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骨架,也是城市交通的载体,承担着全部交通出行方式。而道路横断面是道路各项支持功能在路段上的体现,其形式和设计合理与否,对构建步行导向型城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提出步行导向型城市设计让机动车交通快起来、鼓励多样化交通出行方式、积极采用稳静化交通措施以及慢行和空间有趣四点原则,并从这几方面原则出发思考如何重新进行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使之能支撑步行导向型城市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老街区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空间组织结构,介于城市道路与城市步行空间之间的老街区具有疏通城市道路、连接城市步行空间的特殊潜质,是影响城市空间扩展最显著的空间类型。以城市老街区的街巷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在街巷中的行为模式与空间需求为研究特征,利用GIS和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别建立建筑,街巷和地块的GIS空间数据库,分析街巷空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路网结构及其用地布局形态,结合调研数据,定性、定量分析传统街巷空间各要素间的相关性,探究建筑空间、行为需求的改变而导致的街巷空间在此过程中的演变与自组织模式,从而积极寻求城市自组织背景下老街巷空间带来的具有积极性和可交往性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3.
道路作为城市中的线性空间,是城市的骨架,在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城市道路整治逐渐受到城市管理者的重视。以杭州市"两纵三横"道路综合整治工程为例,通过对综合整治进行分析与研究,梳理城市道路整治的主要手法,归纳总结道路整治的设计原则及实践经验,为今后的城市道路整治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步行空间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整个步行空间质量的重要因素。基于行人步行体验,在对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行人步行的视觉感受、服务感受、空间感受三方面进行分析并构建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模型。选取北京市中轴线某路段为例,通过市民问卷调查获取该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评价信息,通过评价模型得到该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评价结果,结合实地调查,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光谷二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地的作用,从人、车行进的视觉感受等因素整合考虑,提出了武汉市光谷二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概念,主要包括收放的空间和移动变换的画面,从而为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以及城市景观设计作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前,部分城市仍以车本位的角度开展道路规划和设计,导致步行及非机动车通行空间被挤压和侵占。为改善步行及非机动车的出行环境,提出"保障断面上所有出行者输送"的道路断面规划设计理念。通过对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空间需求分析,整合形成一张道路交通网络,进而确定断面组成要素。为控制断面宽度提高道路活力,提出融合设计策略及步行空间整体设计策略,并将上述思路和策略应用在实际工程中,为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有效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改善道路通行质量,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圆形地下智能停车库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对地面空间的占有率,在海外已有二十余年的成功使用经验。通过介绍海外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停车场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们生活的城市是一个功能、社会、文化的集合体,深入到城市各个组成部分的道路就自然构成了城市审美元素的一个主要方面。它的功能不仅是车流人流的交通载体,而且是人们从各个角度观察城市特色的移动路线。道路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是城市特色的主导元素。城市交通导视系统使人们在道路行进中(乘车或步行)感受到地形特征和方向的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数字化和城市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探讨适宜步行的城市。我们首先简要回顾历史上的可步行城市设计,然后讨论什么是可步行城市以及可步行城市的空间要素是什么,接着对新兴的主题及其实证方法进行了探讨,以衡量可步行城市的空间和城市设计特征。本文的第一部分着眼于城市设计的关键命题,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提出以促进步行性。第二部分论述了步行性的概念,这是设计步行城市的基础。我们强调可步行城市的物理元素(走道、邻近用途、空间)和感知元素(安全、舒适、享受),然后我们研究构成可步行城市的各种空间元素。第三部分着眼于可步行城市和社区设计的新兴主题。我们讨论了由不断增长的计算能力以及相关的经验方法和跨学科的合作(包括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生态和公共卫生)带来的城市大数据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为理解城市设计和可步行性提供一个整体的方法,重新评估构建可步行城市的空间要素,并讨论未来的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10.
