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固体无机磷培养基和固体有机磷培养基对5株黑曲霉溶磷菌株进行筛选,根据溶磷透明圈与菌落直径大小的比值筛选出两株高效溶磷菌株分别命名为A82和A92。同时对这两株菌株进行无机磷和有机磷液体培养,根据培养过程中菌液的pH值、生物量、溶解磷及消化磷含量的变化探讨黑曲霉的溶磷特性。结果表明:A82和A92黑曲霉菌液pH随着溶磷能力的提高而下降;A82黑曲霉在有机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d后生物量达到最大;在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第4d后溶磷能力达到最大值64mg/L。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溶磷真菌对矿石中磷素的有效性影响,以鄂西某高磷鲕状赤铁矿为研究对象,对选育的一株黑曲霉进行微生物脱磷能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选育的黑曲霉菌株具有较强的产酸能力,在浸出过程中能分泌主要含柠檬酸的多种有机酸.黑曲霉对高磷鲕状赤铁矿中的磷具有较强的脱除能力,在1%的矿浆浓度下脱磷率达81.37%,矿石中磷含量由0.8...  相似文献   

3.
磷资源利用新途径的探索:磷矿的微生物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磷微生物能将不溶性磷源转化为水溶性或枸溶性磷源,从而提供了一条利用中低品位磷块岩的新途径。本文回顾了溶磷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介绍了用中低品位磷块岩、肥土、稻糠与溶磷微生物混合制成的菌磷肥田间试验所取得的良好结果;讨论了微生物的溶磷机理。由于对能源及资源的节省,利用溶磷微生物处理中低品位磷块岩生产磷肥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相似文献   

4.
解磷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是植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为生物固氮所必需,土壤中大部分磷以难溶态存在,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解磷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难溶磷向有效磷的转化。基于目前耕地有效磷缺乏的现状,通过对解磷微生物初筛、复筛培养基的研究,探索了解磷微生物的筛选模型以及各地解磷微生物的多样性,对不同类型土壤中分离出的2000多株解磷微生物的溶磷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园土中有机质含量高,解磷微生物最多,从全国各地土样及种子表皮中分离出芽孢杆菌P17菌株、短杆菌P10菌株和红酵母Y3菌株等解磷微生物;不同地域、同种地区不同类型土壤中溶解难溶性无机磷和有机磷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无机磷平板初筛模型可以有效分离样品中的解磷微生物,溶磷效果需结合复筛模型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培养基灭菌后溶磷和发酵过程pH值等对杀真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fungici-dicus)JZ-14-056D3合成恩拉霉素的影响,通过发酵尾气成分的测量和OUR,DO等参数的分析,发现培养基灭菌后溶磷质量浓度控制在0.65μg/mL,控制发酵过程pH值为7.0,192 h发酵单位最高可达5 710 U/mL。  相似文献   

6.
以粤北凡口铅锌矿废弃地优势植物香蒲(Typhaorientalis presl)、苦楝(Melia azedarach)、苎麻(Boehmeria nivea)和蓖麻(Ricinus communis)中分离筛选出的具有抗重金属铅、锌能力的45株内生真菌为研究材料,利用CAS检测液显色反应、钼锑抗比色法和Salkowski法,分别筛选出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产铁载体菌株30株、溶磷菌株3株和产吲哚乙酸(IAA)菌株18株。并选取具有产铁载体、溶磷或产IAA能力较强的菌株作为代表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结果显示:WB-21为曲霉属(Aspergillus)、BM3为旋孢腔菌属(Cochliobolus)、BM5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株XP3.21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ZMP5-3为篮状菌属(Talaromyces)。  相似文献   

