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中国佛寺的文化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青  郑洁平 《山西建筑》2007,33(18):7-8
指出作为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语汇,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制,从佛寺的由来,儒家和道教思想对佛教的影响、世俗观念的融入以及佛塔的演变几个不同的方面,对中国佛寺的文化进行了阐述,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佛寺文化。  相似文献   

2.
摩崖佛寺是佛教石窟寺的晚期形态,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本土文化及建筑体系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敞的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从石窟建筑空间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追溯了摩崖佛寺这一类型建筑的产生过程;结合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述了巴蜀地区摩崖造像的历史源流及摩崖佛寺的建制。  相似文献   

3.
佛教的寺院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在当今还有社会的需求。随着新时代的出现,佛教寺院在设计上也突破了传统的表达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本文将从现代建筑设计内涵切入,对现代佛寺建筑设计的新理念进行探讨。"水月禅寺"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也是唯一一座"非宫殿式"现代建筑风格的佛寺,是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通过对其空间、技术、材料及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佛寺现代化设计的一些手法,为今后中国的佛教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研究扬州地区汉传佛教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其载体——佛寺空间的转换和演进。通过对扬州佛寺空间形态特征的分析,建构佛寺空间场域体系。并结合惯习理论,研究扬州佛寺空间形成及发展的机制和动因,阐释佛寺空间发展与佛教仪式活动及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扬州佛寺空间环境、城乡、建筑、园林意境的4个梯阶场域,探索及解析佛寺空间与历史文脉关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佛寺建筑在国内已形成中国自己的佛教寺院建筑。生态佛寺建筑是佛学思想与生态学思想契合的结果。生态佛寺建筑设计,需要一个设计目标。在设计内容中,需要研究佛寺建筑的文化属性和传承以及文化的相融和共生;研究佛寺建筑与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内容;研究适宜的经济建设和运营方式;研究技术的适宜性、经济性和可行性;整体协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南京在六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都,而都城的佛寺建筑是佛教兴盛的重要表现。本文根据史料,以六朝都城的佛寺为考察对象,从宗教、政治和经济诸角度去探析成就佛寺兴盛的历史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7.
作为宗教、生活、游览等多功能、多层次的重要场所,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与其内部空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重要体现。参照佛教历史的发展脉络,结合厦门独特的文化、地貌等地域性特征,该文将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梳理为"佛寺型"、"佛院型"、"佛堂型"和"岩洞型"四种基本类型,并在结合实地调研成果总平面图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其主要特征,虽不能概括全貌,却能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厦门佛教建筑的外部空间。  相似文献   

8.
佛寺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类型,自西汉末年传入,与中国文化交融,演化成中国式的佛教建筑.文中通过阐述佛教在我国及四川的发展概况,以成都市现存佛教寺院为例,总结了川西清代佛教建筑的总体布局,为今后修复或新建类似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漆山 《建筑师》2014,(2):32-39
本文以汉传佛寺空间格局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学修体系-建筑载体”互动关系这-新视角。以“教育目标-学修体系-组织方式及管理制度-建筑空间格局”这一逻辑演进的脉络为研究模型。对中国汉传佛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佛寺类型如“道宣式”、“百丈式”、“后百丈式”等。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这一研究,是让活的人的因素重新回归佛寺建筑研究。是一种“正本清源”式的思路,成为理解古今佛寺空间格局嬗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2):44-49
佛寺佛塔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也是记载和传承佛教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在探访临沧市辖区内主要佛寺佛塔的基础上,从文化学、历史系的角度研究和探寻,从佛寺佛塔的建筑与文化勾画出了佛教传入临沧地区的历史,掘示了佛教文化对临沧历史的影响,展现了临沧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历史,从而掘示了临沧与周边国家源远流长友好往来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之后,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建筑也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中吸取养分,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建筑类型。其中山西的佛教建筑众多且历史悠久,从对其研究中不仅能够反映出佛教建筑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而且能反映出我国佛教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的氛围。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相似文献   

14.
《华中建筑》2021,39(4)
剑川县石宝山佛寺园林的佛教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并且佛寺均选址于山地环境中,特殊的山地环境条件使佛寺园林空间特征独具特色。该文以石宝山的宝相寺、石钟寺、海云居等三处具有代表性的佛寺园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对石宝山佛寺园林的园林选址、总体布局及空间组成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园林空间特征,认为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具有依山而建、主轴明确、前导空间曲折丰富、院落式的空间组合以及内外空间相互融合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谢浩 《建筑》2001,(11):57-58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寺院则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建筑。我国的佛寺大都修筑精美,不仅是佛教徒聚会、烧香拜佛的宗教场所,它记载着封建文化发展和佛教盛衰的历史,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寺庙建筑非常辉煌的年代,佛寺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川之间,其中有些已成为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 我国佛寺建筑布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能看到的大都是明清建筑,布局普遍采用纵轴式,整齐对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布…  相似文献   

16.
张奕  吴雨桐 《华中建筑》2022,(10):159-163
山林佛寺作为佛教寺院本土化的产物,在形成与发展中深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并将其以“基因”的形式植入山林佛寺成为隐境之所。湖北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作为净土宗发祥地,在千年历史沿革中根植隐逸基因并延续至今。笔者基于隐逸基因视角,以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寺院选址、建筑布局、空间营造、景观构图四个元素的提取,识别隐逸基因进而对其在山地佛教寺院的表征加以探究,以期为同类山地佛教寺院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华中建筑》2002,20(4):93-97
该文在回顾了小乘佛教的缘起,传播及发展特点之后,从佛寺的选址,形制布局和佛殿,佛塔的外观造型等方面比较了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和内地汉族地区的佛教建筑以及东南亚地区小乘佛教建筑的渊源关系,并据此认为云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乃是傣族群众在结合具体地域条件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后独具风格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佛教寺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精华,在选址、空间布局和景观营造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它将佛教文化融入其中形成超凡脱俗的意境美.五蕴是佛教文化中研究人、心理与环境关系的概念.该文从五蕴视角出发,以五台山菩萨顶为例,分别从前导空间、佛教空间、庭院空间、外部空间四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不同空间的意境营造手法,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佛寺空间...  相似文献   

19.
几百年前,小乘佛教传人西双版纳,很快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故佛寺建筑到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边还建有佛塔。由于佛寺、佛塔是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是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殿,所以建筑、雕刻和泥塑主要用于佛教方面。佛教建筑艺术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从中也可以看出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20.
江本砚  张纵 《中国园林》2012,(10):103-108
“神佛融合”标志着大陆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神道教借助佛教的理论而得以宗教化,另一方面佛教通过神道教而得以进一步普及化和大众化.两者的融合直接导致了其物质载体——佛寺与神社的相互借鉴,它使奈良佛寺开始逐渐摆脱对中国佛寺的完全依赖,染上了种性的色彩,呈现出根植于本土自然观与审美观的景观特征.从神道教对佛寺影响的角度出发,以具体案例分析奈良佛寺尊重自然、富有神性的景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