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首次提出"新工科"概念,作为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抓住新工科建设的契机,从专业改造升级、贯穿BIM技术思想、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助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认可度。以专业认证的理念和标准为依据,以江苏科技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专业素质、校企合作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整合和革新提升本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水平、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建筑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传统的BIM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分析高校BIM人才培养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凝练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融合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协同能力”的实现路径,为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新工科建设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对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以东北农业大学水利类专业为例,在有针对性地系统分析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满足现代水利人才建设需求为导向,探索符合未来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办学定位,创建了“多元联动构建育人载体,方案创新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新模式,并以“重实践、强能力、提素质、求创新”为目标,在“工学结合”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改革,构建的新工科背景下水利类专业“核心能力与多元联动”培养模式符合水利行业发展趋势,提高了水利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期为水利类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础工程课程是大土木专业的核心课程,考虑到以前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通过引进CDIO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和修订教学大纲,增加线上教学案例与视频资料,线下答疑等办法,并结合工程实际和发展前言,开展团队式的实践教学,并撰写报告和论文,从而实现了CDIO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战略实施是我国应对全球竞争、推动创建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天津大学紧抓机遇,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优势学科基础上开设智能建筑专业,通过构建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人才。由于天津大学智能建筑专业尚在起步阶段,未能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广泛认识,因此开设一门能够为多个学院学生提供课程选择的公共选修课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建筑课程建设,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来设计不同授课阶段的重点内容和精讲内容,结合对创新型教材的打造、理论教学中技术应用前景的展望和实践教学中回归技术原理的思考,辅助多名具有不同研究方向和专业背景的教师联合授课,以诠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特色,并在授课过程中关注行业发展与实践要点。通过对课程组织模式、教学安排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分析,提出了针对智能建筑创新课教学方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了模块化多维交叉课体系和多学科融合育人平台,针对性地建立了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1,(1)
伴随着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工业4.0的到来,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意味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需求做出应对。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和探索,一方面可以主动适应工业生产和科技创新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推动高校体制改革和内涵发展的动力。文章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根据民族高校的办学要求和新工科的发展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符合时代变化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华中建筑》2021,39(10)
全球新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作为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在分析新工科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立足于我国建筑职业教育现状,从培养目标、课题体系、教学模式、实践体系四方面建构以新技术为引领、整合技术和设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传统学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新经济和新产业为背景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湖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为例,总结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条件改善、生产实习模式改革、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主要举措,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以主动适应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我国教学评估中的重要环节,在保证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面临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构建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为主线,以工程文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的"113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对培养符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工程教育认证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通过对当前高等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阐述,分析了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特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特色,设置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基于实践教学能力的毕业要求;通过绘制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路线图,构建了支撑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中对学生层次化、模块化能力培养,保证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目标达成,可为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行业特色型"双一流"建设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作为国内最早创办地下工程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在经由《华盛顿协议》开启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在实践中深度思考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以成果为导向,在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及双一流建设的内外需求下明确并细化人才培养目标,量化毕业要求并以此架构培养目标的实现矩阵;确立课程体系总框架,在兼顾标准、特色以及能力结构映射下,通过毕业要求对应指标点确定课程模块和实现矩阵;通过专业课程优化拓展、整合多元化课程,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核心、扩展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是中国工程教育应对新技术和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土木工程作为传统工科专业需要调整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土木工程学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为例,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和总结了当前研究生能力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生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举措,包括实践创新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等,并以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为辅,协同促进研究生能力培养,旨在提高全日制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岩土工程卓越科技人才的培养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创新型、科研型、学术型需求。与现有教学模式不同,文章提出的科研支架式教学模式首次在"能力域"下进行思考,面向能力素质而非知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其提出研究生整体培养过程是能力体系的构建过程,即"科研能力支架"的建设过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前端的课程教学作为科研能力体系建设的起始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鲜明的科研属性。课程教学注重学科内容的跨界交叉,以专题形式展开,形成学一个专题即开展一项研究的教学新格局,将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提至培养起点,并贯通培养始终。文章讨论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该模式的设计思想,研究了该模式的基本流程和能力架构,探索了该模式的实施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打开了"学""研"并轨的教学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加入《华盛顿协议》后,中国工程教育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为着手点,将工程教育理念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融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高校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开展特色内涵建设,实现同类院校间的错位竞争探索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为中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指明了道路,更进一步为培养专业实践人才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授课形式单一、结合新技术少和涉及实践知识少等问题。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横向对比国内及新加坡高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方式,并进一步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式,提出教学改革措施,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期为国内高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桥梁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桥梁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探讨了应用型学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提出了对导师的要求,指出研究生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可以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研究生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参与工程项目实践是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