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秦巴山区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普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有效指导。文章通过建立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开发潜力评价,并结合熨斗镇的实证研究,得出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期为陕南秦巴山区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提供前期指导。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发展度假旅游的策略研究——以宁德市周宁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解决小城镇建设问题成为完善中国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宁德市周宁县为例.探讨具有良好环境及旅游资源的小城镇如何通过合理规划.依托度假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形成以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推进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及历史文化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开发环洞庭湖区域小城镇旅游,是实现环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利用环洞庭湖区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小城镇旅游,对洞庭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环洞庭湖区和南县研究区概况,采用SWOT方法分析南县旅游业发展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提出南县旅游发展模式,以此指导环洞庭湖区旅游开发建设,为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一条湖区之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逐渐成为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大若岩镇为实例,提出应从空间、产业、参与主体三大层面体现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通过镇域旅游开发空间整合、与城乡居民点互动、全产业融合与延伸及全社会参与,实现旅游开发空间的全域化,旅游业与城镇的全域互促,镇域全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促进全镇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黑龙江省宁安市为例,从系统性、连通性及层级性3方面解析现状绿道网络空间,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确定生态、文化、游憩、产业等网络节点、连接关系及辐射范围等组织形式,结合GIS平台完成绿道网络资源筛选、评价、模拟、优化绿组织,从绿道网络+全域旅游角度提出规划构建实施机制,为旅游小城镇绿道资源整合与网络化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传统旅游小镇只是特色小镇当中的一种类型,从已公布的两批次"全国特色小镇"当中可看出,传统类旅游小镇数量相对较多。本文结合相关政策,以江西省庐山市海会特色小城镇为例,在立足于旅游固本、产业建镇等基础上分析探讨传统旅游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绿地系统构建、生态体系表达、规划举措打造、汉文化挖掘运用四个层面的研究,论述了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绿地系统规划,着重强调生态保护及历史文化挖掘,突出旅游型小城镇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德国小城镇收缩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德国小城镇的分类、收缩定义、评价指标体系及小城镇的收缩现象进行了梳理。接着,选取收缩状况最为严重的萨克森州,重点考察了该州145个小城镇,通过收缩评价体系中人口和经济两方面六个指标(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净迁移量变化、劳动力数量变化、就业率变化、失业率变化和营业税变化),系统地分析了萨克森州小城镇的收缩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萨克森小城镇整体收缩严重,但人口收缩的小城镇仍然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收缩研究有助于提升小城镇规划政策的科学性和规划行动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广大的中部地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较少,缺乏中心城市带动,而小城镇数量庞大,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为数众多的小城镇依托各自的区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等条件而加快发展,并出现了分异现象,部分小城镇正在向小城市演变.  相似文献   

10.
借六鳌镇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立足六鳌镇基本情况,提出全面统筹、区域串联、分区打造及以人为本策略,引导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带动六鳌镇全域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该文研究丽江束河自2003年旅游开发近10年来,空间形态和经济的巨大变化凸显出的居住主体置换现象。居住主体是指传统村落的居住者和空间使用者,居住主体由本地村民转变为外来商户,居住主体发生置换。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束河旅游商业情况,对比不同时期旅游商业发展状况,当空间成为利益角逐的场所和产物时,居住主体置换亦成为一种空间生产现象。该文分析引入空间生产理论,从三位一体分析的空间实践层面剖析居住主体置换的影响因素,总结旅游小城镇居住主体置换特征,揭示空间居住主体置换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生态敏感性分析能够促使旅游小城镇生态有序发展,能够提升生态系统抵抗来自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的干扰能力,发挥旅游小城镇的生态资源优势,对建设自然生态良性循环的旅游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GIS等相关软件,通过对二道白河镇生态因子的系统分析,得出对未来景观规划具有一定价值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徐强 《规划师》2007,23(8):66-70
当前,小城镇密集区存在小城镇数量多、质量低,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协同,难以自主实现地域功能一体化的困境.各级政府和规划部门应在正确把握小城镇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行政区划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小城镇密集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璐 《建筑与环境》2009,3(6):56-57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而连接和推动小城镇发展的纽带就是贯穿其中的交通系统,这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论文通过对小城镇现状布局与交通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小城镇的建设和交通布局现状的成因及利弊效应,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特征、交通方式特征作出初步研究,并分析了小城镇布局以及交通发展趋势,提出了小城镇交通规划作为城镇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山西省忻州市是我国典型的贫困地区。本文在研究全国小城镇地位演变的基础上,以忻州市小城镇发展为例,研究了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问题和策略,分析了未来影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机遇条件,对小城镇带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两股经济潮流:城镇化热浪和旅游热潮,催生了旅游小城镇的诞生,这是当今中国一件重大的经济事件。以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小城镇目前占我国城镇体系比重较大,而且旅游小城镇对于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皖南山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以及部分欠发达地区旅游小城镇的既定特点,一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皖南山区旅游小城镇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研究,提出其今后建设规划策略,以期为同类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省际边界地区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中一种比较特别的类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统筹发展中肩负特殊责任。本文首先界定了省际边界地区小城镇基本概念和类型,并概括提出其基本特征,然后分析这类小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推进其整合发展的策略.最后结合苏皖两省乌江镇的发展和建设.对其整合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慢城理念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针对小城镇建设的新型发展理念.文章论述了慢城理念的兴起背景、内涵特征以及在我国城乡建设中的应用,并以旅游型小城镇陕西省华山镇为例,分析了华山镇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整合旅游资源,扩展旅游服务功能;整治村镇风貌,优化人居环境;明确功能分区,梳理内部交通;加强旅游产业要素互动融合,提高旅游效益;多主体参与合作,共建共治共享等五大策略以实现华山镇的更新提质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研究——以上海市郊区三个小城镇为例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宁越敏  项鼎  魏兰 《城市规划》2002,26(10):31-35
首先讨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内涵和特征 ,而后构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此为基础 ,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上海郊区的 3个小城镇进行了案例研究 ,在剖析了小城镇存在居住条件有待改进、公共设施与服务普遍滞后、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社区人文环境亟需完善等主要问题后 ,归纳出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优劣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城市化进程与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耦合的过程。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不仅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且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叶林 《小城镇建设》2004,(10):42-44
旅游型小城镇通常由于具有相对特殊的城镇性质和突出的环境优势,因而在镇区总体规划中需要充分结合其产业和环境特色。而临近风景区的旅游小城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重视镇区和风景区相互关系的协调,只有确立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才能确保两者真正达到互惠互利,互相支持。作者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镇区总体规划的实践为例探讨。一、规划背景统景镇距离渝北城区(两路镇)45公里,距重庆市主城区65公里,距重庆江北机场约46公里,临近渝邻高速路和渝长高速路(图1)。因其紧邻统景风景名胜区而成为重庆市著名的旅游城镇。统景风景名胜区是成立于1982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