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坝址右岸Dr2危岩体卸荷裂隙成因和危岩体可能的破坏模式分析,揭示了危岩体与工程施工之间可能的相互影响,为危岩体后续调查、处理和分析其稳定性提供可能的工作思路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程  李洪涛  姚强  刘梦茹 《人民长江》2019,50(9):161-168
在爆破开挖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爆破地震波会对周边危岩体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为分析爆破参数对倾倒式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以白岩山隧道工程为例建立了工程地质模型并进行分析计算,提出了时程分析法的危岩体爆破振动安全判据及基于一维应力波理论的危岩体爆破振动判据的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危岩体的动力稳定性安全系数受爆破最大单响药量和爆心距的影响,当危岩体尺寸超过了爆破地震波的波长时,则要考虑爆破振动频率衰减效应和相位差;经过对两种判据方法分析比较,建议白岩山隧道危岩区最大允许振速按照[V]=0.57 cm/s进行控制。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优化爆破和危岩区防震减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倾倒变形破坏是高山峡谷地区反倾薄层状斜坡的典型失稳形式之一。为了分析云南苗尾水电站库区倾倒变形体边坡(QD8)稳定性,对其岩体结构进行调查,并分析了两种破坏形式。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倾倒变形体边坡在天然、地震、蓄水和暴雨4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边坡最小安全系数为1.18,整体稳定性较好;运用离散元法,得到边坡的应力和位移分布,最大位移为0.14 m,存在局部坍塌现象,因此倾倒变形体边坡(QD8)稳定性较好。研究成果可为倾倒变形体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针对黄河上游某水电站4号大型倾倒体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地质特性,在现场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倾倒体斜坡表部变形破坏特征、岩层倾角和岩体波速变化等因素,确定了倾倒体的变形展布范围、变形破坏特征、岩体结构及坡体结构等。由室内直剪试验、岩体纵波速度与岩体质量以及岩体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获得缓倾软弱结构面和倾倒体岩体的力学参数,并运用刚性极限平衡法对倾倒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倾倒体在正常蓄水+地震工况下,斜坡稳定性较其他工况低,可能出现失稳破坏。其他工况下,倾倒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是局部地方稳定性较差,处于欠稳定状态,可能产生小规模、小范围的下滑垮塌破坏。  相似文献   

5.
水电工程环境边坡分布的危岩体存在“走不近、看不清、查不明”的难题,稳定性评价困难。根据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旭龙水电站等高山峡谷坝址区环境边坡大量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成果,提出了环境边坡危岩体稳定性的定性评价标准与方法。结果表明:滑移型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依据包括滑面几何特征、滑面性状、结构面卸荷松弛张开因素,倾倒型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依据包括底面悬空程度、后缘结构面特征、高厚比,坠落型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依据包括通过凸出程度、后缘结构面特征、坚硬程度及完整性;通过对块体结构面产状、松弛张开特征、底部临空情况、附近变形破坏迹象等要素进行分项按权重赋分,可进行危岩体稳定性半定量评价。将定性评价结果与稳定系数对应,可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为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龙门黄河大桥位于晋陕两省交界处的黄河上,左岸桥台上方峭壁发育的大量危岩体对龙门黄河大桥的建设及正常运营构成极大威胁,开展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和危险性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地面调查和无人机摄影测量获取了危岩体控制性结构面信息、三维形态与几何尺寸,对其发育特征和潜在失稳模式进行分析。通过三维离散元法构建典型危岩体及地表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危岩体三维运移路径、冲击能量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危岩体可划分为上、中、下3个危岩带,岩性、地形、结构面是控制危岩体稳定的关键因素;潜在失稳模式可划分为倾倒式、坠落式、滑移式,危岩体失稳后对左岸桥台的冲击能量均超过104 kJ,建议采用主动加固为主、被动防护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蓉遵高速K337+000上行右侧危岩体为例,采用理论计算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危岩体孤石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基于ContextCapture软件建立孤石三维实景模型,量测危岩体长约10 m,宽约6 m,高约8 m;判定危岩体潜在破坏模式为倾倒-崩落,其破坏机理为倾覆力矩大于抗倾覆力矩;并采用理论公式对孤石的稳定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孤石处于稳定的状态;运用Rockfall模拟危岩体孤石运动轨迹,得到孤石破坏后最大影响范围是距落点约58 m,路面影响宽度约20 m。该研究成果可为山区公路危岩体崩塌的防护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谢豪 《水力发电》2017,(7):21-21
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于2008年4月组织专家组开展贵州乌江索风营水电站枢纽工程专项验收前的现场检查,鉴于Dr2号危岩体加固处理工程正在实施,专家组认为,右岸坝肩上方的Dr2号危岩体规模较大,整体稳定性较差,对工程安全运行影响大,要求尽快完成Dr2号危岩体的加固处理,在Dr2号危岩体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枢纽专项验收。  相似文献   