7.
磷钾细菌的分离筛选与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离、筛选与纯化,获得了溶磷能力和解钾能力较强的磷细菌和钾细菌菌株,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聚磷菌PAOs(phosphate accumulation organisms)的聚磷特性是生物除磷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的聚磷菌JN459,经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及16 S rDNA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Microlunatus phosphovorus,对纯培养条件下聚磷菌JN459菌株聚磷特性进行了序列间歇式反应器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批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JN459菌株在人工合成污水体系中除磷率最高可达93.7%,在市政污水体系中除磷率明显降低,约为84.4%,两者缺氧初期没有明显的磷释放过程,随着缺氧时间延长,污水体系中溶解磷都小幅度上升,聚磷菌JN459菌株分解和转运多聚磷酸盐的相关酶系需要诱导并且表达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从深海菌中筛选出一株高效除磷菌,并研究了铁强化此除磷菌在高盐合成废水中的除磷效能及机理。通过批次试验研究了铁磷物质的量比、初始pH值对除磷效率的影响以及铁强化生物除磷的动力学,并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微生物表面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铁盐和生物除磷相比,铁强化微生物除磷效率更高效且稳定在95%以上。当n(Fe(III)):n(P)=1:1时,铁强化微生物除磷的最大效率达98.50%,相比单纯生物除磷提高30%,而单独铁盐除磷n(Fe(III)):n(P)=2:1~3:1时,除磷率仅90%;当n(Fe(III)):n(P)≤1:1时,铁强化微生物除磷以微生物除磷为主,铁盐辅助,处理后水pH中性且稳定;当物质的量比n(Fe(III)):n(P)>1:1时,由于Fe(III)水解造成pH降低至5.50以下,微生物生长受抑,磷的去除主要靠化学沉淀。废水初始pH在6.0~9.0范围内,铁强化生物除磷去除率均在95%以上。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生物除磷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铁强化生物除磷,且较长时间内无磷释放现象。铁强化生物除磷的机理包括:(1)细菌生长除磷以及胞外聚合物对磷的吸附;(2)在混合液中形成了羟基磷酸铁络合物;(3)在细菌表面形成了由细菌诱导的铁磷微沉淀。  相似文献   

