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及其在地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烃类垂向运移理论和物质吸附作用原理,自行设计开发、研制了一套吸附烃脱气装置,建立了土壤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和检测方法。脱气装置结构科学,操作方便,适用于野外现场处理;检测方法的各技术要素保证了烃类气体脱附充分,检测到的烃类组分齐全。研究认为,当前油气化探中常用的酸解烃法检测出的烃不能定义为"吸附烃",它的基本原理和烃类气体提取过程决定了其获取的不是吸附烃,因此原生烃的影响往往造成酸解烃构成的异常真假难辨,具有多解性,影响其应用效果。吸附烃法可以弥补目前常用的一些烃类检测法的不足,获取油气系统的动态信息,提高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东营组埋藏较浅,储层中的烃类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储层孔隙中自由烃、矿物表面吸附烃和矿物有机包裹体中烃类的气相色谱、色质资料对比分析揭示,在未遭到生物降解井段,同一油砂样品中3种相态的烃类组成特征具有相似性,但某些指标存在差异.相似性主要反映在γ蜡烷含量高(γ蜡烷指数为0.28~0.81),姥/植比相对较低(0.21~0.51),表明生烃母质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形成于强还原性的盐湖沉积环境.差异性则表现为自由烃的饱和烃主峰碳数相对较低(在C22—C24之间),包裹烃的甾烷C29ααα20S/(20S+20R)成熟度指标为0.25~0.35.在遭到生物降解井段,包裹烃的正构烷烃分布基本完整,但自由烃和吸附烃的正构烷烃基本消失,反映储层中的油气是不同期次充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岩石吸附烃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石吸附烃是指岩石中有机质转化为烃类气体或油气运移时被周围岩石中的硅铝化合物颗粒所吸附的烃类气体。   相似文献   

4.
德古2井流体包裹体、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①油气进入德古2井圈闭的时间是在沙三段一馆陶组沉积时期;②在烃源岩的低熟和成熟阶段早期,油气就开始运移、聚集于德古2井圈闭;③烃类气体主要来自于Ⅲ型干酪根的早期干酪根的裂解气,表现出的是低熟的煤成气特征,天然气成熟度R0,约为0.8%。从油气运移角度分析并指出,德古2井获低产气流的主要原因是烃源岩生排烃能力低和储层储集性差。  相似文献   

5.
源,是烃源岩的"源"。那么什么是烃源岩?通俗的定义是:"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换句话说,"是一种能够产生或已经产生可移动烃类的岩石"。烃源岩与烃类有机起源说紧密联系,因此,评价烃源岩必须依据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亨特(J.M.Hunt)将烃源岩限定为"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从广义的成烃角度看,既指成熟烃源岩,也包括未成熟烃源岩。通常要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三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研究宝岛13-1气田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东南盆地宝岛北坡宝岛13-1气田天然气(含油)丰度低,低丰度油气藏的原因目前仍不明确。通过尝试应用定量颗粒荧光技术(QGF和QGF-E)研究宝岛13-1气田低丰度油气藏的成因及成藏特征。结果表明:宝岛13-1区梅山组-三亚组储层QGF指数很低、QGF-E强度很高,而位于同一构造带南部下倾方向的宝岛19-2区陵水组储层QGF指数很高、 QGF-E强度却很低;这反映了宝岛13-1区梅山组-三亚组储层中油气聚集时间很晚,油气充注时间晚造成了颗粒内包裹体丰度非常低,颗粒表面吸附烃类相对较高;而宝岛19-2区陵水组成藏时间相对较早,从而使储层砂岩颗粒内形成了较多的烃类包裹体;综合其他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宝岛13-1区油气主要来自本地深部烃源岩的贡献,而不是来自生烃条件相对较好的宝岛凹陷,远距离和供烃不足是其油气低丰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石油》2013,(4):26-26
源,是烃源岩的“源”。那么什么是烃源岩?通俗的定义是:“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换句话说,“是一种能够产生或已经产生可移动烃类的岩石”。烃源岩与烃类有机起源说紧密联系,因此,评价烃源岩必须依据油气成因的现代概念。亨特(J.M.Hunt)将烃源岩限定为“曾经产生并排出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从广义的成烃角度看,既指成熟烃源岩,也包括未成熟烃源岩。通常要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三个方面的分析对其做出定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8.
