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某矿山I矿体将原有的充填采矿法更改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并在上部分段采用低贫化放矿,对于最末分段的放矿方式初步考虑了常规回采进路低贫化放矿+辅助回采进路截止品位放矿、常规回采进路与辅助回采进路均采用截止品位放矿2种放矿方案。为比较2种放矿方案整体的矿石回收效果,对2种放矿方案进行了放矿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并分析对比了2种放矿方案的矿石回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矿石回收与放矿条件下,2种放矿方案都具有较好的矿石回收效果,表明2种方案都是可行、有效的。但常规回采进路与辅助回采进路均采用截止品位放矿方案矿石回收指标更优,因此建议在矿山推广这种方案。  相似文献   

2.
以金川龙首矿西二区上部中段由下向分层胶结充填法转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为例,研究了限制性空间内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各分段的矿石回采和回收特点,构建了一种以分段为放矿控制单元的组合式放矿方案:第一、二分段采用总量控制方式出矿以确保顶板安全冒落形成覆盖层;第三分段采用低贫化方式出矿以避免无效贫化,实现矿石的高质量回收;第四分段采用正常回采进路低贫化放矿+辅助回收进路截止品位放矿以实现矿石的充分、有效回收。设计并开展了3种不同放矿方案的物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组合式放矿方案在限制性空间实现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和损失贫化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使矿山整体开采经济效益处于较优水平,为后期工程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不贫化放矿理论基础(续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现行截止品位放矿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现行放矿方式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的矿石贫化大。论述了不贫化放矿原理和理论依据,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多分段放矿的矿石损失贫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参数与矿石回收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石贫化率取决于放矿参数。本文除了在放矿理论上作出分析外,又进行了多步距多进路多分段放矿立体模型实验,提出当前广为应用的截止品位放矿方式必须以不贫化放矿方式取代之,特别是当回采分段数多时以不(低)贫化放矿方案为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损失和贫化大这一技术难题,改善放矿效果,采用多个分段的放矿模型,研究了6种边孔角对矿石残留情况、回采率和贫化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分段脊部残留体随边孔角变大而变小,矿岩混杂区范围较小,而二、三分段矿石残留范围随之增大;受上分段残留矿石的影响,各分段的放矿效果不同,贫化率和回采率随边孔角变化呈规律性变化,整体放矿效果随边孔角增大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边孔角影响放矿指标的主要因素是对脊部残留体矿石、上分段进路口内废石和本分段内矿石的回采量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调整边孔角的大小可以改善放矿效果,同时小边孔角(5°)能够得到与大边孔角(55°)相同的放矿效果。  相似文献   

6.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出矿贫化程度与矿石回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实验基础上分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出矿贫化程度与矿石回收的关系,得出了放矿正常后,采用不同贫化程度出矿,分段矿石回收率趋于一致的结论。研究表明,造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来出矿石贫比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不合理的截止品位放矿方式,无贫化放矿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最为理想的放矿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顺序对放矿效果的影响,建立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多分段相似性物理试验模型,对比研究了单回采进路放矿和双回采进路放矿对贫化率和无贫出矿效果的影响;同时建立离散元数值模拟单分段模型,对比出矿效果。研究发现:回采过程中,单进路回采方式矿石相比双进路回采方式提前出现矿石贫化现象;上一分段脊部残留矿石整体均呈现为三角形,两种方式回采脊部残留矿石无明显差异;采用单回采进路出矿方式或双回采进路出矿方式的矿石贫化率及纯矿石回采量总体变化情况一致,但双回采进路出矿方式贫化率及纯矿回采量在物理试验中效果优于单回采进路出矿,单进路回采出矿量约为双进路出矿量的92.83%。进一步研究表明:双进路回采方式纯矿石回采量多,矿岩接触面曲线下降变化慢,矿岩接触面形变晚,且损失率小于单进路出矿,能够有效增加出矿量。  相似文献   

