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祠堂是古徽州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祠堂戏场建筑作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一种典型类型,对于维护宗族制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徽州地区10余处祠堂戏场建筑,结合文献阅读以及修缮复原设计,将其空间功能分为引导空间、入口空间、表演空间、观演空间、仪式活动空间和祭祀空间,同时对其相对应的祠堂前广场、仪门、戏台、前天井及廊庑、享堂、后天井及廊庑、寝殿的空间形态加以分析,旨在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薛林平 《华中建筑》2008,26(6):114-124
明清和民国时期,宗族在祠堂中除了对祖先呈献一般的祭品外,往往还供奉演剧。所以,祠堂中常常建有戏场。浙江现存的传统祠堂戏场建筑就数以百计。祠堂戏场一般呈庭院式,戏台为其表演空间,正对中厅,两侧有看楼或厢廊。这些戏场建筑空间合理,装饰精美,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建筑遗产。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研究浙江祠堂戏场建筑的文化背景、总体情况、建筑形式、典型实例、空间特征、艺术成就等。  相似文献   

3.
以传统祠堂戏场观演空间为对象,利用类型学方法对鄂东南地区多个实例进行抽象并分类。从视觉效果切入,利用视线及采光分析软件对不同类型观演空间进行模拟及对比。针对传统戏曲的观演特征,选择观演视线、台面照度及界面亮度等静态指标对观演视效进行描述,并采用现代标准对观演空间予以评价。总结观演空间的动态衍化规律及其影响,以揭示其内在的发展趋势。进而尝试从观演需求变化角度解释其衍化的机制与动因,以期将传统祠堂戏场观演空间作为空间遗产来进行价值再认知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吉安地区祠堂是江西地区祠堂的代表,目前保存较为完好,是研究江西地域建筑文化的典型范本。该文研究了吉安祠堂的地域性建筑形制,在二者基础上指明了吉安地区祠堂是江西会馆在其他地区传播的祭祀原型。该文所引用的大量图片都是来自于现场建筑测绘的一手资料,在研究中,通过对图纸和尺度的分析论证,结合吉安地域建筑历史文化,得出吉安祠堂的建筑形制样式有大式、中式、小式三种,在向外传播中,吉安祠堂的喜鹊筑巢的门楼样式成为代表性地域建筑样式。传播性视角的切入,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江西会馆建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岑溪市广府式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深入地分析了该地区广府式祠堂的平面形制与构架类型,并介绍了祠堂中各堂的构架组合特点,探讨了广府式祠堂对当地客家祠堂的影响,为该地区祠堂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解读摆手堂     
邓晓红  李晓峰 《华中建筑》2013,(10):171-174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的物质承载空间——摆手堂,是具有祭祀、庆典和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场所,由神堂、场院、入口门楼和中心木杆或树木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具有土家特色的公共空间.该文从选址与布局、场景与活动以及地方性特征等方面对土家摆手堂进行解读.摆手堂是土家聚落特有的建筑形式,建筑类型有别于住宅、宗祠和戏场,具有公共空间属性.文章分析了摆手堂保护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现存摆手堂的修葺质量令人担忧等问题,提出应重视摆手堂的保护和重建,新建摆手堂应体现原生态,保护和利用土家族聚居文化的整体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祠堂是南社村最重要的一类古建筑。自明清以来,南社村先后修建了谢氏宗祠、谢氏大宗祠、百岁坊等数十座祠堂,至今尚存32座。其明清祠堂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在国内实属罕见。南社谢氏家训曾规定“:族中大事有四,建宗庙以序昭穆,置尝田以祀祖先,筑书院以兴人文,修族谱以明世系。”其中,“建宗庙”被排在首位,可见祠堂在南社村人心中之重。在他们看来,祠堂记录着他们家族  相似文献   