从室内试验和已知油气区方法应用两个方面来探讨采样季节对于反映油气动态信息的壤中游离烃方法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雨季,由于土壤润湿对物理吸附态烃类的解吸作用,提高了土壤颗粒间隙的游离烃浓度;在旱季,由于土壤干燥,使烃类易于被土壤颗粒物理吸附,使壤中游离烃浓度较雨季低。因此,游离烃方法的采样季节选择土壤润湿的雨季可能较理想,较高浓度的游离烃有利于识别和预测下伏油气藏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盖层烃类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用油气地球化学理论和盖层封油气理论,分析了盖层内烃类垂向分布的成因机制.盖层内烃类由“残留烃”和“滞留烃”叠加而成,残留烃主要分布于盖层中部,其组成变化受盖层排烃效应的控制,滞留烃主要分布于盖层的下部,其组成变化受烃类垂向迁移效应的控制.建立了盖层烃类垂向分布成因模式.并探讨了盖层烃类垂向分布规律在盖层研究和气藏追索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油气藏中的轻烃可以以微弱但可检出的量近似垂直地渗漏到地表土壤中,其中一部分烃类以物理吸附态赋存在土壤或岩石颗粒表面。物理吸附烃是反映现今油气藏是否存在的最直接指标之一,因此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以往对于提取土壤物理吸附烃的方法主要有密封盐水瓶顶空间轻烃技术和物理吸附气技术,在方法手段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以往技术存在的问题,自行设计、研制一种新型土壤物理吸附烃真空解吸密封罐,集样品全密封、移动活塞负压脱气、正压抽气,能够充分提取土壤、岩石、水介质样品中物理吸附烃组分和含量,装置小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适合批量样品的气体解吸实验。经过对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南坡临南油田上方野外现场采集的新鲜土壤样品进行处理,获得的烃类组分含量远远高于传统顶空气技术所提取的烃类含量的3~4倍,且C1-C5组分齐全,所反映的油气微渗漏异常区与背景区分离明显,先验效果显著,为预测地下油气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标,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楚雄盆地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的一个方面,弄清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以楚雄盆地中北部地区及云龙凹陷为例,从原生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原生油气藏形成之后至今油气藏改造阶段的划分、原生油气藏形成时的烃供给及其之后的烃补给、原生油气藏形成后烃类散失、现今油气藏赋存状态等五个方面,对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进行了论述。经历长时间多期改造后仍保存有大量油气的油气藏才是油气勘探有效目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阳信洼陷构造和地层特征的研究,从油气源、储层特征与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油气成藏特征。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油气源、油气运移方向、构造和岩性等因素控制,沙四段上亚段充足的油气源是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油气运移以层内侧向运移方式为主,位于油气运移指向的圈闭有利于成藏,大型的背斜构造和断裂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和岩性因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刘庄地区沙一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通过对工区内储层和构造特征的精细研究,解剖了沙一段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成藏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工区油气聚集成藏的四种控制因素:构造发育史及构造格局控制着油气富集区的分布、II级和III级断层控制油气的运移、构造位置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储层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总结了沙一段主要油气聚集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即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正向地垒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和断节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阳信洼陷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阳信洼陷油气成因和分布规律复杂,为指导油气勘探,对油气资源、储集条件与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多种油气源、多类型储层与多种圈闭条件构成了洼陷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纵向上油气呈成熟油、低熟油、生物气的分布规律,平面上多成因油气叠合连片;沙四段上亚段的成熟油和沙-段生物气是今后勘探的方向,斜坡带鼻状构造和断裂带的鼻状构造则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油气的重力分异作用使油气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般高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气藏低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油藏,但也有低部位构造圈闭为气藏而高部位构造圈闭为油藏的相反的情况。其原理为油气的差异聚集。国外有许多典型的实例。在松辽盆地红岗长轴 背斜三个次级高点上,大量的试油结果证实.高台 子油层I砂岩组G13小层低部位的红131圈闭为气藏较高部位的红7圈闭为油气藏红16圈闭只含水。油气水的分布出现相反的现象。 在详细分析其构造、储集层特征的基础.上。认为C13小层具备油气差异聚集的基本条件.其油气分布能够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进行很好地解释.是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红岗背斜G13 小层是油气差异聚集原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姰����ſڹ��졪��������ģ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气分异聚集原理,一般来说,在同一构造内是气在构造高部位,油在构造低部位富集,而桥口构造则与之相反,呈“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状态。为搞清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建立了油气运移模式,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该区下第三沙三段,沙四上段为主要生油层,东邻的葛岩集洼陷为主要生油气区;早期洼陷中生成的油气在泥岩欠压实作用产生的压差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形成沙三段油气藏,后期由于断裂活动强烈,油气沿断  相似文献   

17.