8.
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方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方式有3种:一为现行截止品位放矿;二为无贫化放矿;三为低贫化放矿。对3种放矿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分析后认为,现用截止品位放矿的贫化率最大和经济效益最差;无贫化放矿与前者比较,在矿石回收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贫化率降低到8%以下,经济效益最高;当不能一步到位地施行无贫化放矿时,可用低贫化放矿,逐渐提高截止品位而趋向无贫化放矿。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计算机模拟(SLS)系统的特点及功能,分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截止品位放矿、无贫化放矿和低贫化放矿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利用SLS系统对3种放矿方式进行多分段放矿模拟研究后认为,截止品位放矿的贫化率最大;无贫化放矿与截止品位放矿相比较,在矿石回收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贫化率可大幅度降低,在8%以下,当不能一步到位地施行无贫化放矿时,可采用低贫化放矿,逐渐提高截止品位,从而过渡到无贫化放矿。  相似文献   

10.
大参数多分段并行无贫化放矿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当前崩落法先进理论和技术以及工艺的综合.其特点是大的结构参数、无贫化放矿和多分段并行回采,这三项技术综合同时采用,会取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果:矿石损失贫化小,生产能力大,采矿成本低等.因此,只要能满足其使用条件,应大力推广该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以实现安全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CAD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煤矿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煤矿绘图工作也由手工绘图转向了计算机绘图,其中AutoCAD是微机上最广泛应用的CAD支撑软件。对于煤炭工业来说,采用以CAD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技术,可以缩短设计周期,提高绘图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一般而言,制约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指标优劣的关键参数包括放矿方式、分段高度、进路间距与崩矿步距等。随着国内外相关采矿设备的发展,上述放矿参数也在逐步增大。以松湖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为例,在分析现有放矿参数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从放矿方式、进路间距、放矿步距(崩矿步距)三个方面优化确定合理的放矿参数。借助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对井下出矿进路爆堆及地表摊平矿堆进行拍照分析,确定了松湖铁矿崩落法采场实际矿岩块度粒级。根据相似物理模型试验要求,相似比选择为1∶100,通过对比5 mm以下原矿与10 mm以下原矿、5 mm以下原矿与6 mm以下配矿的椭球体形态参数,确定了采用6 mm以下配矿散体用来模拟原矿全粒级的放矿椭球体形态。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开展单口放矿试验与多口放矿试验,以回贫差作为评判指标,推荐松湖铁矿采用无贫化放矿方式组织生产作业,确定了最佳进路间距宜采用13.5 m,并且综合确定了最优崩矿步距为4 m。采用上述放矿参数之后,贫化率由现在的21.35%降低至8.77%,损失率由现在的23.61%降低至13.4%,改善了崩落法采矿的回采指标,为松湖铁矿深部矿体回采参数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文留海 《中国矿业》2012,21(Z1):626-627,630
在总结铜矿峪矿一期工程出矿计划编制软件的基础上,对该矿二期工程出矿计划编制软件系统的研发从大的框架上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对不同放矿截止品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不同放矿截止品位及其相应的放矿方式在最初提出时所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但是相互间仍然存在着内在的本质关系,极限截止品位放矿方式、无贫化截止品位放矿方式都是组合截止品位放矿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是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适用条件,会得到不同的经济效果。在实践中,宜实施适当的组合截止品位放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放矿截止品位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组合截止品位放矿方式(形式、方案)包括了一切截止品位放矿方式;根据放矿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组合截止品位放矿可能有许多方案, 无贫化放矿仅仅是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组合截止品位放矿各种方案中有一种或者几种方案为最优, 可使矿山生产总赢利为最大等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对制图标准淡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标准的更新换代更是知之甚少。在绘制图样时,不符合标准的现象经常出现。本文就我国标准目前的状况、新旧标准内容的变化作了介绍,以便绘图时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科学的结合与渗透。传统的工程图学、设计和制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程图学已不再是仅限于投影和工程知识的工科学科,而已经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技术基础学科。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和核心,CAD技术的推广使用可帮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作好深层次发展的技术准备。  相似文献   

18.
刘万山 《矿业工程》2007,5(1):69-70
通过运用CAD技术绘制<采场采剥现状图>、<采剥计划图>和<炮孔图>等,提高成图效率和绘图质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