10.
T型氧化沟的生物除磷脱氮机理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脱氮是指利用微生物将含氮化合物中的氮转化为氮气,它分为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生物硝化作用是指在好氧条件下,微生物将氨氮氧化成硝酸盐;生物反硝化是指硝酸盐在缺氧的条件下,被微生物还原为氮气的过程.生物除磷是指利用聚磷菌一类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过量地从外部环境摄取磷,并将磷以聚合的形态贮藏在菌体内,形成高磷污泥,通过排泥达到从污水除磷目的.T型氧化沟由Ⅰ,Ⅱ,Ⅲ三沟组成,三沟可以交替工作,按6个或8个阶段运行.通过不同时段调整转刷的转速,满足除磷脱氮所需条件.Ⅰ,Ⅲ两沟兼有缺氧、厌氧、沉淀功能,可作为硝化反应(曝气)池,又可作为反硝化反应池,具备同时去除COD,BOD及除磷脱氮效果.邯郸市东郊污水处理厂采用T型氧化沟工艺,多年的运行结果表明:平均NH3-N的去除率为93.8%,平均TN的去除率为64.4%,总平均去除率达79.1%,平均磷的去除率为77%左右,T型氧化沟工艺省去了二沉池及污泥回流装置,有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且易于实现自动控制,适宜我国气候温和、水温不大高的地方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磷、镁脱出的动力学模型,并得到硫酸脱出磷矿中氧化镁时磷、镁脱出的反应速率方程。同时应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形对磷、镁脱出过程进行了表述。研究结果表明:pH,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磷矿粒度对磷,镁脱出率有着不同的影响。此结果对于磷矿化学脱镁过程的工业应用有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磷面源污染形成机制及治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肥在农田过量施用较为严重,是磷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深入研究农业磷面源污染的形成机制,对预防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地下水中的磷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磷的迁移转化机制、土壤磷酸离子吸附固定特性及影响因素(土壤粘粒,pH值,有机阴离子,Al、Fe、Ca、Mg化合物以及矿物组成等)、磷养分的迁移淋失和吸附法去除水体磷等多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还提出了提高磷肥有效性并减少磷养分淋失对农业磷面源污染控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脂肪酸捕收剂选择性差、常温下分散性和溶解性差的问题,以工业棉籽油酸为原料,经高温高压使脂肪酸的双键水解而引入羟基活性基团,进一步与助剂按比例复配得到一种高效反浮选捕收剂HY.将其用于宜昌某高镁磷矿的浮选试验,经一反一扫简单浮选工艺流程获得了精矿五氧化二磷品位34.59%,五氧化二磷回收率96.46%,氧化镁品位0.28%的良好浮选选指标,氧化镁脱除率高达95%,各指标优于公开招标各项指标要求,且浮选在常温下进行,药剂用量仅0.84kg/t.表明反选捕收剂HY具有良好的浮选性能,其化学修饰改性改善了捕收剂的常温溶解性同时增强了其对钙离子、镁离子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为获取高效反硝化聚磷菌(DNPAOs)菌剂种子液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从安徽省天长市污水处理厂氧化沟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1株具有高效脱氮除磷功能的恶臭假单胞菌B8( Pseudo‐monas putida sp .)。利用多聚磷酸盐颗粒(Poly‐P)染色得到具有高Poly‐P含量的B8菌剂种子液。其适宜的培养条件为:p H 6.5~7.0,温度30~32℃,溶解氧相当于70%~88%饱和溶解氧(摇床转速120~140 r/min),培养时间15~20 h。所得的反硝化聚磷菌种子液B8具有良好的同步反硝化除磷效果,对于污水厌氧/缺氧( A/A )处理,其聚磷率、硝酸盐氮去除率分别达到89.73%和53.48%,而经厌氧/好氧(A/O)处理磷去除率最高可达94.09%。通过B8胞外聚合物(EPS)提取与磷去除实验表明其对磷酸盐去除源于B8胞内的吸收,而非胞外的生物吸附。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云南会泽高镁中低品位磷矿的氧化镁的含量,提高五氧化二磷的品位,采用全硫酸一粗一扫的单一反浮选工艺对云南会泽高镁中低品位磷矿进行了试验.在原矿五氧化二磷的品位为23.71%,最佳磨矿细度为-0.074 mm 88.2%的条件下,以硫酸作为pH调整剂和抑制剂(不需要添加磷酸等其他的抑制剂),以改性的棉籽油脂肪酸皂为捕收剂,进行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粗选硫酸用量为10 kg/t,扫选硫酸用量为6 kg/t,捕收剂TSM-2用量分段加药,第一段粗选添加1.2 kg/t,第二段为0.3 kg/t时,获得精矿五氧化二磷品位为30.09%,回收率达到86.53%,氧化锰由原矿的4.55%降至精矿的0.78%,脱镁率为88.13%的较好指标.为云南会泽磷矿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泥龄对生物除磷效率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Lawrence-McCarty模式,分析了泥龄对生物除磷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泥龄由20天缩短为5天时,系统的剩余污泥排放量增加近一倍,同化脱磷效率可由15.7%增加至30.7%;短泥龄系统对TBOD/TP值的敏感性强于长泥龄系统;若期望从废水中去除的磷量不变,则要求剩余污泥含磷量,即污泥的聚磷能力随泥龄的增加而增加。笔者认为,深入研究短泥龄系统的运行,对提高生物除磷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nanowires-reticulated calcium silicate with a specific surface area more than 100 m2/g was prepared by a hydrothermal process using hydrated lime (Ca(OH)2, HL) and silica containing soluble fluoride, which was a by-product of fluorine industry, and the soluble fluoride in raw silica was fixed as CaSiF6 at the same time.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adsorbing phosphate by fluorine-containing calcium silicate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experiments of phosphorus (P) removal from aqueous 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pared fluorine-containing calcium silicate has excellent performance for adsorbing phosphate, the adsorption process appears to follow pseudo-second-order reaction kinetics and the process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chemisorption. The product resulted from P adsorpt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hydroxyapatite (HAP) and fluorapatite (FAP), which are further used as adsorbents of heavy metal ion Cd2+ in aqueous solution and display excellent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8.
以2种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中的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亚硝酸盐对聚磷菌厌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EBPR系统中的聚磷菌对于亚硝酸盐的耐受能力不同.人工配水富集聚磷菌的活性污泥,当亚硝态氮浓度超过10 mg/L时,聚磷菌吸收VFA受到抑制,PHA的合成减少,磷酸盐的释放增加;处理生活污水的SBR短程脱氮除磷活性污泥,亚硝酸盐的浓度高达30 mg/L时,未对聚磷菌的厌氧代谢造成抑制,但引起异养反硝化菌与聚磷菌竞争VFA,导致PHA合成量和释磷量的减少.富集聚磷菌的活性污泥投加亚硝酸盐后P/VFA增大,说明有亚硝酸盐存在时更多的能量用于VFA的吸收.对2种活性污泥中聚磷菌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定量分析表明:富集聚磷菌系统中聚磷菌含量达到55%,而短程脱氮除磷系统中为7.6%.  相似文献   

19.
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与除磷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人工配制生活污水,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的运行方式,通过在缺氧段投加硝酸盐氮和控制选择压,经98 d的培养与调整在SBR中获得具有反硝化除磷功能的颗粒污泥.稳定运行的颗粒污泥粒径主要在0.3~0.5 mm,SVI约为45 mL/g,ρ(MLSS)约为4 000 mg/L.具有反硝化除磷功能的颗粒污泥对COD、氨氮和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8%、96%和90%.通过分析磷的去向及X射线衍射检测结果可知存在颗粒污泥的磷酸盐沉淀除磷现象.培养的反硝化除磷颗粒污泥除生物除磷外,还具有磷酸盐固化于污泥颗粒方式除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