和诉求的冲突,急需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引导。文章通过剖析城市绿地规划中的排斥性问题,从绿地分布平衡式发展、绿地规划指标多样性发展、绿地服务对象共享式发展和绿地规划程序民主式发展四个维度提出了包容性城市绿地的规划逻辑,并从前提条件的包容、规划过程的包容和规划结果的包容三个层面对城市绿地规划模式进行转换,以形成权利公平、机会均等、规则透明、分配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范式,推动包容性城市建设乃至公平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绿地面积的减少与严重破碎化,极大影响了城市的气候环境,导致城市热岛现象加剧。本文通过将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概念和评价指数引入城市绿地系统,比较不同结构与形态的绿地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差异性表现,进而解析绿地格局与热岛效应的主要相关因素,提出应对热岛效应的城市绿地格局优化途径与策略,使绿地生态效应最大化,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全球城市发展战略已提上日程,已有研究显示全球化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空间重构,全球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将进一步引发公共设施不公平性。而我国的城市绿地规划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的千人指标,此规定容易忽略人群属性特征而产生空间不匹配现象,导致使用效率不高。由于城市绿地空间资源并不是无限制供给的,如何使效率和公平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中同时被考虑,在全球城市语境下当前相关研究尚未系统性展开,因此本研究运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技术,基于显示性偏好框架,从效率和公平两个视角对上海城市绿地展开评价。研究发现,上海绿地分布相对公平,但有社会隔离的发展趋势,此外,上海绿地空间分布的效率并不高,本研究可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中城市绿地的效率和公平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与地下空间复合开发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现代城市绿地的发展与地下空间在西方现代城市发展中 ,城市绿地建设与发展一直贯穿其中 ,已有近 1 6 0年的历史 ,在面向二十一世纪之际 ,以发达国家绿地为代表的绿地发展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1 )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对象正从土地 ,植物两大要素扩展到空间、商业、水文、大气、动物、细菌、真菌、能源、城市废弃物等要素 ;(2 )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趋向网络化。国外城市绿地系统由集中到分散 ,由分散到联系 ,由联系到融合 ,呈现出逐步走向网络连接、城郊融合的发展趋势 ;(3)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趋…  相似文献   

17.
李双金  马爽  张淼  龙瀛 《风景园林》2018,25(8):12-17
城市绿地的科学评价为绿地规划及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在新数据环境下对城市绿地建立形态、品质、活力及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在"大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对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心城范围内的绿地进行多尺度的评估,同时选取遵义进行城市绿地品质和活力的案例研究。研究解决了城市绿地空间数据的提取、城市中心城范围的界定等关键问题,使城市绿地的评估更具客观性、统一性和可比性。结果表明:在绿地斑块尺度,中国城市绿地整体紧凑度较高,且多数绿地分布在市中心附近。在城市尺度,中国城市平均绿地服务水平为57.45%,其中副省级城市绿地服务水平普遍较高,地级市最低。本文分析得出中国区域城市绿地格局的不足与问题,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微绿地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通行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更新和发展,“生态城市”背景下绿地空间的不断建设、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城市微绿地空间的现状和改造对优化居民生活体验意义重大。本文以合肥老城区的微绿地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解析合肥老城区微绿地空间的分布状况、可达性、功能契合度,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合肥未来城市微绿地空间的改进与发展提出建议,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城市绿地布局对所在城市区域的局地气候的影响效应,采用华南中尺度区域模式GRAPES大气模拟方法,在ArcGIS10.0和ERDAS9.2平台上进行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转换,使其接入GRAPES大气模拟界面进行局地气候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对局地风场的形成影响显著,并与其分布紧密相关,城市绿地能够与周围建成区之间形成局地风场的圈层效应,强化周边区域的风速,利于空气污染的稀释。试验结果还表明,城市绿地空间分布对温度场的空间分布影响微弱。据此分析,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考虑其对城市局地风场形成的影响,通过一定规模面积的绿地布局能够增强城市气流输送,并激发城市中尺度次级环流,进而改善周围环境温度,对局地气候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基于局地气候改善的优化绿地布局方式是保留并建设位于城市上风向的大规模氧源绿地,同时在城市一定范围区域内,集中布局面积不小于70ha的绿地,而非进行点小面广的星星点点式布局。  相似文献   

20.
张浪 《园林》2024,(1):2-3
<正>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在其概念范畴下,形成了城市生态网络、城市蓝绿空间生态网络、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等。其中,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在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内,以提供生态与社会双重服务功能为目的,以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城市绿地及城市建设用地外影响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林地、湿地等生态空间为要素,以连续性生态廊道为联结,所形成的网状空间系统。在用地紧张的城市化区域,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提高用地复合效能的主要途径,其组分构成决定了其是城市生态系统组分主体之一,是与人居环境关系最密切、最可调、且投资相对低的生态空间载体。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