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骆晓炜 《金属热处理》2020,45(3):204-207
利用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和光学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G105钢分别在890、910和930 ℃保温150 min淬火,随后进行630 ℃保温180 min回火处理后组织和性能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G105钢淬火硬度越来越高;经回火处理后,淬火温度为890 ℃和910 ℃时,调质硬度无太大差异,分别为33.2 HRC和32.7 HRC,淬火温度为930 ℃的调质硬度相对提高约1.5 HRC。试验钢强度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也呈现升高趋势,但冲击韧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调质后存在粒状碳化物的析出现象,导致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故认为当淬火温度选取910 ℃时,获得的G105钢综合力学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2.
对轧制态30CrMo锯片用钢在830~890℃范围内保温10 min油淬后,在380~500℃温度范围内保温60min后水冷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冲击试验机及洛氏硬度计分别分析其金相显微组织、硬度、冲击韧性等。结果表明:淬火组织为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淬火马氏体组织数量增多,尺寸长大;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由830℃的48 HRC逐渐提高到890℃的54 HRC。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样的组织由淬火马氏体逐渐转化为回火马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回火马氏体+回火索氏体组织;硬度逐步降低,韧性相应提高。最佳热处理工艺为860℃(保温10 min)淬火+440℃(保温60 min)回火。  相似文献   

3.
对CW6Mo5Cr4V2(CM2)高速钢进行了不同温度的淬火和回火处理。检测了热处理后CM2钢的硬度、冲击韧性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经1 150~1 250℃淬火并于550℃回火的CM2钢的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下降。1 200℃淬火、550℃3次回火的CM2钢的硬度高达65. 4 HRC,且耐磨性与冲击韧性优异。CM2钢的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并存。  相似文献   

4.
采用原位反应铸造法制备出碳化物颗粒混杂增强钢基复合材料,并采用力学性能试验机、光学显微镜、带能谱的扫描电镜和XRD等检测手段研究了淬火温度对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冲击韧性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920℃淬火处理后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好,硬度值达到54.3 HRC,冲击韧性值达到9.0 J·cm~(-2)。较860℃淬火硬度值降低了6.5%,而冲击韧性值提高了114.3%。复合材料的组织为片状马氏体、VC和(Ti·V)C颗粒。热处理后的复合材料的断裂形式为解理断裂,铸态试样断裂类型为沿晶断裂。  相似文献   

5.
利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洛氏硬度计等研究了淬回火工艺对BTW1耐磨钢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880~980℃不同温度淬火后,BTW1钢组织主要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少量未溶碳化物。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BTW1钢的硬度先升高后降低,920℃淬火后的BTW1钢硬度达到最大值,为55 HRC。在420~650℃,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BTW1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逐渐减少。650℃回火后,BTW1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最低,为2.3vol%。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BTW1钢的硬度逐渐降低,未发生二次硬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利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洛氏硬度计研究了P20塑料模具钢淬火及回火组织,并测定了硬度随淬火温度以及回火温度的变化.P20钢经830~920℃淬火得到板条马氏体.淬火后晶粒尺寸随淬火温度的升高有粗化的趋势但并不明显,直到890℃以后才明显粗化,因此,淬火温度应在830~890℃,以860℃为宜.P20钢硬度随回火温度升高而降低,碳化物析出增多并逐渐球化,马氏体板条边界逐渐变得模糊,有些板条合并变宽.P20钢经620℃×1 h回火后其硬度为32.8~35.8HRC,能满足预硬化硬度要求,而且经830~890℃淬火+620℃×1 h回火,硬度基本不随淬火温度变化,这将有利于工厂组织生产,因此最终选择预硬化工艺为860℃×30min淬火+620℃×1 h回火.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不同冷却方式对新型D2钢硬度及组织的影响。讨论了不同淬火温度下新型D2钢组织和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在水冷、油冷、雾冷、风冷等冷却方式下,试样的硬度值都大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时试样的硬度峰值出现在不同的淬火温度,水冷的硬度峰值在980 ℃。油冷的硬度峰值出现在980 ℃和1020 ℃。而雾冷和风冷,获得硬度峰值的淬火温度出现在980 ℃和1040 ℃左右,在1040 ℃淬火其峰值硬度达到61 HRC。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的淬火回火工艺对34CrNiMo6钢显微组织、硬度和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低于800℃时,随着淬火温度升高,34CrNiMo6钢的硬度逐渐升高;当淬火温度高于800℃时,随着淬火温度升高,硬度略微降低。冲击功随淬火温度升高持续降低。随着回火温度升高,34CrNiMo6钢的硬度降低,冲击功升高。经70℃淬火+620℃回火后,34CrNiMo6钢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铁素体,硬度和冲击功分别为35.2 HRC和111.0 J,钢的强韧性配合较佳。  相似文献   