9.
岩体崩塌失稳是边坡工程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对危险边坡开展实时监测以揭示其变形响应特征,对于边坡的应急预警、综合防控意义重大。本文以某水电站导流洞进口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基合成孔径边坡雷达与三维激光扫描融合的监测技术,通过坐标转换,建立三维激光扫描坐标系与 GB-InSAR坐标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将雷达二维图像区域内的点与地形点进行匹配,实现了对边坡的三维整体变形实时监测,并基于监测结果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危岩体演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但由于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危岩区域稳定性较差,部分区域变形受降雨、施工扰动等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于2008年4月组织专家组开展贵州乌江索风营水电站枢纽工程专项验收前的现场检查,鉴于Dr2号危岩体加固处理工程正在实施,专家组认为,右岸坝肩上方的Dr2号危岩体规模较大,整体稳定性较差,对工程安全运行影响大,要求尽快完成Dr2号危岩体的加固处理,在Dr2号危岩体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枢纽专项验收。此后,建设单位组织对Dr2号危岩体加固处理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并于2013年12月Dr2号危岩体加固处理全部完成。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危岩体稳定的各主要参数,运用模糊评价的数学理论,建立了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模型,对台址区典型危岩体类型进行了稳定性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危岩体危害程度是指度量致灾体的活动程度、活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对受灾体的影响程度。它不仅与危岩体稳定性有关,还与其危害对象、离危害对象高度、危岩体规模有关,其它情况相同下,规模越大、高度越高其危害越大,即危害程度级别越高。通过对已建及在建水电工程环境边坡危岩体系统研究,建立一套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危害程度分级体系,根据危害程度分级提出危岩体防治措施一般选取原则。首先根据水电工程环境边坡危岩体所影响水工建筑物级别、部位、人员密集活动程度对危害对象进行分级,然后根据危岩体自身的稳定性、规模及其离危害对象的高度建立危岩体危害程度分级方法,提出危岩体防治措施一般选取原则。将该方法应用于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承建的大多数水电工程环境边坡危岩体评价及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蒋明  李伟  黎景 《小水电》2023,(5):43-47
我国西部某水电站坝址区岩性组合中夹有碳质板岩等薄层软弱岩体,左岸为逆向坡,在软弱岩体位置易于发生弯曲变形,加之左岸呈浅沟与山梁交替的地貌形态,使倾倒体具备临空条件,形成大量危岩体;右岸为顺向坡,前缘缺乏临空面,危岩体数量较少。为保证施工期和运行期危岩体下部建筑物和人员安全,结合坝址区地形地质特点,根据危岩体失稳模式、稳定性评价成果以及工程施工的便宜性,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图4幅,表4个。  相似文献   

14.
《人民长江》2021,52(6)
为了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变异性上研究石质文物危岩体的结构稳定性,建立了岩体强度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退化模型。选取麦积山石窟13号窟危岩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强度折减法对石窟岩体稳定性进行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1)麦积山13号窟现状条件下最大位移为1.8 mm,中部位移方向略微倾向石窟外侧,石窟顶部呈现局部塑性变形,但整体稳定性较好,模拟结果与现状调查较为一致。(2)加入时间衰变模型后发现,13号窟现状条件下顶部位移为1.2 mm;预测50 a后洞窟最大位移位于洞顶,为1.3 mm; 100 a后洞窟最大位移从洞顶转移至坡脚,为16.7 mm。(3)强度折减分析表明,100 a后模型产生大面积塑性区域贯通现象,洞顶发生拉张破坏,洞底剪切破坏。时空变异模型有效提高了传统静力学计算精度,通过时间退化模型真实地再现了石窟危岩体的动态破坏过程,在精确评价危岩体长期稳定性方面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可为危岩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汶川G213国道内侧某危岩体形成机制、稳定性及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危岩体稳定性受结构面控制,地震是引发危岩体失稳的主要因素。其运动速度及冲击能随坠落高度增加呈增大的趋势,治理工程宜采用主动防护方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贵州北盘江善泥坡水电站坝址右岸Dr2危岩体成因及其可能的破坏模式分析,揭示了该危岩体变形破坏对本工程施工可能带来的影响,为该危岩体后期的地质调查以及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提供了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花石崖危岩体位于金沙水电站坝址上游0.9~1.5 km处的右岸崖顶,规模较大,前缘稳定性较差。该危岩体不断崩塌,崩塌物质大部分运动到其下方江边花石崖崩塌堆积体前缘,对其形成加载,进而影响到堆积体的稳定,造成崩塌堆积体失稳,影响工程建设和运营期间的安全。从危岩体形成机理、分区及破坏模式分析入手,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单元法对各分区典型剖面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后对危岩体提出了防治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岩体的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很多,其目的是根据实际掌握的地质资料对地质体建立计算模型,通过计算提出处理措施。丰坪水库近坝危岩体的稳定分析采用SARM法的计算方法,在对危岩体实际工程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计算模型,并参照已建工程类比确定计算参数,通过对水库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危岩体稳定性进行计算,并作出了分析与评价,为设计提出了可行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作龙寺矿山岩质边坡崩塌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塌是一种普遍直观的地质灾害现象,尤其岩质边坡的崩塌对工程具有较大影响。针对河南焦作龙寺矿山崩塌,研究其破坏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际调研对破坏体结构及崩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认为崩塌破坏模式主要为卸荷-拉裂(剪切)-滑移式崩塌、卸荷-拉裂-倾倒式崩塌/错断式崩塌、卸荷-拉裂-坠落式崩塌。卸荷-拉裂(剪切)-滑移式崩塌形成机理为人工开挖导致应力场变化,边坡上部岩体形成危岩体,危岩体一面临空且下部有与临空面倾向一致的软弱结构面时,在降雨、自重影响下可能形成崩塌;卸荷-拉裂-倾倒式崩塌/错断式崩塌形成机理为长柱状的危岩体在静水压力、重力、地震力影响下可能形成崩塌;卸荷-拉裂-坠落式崩塌形成机理为人工开挖上部形成危岩体,在自重及外力影响下主控结构面逐渐扩展,最终导致危岩体失稳坠落形成崩塌。  相似文献   

20.
选取营盘山陡崖边坡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区内危岩体稳定性,采用Rockfall软件模拟危岩体失稳后滚石的运动路径。通过建立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稳定系数与差异系数二元评价体系,对危岩体的失稳概率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