8.
彭然  胡江伟 《华中建筑》2009,27(11):133-136
该文通过对鄂东北地区现存传统戏场建筑具体实例的考察,研究了该地区戏场建筑的建筑形制、装饰特点以及其观演空间的营造手段,并提出呼吁:要注意保护和利用现存的珍贵戏场建筑,不要让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天天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9.
吴颖滢  曹蕾 《建筑与文化》2022,(11):173-175
文章以修水县鹦鹉街祠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现场勘测,对修水县祠堂群的形成缘由、平面形制、纵向空间形制、结构体系以及与人体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归纳出了修水县县城内祠堂群地域性的特征与城区商业的依存关系,为后续对祠堂建筑的保护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按照“语汇”“词组”“句法”尺度层级,建构徽州祠堂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进行祠堂空间特征的比对认知。通过图式语言横纵向比对不同祠堂的地域特征,构建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的逻辑层级,进而完成徽州祠堂图式语言数据库的设计,构建祠堂文化景观数据资源存档和数字化保护传承体系,为徽州祠堂的资料数据储存、特征比对研究、地域性保护规则制定,提供科学平台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方冉 《安徽建筑》2006,13(6):44-46,48
山西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戏场建筑较为兴盛;其地处中原地区,气候干燥,故遗留下来的戏场建筑的数量多,价值也很高。文章通过对晋南戏场建筑考察分析比较,剖析元和明清不同时期戏场建筑的发展状况、戏场建筑的群体布局、单体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文化生态"概念为切入点,以徽州古祠堂的保护为研究内容,在归纳徽州祠堂的历史概况和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古祠堂在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化生态"保护的内容并构建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徽州古祠堂的保护理论体系,为解决当下预防"建设性破坏"的古民居保护、促进建筑文化遗产的更新保护等提供借鉴与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3.
正乐平人爱看戏,自然在兴建戏台上不吝啬金钱和心血。在乐平有"千金门楼百两屋"之说,当地戏台大多都采用中国古典牌楼式结构,分为三间四柱硬山式、三间四柱一楼式、三间四柱三楼式、五间四柱五楼式、五间四柱五楼两硬山式等。其中,又以三间四柱三楼式的戏台留存最多。乐平戏台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很丰富。有祠堂台、万年台、庙宇台、会馆台、家庭台,还有临时搭建的"草台"等。现如今留存最多的是祠堂台、万年台。祠堂台是位于宗族祠堂内的一类戏台,是戏曲文化与宗族意识联姻的产物。明清时,  相似文献   

14.
钱强  崔陇鹏 《华中建筑》2008,26(12):201-203
该文从四川会馆建筑与川剧的历史渊源出发,对会馆戏场的空间布局、会馆戏场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会馆中的演戏活动和川剧的观演艺术进行探悉,探讨四川会馆建筑对川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旨在促进传统会馆建筑的保护,探索传统川剧的演出环境,影响当代环境下川剧的剧场设计。  相似文献   

15.
庙宇戏场是传统戏场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戏场类型,其观演品质受观演空间与建筑声环境相互影响,也就是传统建筑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综合运用历史建筑测绘、空间分析和声学测试和分析等方法对三座清代福州庙宇戏场展开研究。从测量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观演空间的封闭性对戏曲演出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成果为传统戏场的保护和活化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位于徽州黟县的屏山村曾是徽州地区最为富饶的村落之一,明清时期祠堂数量更是多达十八栋,舒光裕堂是其中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祠堂。为了探究舒光裕堂背后浓厚的美学韵味和地域文化特征,本文通过介绍舒光裕堂翔实的调研、测绘等内容,分析了舒光裕堂建筑布局,空间和造型色彩方面的建筑特征,提出舒光裕堂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极高,值得开展翔实的研究与保护的观点。研究结果表明:舒光裕堂具有布局与环境相结合的自然美、功能与空间相融合的形态美、造型与文化相切合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从川剧与巴蜀会馆的历史渊源出发,对会馆戏场的空间布局、会馆戏场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会馆中的演戏活动和川剧的观演艺术进行探悉,探讨清代巴蜀会馆对川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旨在促进传统会馆建筑的保护,探索传统川剧的演出环境,影响当代环境下川剧的剧场设计。  相似文献   

18.
贡坚  郭珩 《山西建筑》2008,34(12):75-77
通过介绍历朝历代祭祀制度的修改和变更,以龙川胡氏宗祠建筑为例,讲述中国祠堂建筑"殿、寝、门、堂"之制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祠堂建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崔陇鹏  钱强 《华中建筑》2010,28(1):153-156
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境内,至今还遗留着一个明清的建筑群——罗城古镇戏场,它是中国传统市井戏场最典型的代表。该文通过对罗城古镇戏场现状以及戏场空间特色的调查研究,考究四川戏曲舞台的发展与演变,同时探讨中国传统市井戏场的空间布局及观演方式,旨在对中国传统戏场的保护和利用,探讨现阶段中国传统剧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和顺堂古戏台是徽州祠内戏台的典型代表,是戏台建筑与徽州宗祠建筑完美结合的建筑形式,整座祠堂建筑由前进门屋(戏台)、前天井、中进享堂、后天井、后进寝殿等组成,从和顺堂古戏台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了其建筑布局特点和建筑形制特色,并探讨了其所具有的典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