9.
以锻造斗齿成品及斗齿用30CrMnSi钢亚温淬火工艺为研究对象,对斗齿成品不同部位的洛氏硬度及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对30CrMnSi钢经不同模拟锻造余热淬火工艺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斗齿成品表面硬度略低于次表层2~3 HRC,齿尖硬度高于齿根硬度5~10 HRC。通过模拟锻造余热分段淬火工艺,30CrMnSi钢在870 ℃水淬时,其冲击韧性最高,为74 J;当淬火温度低于870 ℃时,由于奥氏体化不均匀或较多铁素体的出现会导致冲击韧性降低;当淬火温度高于870 ℃时,由于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粗大,淬火后所得马氏体也粗大,冲击韧性降低。建议生产中采用斗齿齿尖、齿根同时入水的整体淬火工艺,以使斗齿整体获得较高的硬度和韧性。  相似文献   

10.
6CrW2MoVSi钢热处理显微组织细化均匀,退火后碳化物平均尺寸0.6μm;淬火后钢中马氏体以板条状马氏体为主,并有少量针状马氏体,经950℃淬火后针状尺寸小于2.5μm。实验钢硬度随淬火温度升高而升高共分3段,在910~980℃范围淬火,硬度升高随淬火温度上升的趋势减缓。在较高温度淬火后,回火出现低温和高温两个回火沉淀硬化区,220~240℃回火,沉淀硬化的硬度为54~58 HRC;540~570℃回火,沉淀硬化的硬度为52~56 HRC。对照相平衡计算结果,热处理过程的相组成比平衡态滞后,依此,可以分析其显微组织及硬度特征。  相似文献   

11.
《铸造》2020,(2)
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对中铬合金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测试了不同碳含量的中铬合金钢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能,并分析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860-1 020℃温度范围,淬火温度提高会使晶粒长大且使碳化物逐渐溶解,其硬度在碳化物溶解后显著降低,而冲击韧性随着淬火温度升高先降后增。含1.0%C的高碳中铬耐磨合金钢经过1 000℃退火、980℃淬火、220℃回火热处理后,其微观组织以片状马氏体为主,有大量M_7C_3型碳化物小颗粒均匀分布,有较高的冲击韧性和优异的磨料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温度对模具钢进行淬火处理,研究分析了淬火温度对模具钢组织、硬度和冲击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淬火温度为980~1160℃时,模具钢得到的淬火组织主要是马氏体和碳化物。当淬火温度升高时,模具钢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1100℃淬火时模具的硬度达到最高值58.6 HRC。在1080℃之前,随淬火温度的升高,模具钢的冲击韧度逐渐增大,当淬火温度为1080℃时模具钢的冲击韧度达到最大值186.2 J/cm~2。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B3钢球生产过程中加热温度、淬火温度及回火工艺对其组织性能的影响,并对试制钢球进行了抗冲击检测。结果表明,在980~1080℃加热温度下,B3钢淬火后组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当加热温度达到1080℃时,马氏体组织尺寸超过20μm,钢球的硬度、冲击性能有所下降。B3钢适宜的加热温度在980~1030℃之间。在相同加热条件下,随着淬火温度升高,钢球中残留奥氏体的含量有所下降,钢球内部片状马氏体逐渐增多。淬火温度为750~780℃时,钢球内部出现片状马氏体+板条马氏体的混合组织,硬度、冲击性能最佳。经冷却低温回火处理后,钢球组织为回火马氏体,从表面到心部几乎不存在硬度差,同时冲击性能与未回火相比得到大幅提升。大直径?125 mm轧制钢球最适宜的热处理工艺为:加热温度为980~1030℃,淬火温度为750~780℃,待钢球表面冷却至50℃后进行低温回火处理。试制钢球经9 m高,落球次数>29 000次落球试验后,钢球表面仍保持良好,满足大型球磨机的用球要求。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34CrNiMo6钢经油淬(760~850℃)、回火处理(350~500℃)后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760℃油淬,34CrNiMo6钢并未完全的奥氏体化,淬火组织中保留着铁素体与球状珠光体;随着淬火温度升高,淬火组织完全转变成马氏体,并且片状马氏体有所粗化、长大,淬火硬度也不断提高。经相同的工艺淬火处理后,提高回火温度,钢的硬度逐渐下降,冲击功先下降而后快速上升。400℃回火,钢的冲击功最低。当回火温度相同时,淬火温度低的34CrNiMo6钢有着更高的冲击韧性。经780℃油淬+450℃回火处理,34CrNiMo6钢有最佳的强韧性组合。  相似文献   