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市民日常通勤、生活、游憩和交往等重要的功能。然而,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城市中的街道空间也遇到了品质下降、步行适宜性降低、安全性不足和活力低下等诸多困境。因此,如何从人本的视角提升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引导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相关研究领域关心的重要论题。然而,以往的诸多关于城市街道的研究都侧重于将街道作为交通功能属性的城市空间,去研究和探索街道如何提高城市街坊可达性以及城市人流移动便捷性等。城市街道作为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功能,以及其人本尺度下的街道空间品质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因此,本文首先对前人研究及相关测度方法进行反思与分析,进而选取城市街道可步行性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选择南京市中心城区内的街道作为研究案例;利用城市空间三维形态数据、城市业态POI大数据和百度街景照片大数据,建立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定量研究的基础数据库;并基于所建构的多源大数据库,综合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街道可步行性中的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进行定量的分析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中心城区街道可步行性在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四个基本领域呈现出扇形圈层放射、中心多核连绵、外围点状分散等特征结构,并根据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可步行性建设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情况,以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剖析松花江沿岸步行空间存在的空间肌理、步行空间与建筑形态、视觉景观现状等方面的问题,总结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交通量的需求。所以,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也随之呈上升趋势,为城市的发展进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上升,道路上越来越多的汽车使传统的路面越加拥挤,甚至阻碍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制约了人们的正常出行。  相似文献   

13.
道路是连接一个城市各个部分的纽带骨骼,是人们实现公共交往互动空间活动的必要场地。提升道路的景观品质不仅是重新构建绿化,还要秉承"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进行构思和设计,将人的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放在优先位置,注重城市景观的整体观感。以往简单和粗犷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建设模式要有所转变,从各方面的细节入手,更加精致入微地从地域化、整体化、空间化和艺术化地对城市道路的品质提升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旅游城市道路空间,不仅是联系各个节点枢纽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能给游客呈现城市风貌。而城市风貌的可识别性,是旅游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也是展示城市独特性的重点。作为城市风貌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道路空间的设置应经过仔细推敲。以桂林市中心区道路空间为例,基于游客体验的角度,围绕旅游城市道路空间可识别性进行探讨,为提升桂林城市旅游质量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骼,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人们实现公共空间活动的必要场地。提升道路的品质不仅仅是重塑绿化的构成,一定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和探索,将人的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放在首位,注重城市景观的整体美感。以往一刀切和粗犷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建设模式要有所转变,应该从细节入手,精致入微地从地域化、集约化、空间化对城市道路的品质提升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具有三项主要功能:即交通功能、城市空间功能和环境功能。传统的城市交通建设多数注重道路的交通功能和城市空间功能,而忽视环境功能。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交通建设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环境。因此,提升城市道路的环境功能设计是城市交通建设中需要拓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步行者的空间感受与游历作为观察对象,尝试将城市街道和地区的多样性运用于城市步行空间的可步行性研究中。对步行空间的功能性、尺度、周边建筑3个城市步行空间的基本要素展开城市空间可步行性的深入剖析和解读。以意大利城市威尼斯为例,进行辅助分析并以此作为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钟琰 《建筑知识》2013,(12):201-201,207
在城市中,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城市道路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交通道路具备的实用性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城市道路进行扩建,达到宽阔通畅、美观大方的效果。但是城市道路改扩建项目中给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本文针对城市道路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窄路密网”规划模式的城市设计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日益紧缺,土地开发利用的集约、高效直接促进了向城市存量规划的转型。在存量发展阶段,"窄路密网"规划模式和小街区理念是对城市紧凑、集约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实现土地的优化调整和集约高效利用。城市设计作为优化城市路网和街区形态的重要技术方法,须适时地、创新性地实践"窄路密网"的规划理念。城市中心区可通过加密支路网,打造与"窄路密网"相辅相成的小街区形态。小街区密路网为塑造步行优先的街道空间创造了可能性的条件,实现从"以车为本"的交通性道路向"以人为本"的生活性街道转变。在城市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可围绕"路网密度、道路宽度、道路交叉口及路内停车"等内容开展街道空间的优化设计,使其更适合步行、自行车及公共交通的出行。  相似文献   

20.
步行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极具大众性和平民性的组成部分,其质量构成要素例如安全性、空间尺度、便利程度、景观等方面,当前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以及问题。城市商业步行街,代表了该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商业步行空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步行街不再是单一的街区,而是更加注重对使用者人性化需求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汉正街步行空间的线性和特点的分析,以展现步行空间的人性化在城市人性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设武汉市汉正街人性化的步行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