油气的重力分异作用使油气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般高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气藏低部位的构造圈闭为油藏,但也有低部位构造圈闭为气藏而高部位构造圈闭为油藏的相反的情况。其原理为油气的差异聚集。国外有许多典型的实例。在松辽盆地红岗长轴 背斜三个次级高点上,大量的试油结果证实.高台 子油层I砂岩组G13小层低部位的红131圈闭为气藏较高部位的红7圈闭为油气藏红16圈闭只含水。油气水的分布出现相反的现象。 在详细分析其构造、储集层特征的基础.上。认为C13小层具备油气差异聚集的基本条件.其油气分布能够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进行很好地解释.是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红岗背斜G13 小层是油气差异聚集原理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Bongor盆地Baobab地区潜山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Baobab潜山油藏是乍得Bongor盆地北部斜坡的主力油藏。以Baobab C-2井潜山油藏为例,从烃源岩生排烃史、构造热演化史、流体包裹体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特征、显微荧光与测温技术等方面分析其油气成藏史。埋藏史的分析结果表明,Baobab地区Mimosa组+Prosopis组主力烃源岩在约90 Ma开始生烃,并于约80 Ma开始排烃,晚白垩世末约66 Ma达到生排烃高峰期,之后由于构造抬升作用,生烃作用停止。Baobab C-2井潜山油藏经历了晚白垩世80~55 Ma的原生油气充注阶段和古近纪约30 Ma的次生油气成藏事件。在晚白垩世期间石油的充注表现为充注强度程度不同的连续过程,开始于晚白垩世80 Ma的石油充注事件以较低成熟度原油为主,而发生于约70 Ma的第二期石油充注事件则以成熟油气为主,该期充注事件是形成现今油气分布格局的主要贡献者。古近纪发生的次生成藏事件代表因构造作用而引起油气调整。  相似文献   

19.
张兵 《海洋石油》2020,40(2):28-33
平湖组P11层为一套中孔低渗中细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油气包裹体实验,建立该储层孔隙度演化过程和油气充注史。结果表明P11储层为强压实、中胶结、中溶解相,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且以第Ⅰ期为主要充注期,高峰时间约在2~4 Ma前。在油气充注前,储层已经处在致密化过程中,造成P11层含油饱和度偏低。第Ⅱ期天然气充注对Ⅰ期充注的原油气侵分馏,同时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流体分异不明显,油气水界面混乱。深部致密气藏的特点揭示了放鹤亭深部寻找优质储层难度加大,寻找局部甜点和低渗气藏的有效开发成为油气田后期保产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寻找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成藏过程及模式研究基础上,对油源断裂与其他成藏要素的空间匹配关系及控藏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断—源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平面分布范围,其中断—多源空间匹配关系油气最富集,其次是断—单源空间匹配关系,最差为断—无源空间匹配关系;断—盖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纵向分布范围,断接厚度大于封油气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油气在其下成藏,反之油气在其上、下均有成藏;断—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层位,高砂地比地层是油气侧向分流运移和成藏的有利位置;断—圈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油气聚集的部位,油源断裂附近的圈闭易于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