15.
李立  曾艳  吴晓春 《金属热处理》2022,47(4):133-140
对不同工艺下4Cr5Mo2VCo钢的硬度及冲击性能进行测定,并用SEM对其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000~1100 ℃淬火温度范围内,4Cr5Mo2VCo钢的硬度先升高后降低,最高达59.2 HRC;未溶碳化物数量随淬火温度上升不断减少,在1100 ℃时基本全部溶入基体。回火过程中4Cr5Mo2VCo钢的二次硬化峰值温度为520 ℃,硬度随回火温度继续升高而逐渐降低。不同温度淬火试样的冲击吸收能量随回火温度的上升呈先增大后逐渐降低趋势。在44~46 HRC的硬度使用范围内,4Cr5Mo2VCo钢具有最佳强韧性配比的热处理工艺为1060 ℃×30 min淬火+(600~610) ℃×2 h回火两次,平均冲击吸收能量可达410 J。  相似文献   

16.
对一种新型耐磨铸钢进行了不同温度的淬火和回火处理。淬火温度分别为850、880和910℃,回火温度分别为200、250和300℃。利用金相显微镜(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并分析了试验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同时测试了试验钢的洛氏硬度、显微硬度、耐磨性能和拉伸性能。结果表明:经不同温度淬火后,试验钢的组织均为板条马氏体;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硬度先升高后降低,880℃淬火的钢硬度最高。经880℃淬火、不同温度回火的试验钢的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硬度先增加后减小,抗拉强度逐渐升高,磨损量先减小后增加。经880℃淬火、250℃回火的试验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高速钢成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含硼铁基耐磨合金。研究了淬火温度(950、1000、1050和1100℃)对新型含硼铁基耐磨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淬火处理后,含硼铁基耐磨合金的基体组织转变为韧性较好的低碳马氏体,硼碳化物的类型未发生变化,其数量较铸态有所减少;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其硬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温度为1050℃时,硬度值达到最大,为63 HRC;含硼铁基耐磨合金淬火态的冲击韧性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淬火温度为1150℃时,冲击韧性值达到最大,为10.4 J/cm~2。  相似文献   

18.
以一种屈服强度为1100 MPa的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为对象,研究了再加热淬火温度(880~980 ℃)和回火温度(200~650 ℃)对Q1100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从880 ℃升高至980 ℃,试验钢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尺寸从8 μm增加到24 μm,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920 ℃时达到最大,而-40 ℃冲击性能则随之持续降低。试验钢经920 ℃淬火+200~650 ℃回火后,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试验钢的马氏体板条合并,板条形貌逐渐模糊,碳化物数量和形貌也随之发生改变,强度大幅下降,塑性和韧性则先降低后升高。试验钢最佳的热处理工艺为920 ℃淬火+200~250 ℃回火。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光学显微镜、洛氏硬度计等研究了不同淬火工艺对Cr26高铬耐磨铸铁组织与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铸态Cr26高铬铸铁组织主要由初生奥氏体和碳化物组成。经980~1060 ℃不同温度淬火、空冷后,高铬铸铁组织中有大量二次碳化物析出。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析出的二次碳化物先增加后减少,试样硬度先升高后降低。1020 ℃淬火试样硬度达到峰值,为65.7 HRC。1020 ℃淬火高铬铸铁,经空淬、油淬和水淬不同方式冷却,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高铬铸铁组织中碳化物颗粒、碳化物比例逐渐增大,硬度逐渐增大,其中水淬高铬铸铁试样硬度最大,达到68.2 HRC。  相似文献   

20.
陈继林  郭明仪  崔娟  张治广 《轧钢》2016,33(1):67-71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10B38钢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的升高,淬火硬度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870 ℃时,淬火硬度最大;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晶界及晶面逐渐有碳化物析出,组织中碳化物由片状连续不均匀分布变为颗粒状弥散分布;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都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断面收缩率及断后伸长率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50~450 ℃温度区间,冲击功随回火温度升高稳定增加,回火温度在550 ℃以上时,冲击功急速升高,10B38钢经油淬后在550~650 ℃区间回火能够同时满足强度和冲击功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