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华传统美德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构建传统美德教育模式,有助于丰富德育内涵、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手段、提高德育实效,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我校为此以经典诵读为先导,加强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渗透;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导向,营造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氛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美德教育之最,深入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出发,总结了当前高校德育的现实困境,通过对国内外代表高校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探索的分析,提出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德育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5)
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以评促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大数据时代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自身仍存在着模仿行为悖逆、偏技术程控化、重指标轻定性、"运动式"整改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并完善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助力高校提升"特色专业"的"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效能,有必要理清特色专业的教育"普遍性"需求与"特殊性"需求。增强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特色专业适用性,需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本科专业评价系统,完善大数据管理下的教师定性评价与学科专业评价互动机制,增设本科"特色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创新性指标内容,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本科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发挥"以学促教"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京剧文化博大精深,将京剧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明确京剧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探索京剧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3)
高校的基层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如何调动民办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民办高校能否顺利完成中心任务和日常工作具有举足重要的意义。文章以X学院为例,对在校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实践调查,构建该校基层党支部考评指标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完善民办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多维认同并存、国家认同弱化、政治整合机制转化等新形势,这对其主动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领导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共识与无形制度的缺乏,因此要以基本德育理念为中心来优化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使具体德育制度之间协调育人,在行为主体之间达成德育共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发挥出应有的主导性与权威性,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而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我国国家认同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专业评估认证指标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可以有效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优质性。基此,参照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高校工程造价专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完善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和加强教学条件建设等3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9)
德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发挥实验教学德育育人功能,落实育人价值导向,打造魅力实验课堂,尝试做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融会贯通,从而构建德育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本文试作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自媒体的兴起掀起了一场认知革命,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而亟待转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优化路径的逻辑必须建立在对自媒体本质理解的基础之上,契合时代需要,创新教育发展理念,完善全面贯通线上与线下、师生共鸣共享的思政教育多途径落实,建立以课堂理论教育宣讲和自媒体日常浸润渗透为长效的双轨制教育模式;契合自媒体全员应用趋势和媒介进化规律,协调教育系统要素,整合教育资源,做教育主题的设计者和舆论的主导者,超越现实困境,将高校思政教育的现代意识与人文关怀相融合,谋求文化创新与技术理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5)
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使命,是关系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涵养民族精神和归属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必要手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融入到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实践中来,秉承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的"扬弃原则",融入到当下社会实践的"超越原则",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原则"和融汇创新兼容并蓄的"创新原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理论,从理论上的认知到具体的实践层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对高校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民族精神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有效实现方式,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塑造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理工科院校在推进通识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管理体制、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通识与专业教育矛盾、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识教育重"育"而非"教",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通识课地铁文化漫谈为例,探索了理工科院校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以"研、论、践、训、核"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达到通识育人目的。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应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通专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将育人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通识课程建设需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管理,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2.
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源泉和宝贵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体系创新与实践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的应然要求:二者在理论上有融合性、在内容上有延展性、在价值上有契合性。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应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网络思政教育三条路径全面展开,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相统一、课堂思政教学与网络思政教育相统一、个体道德修养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统一。这个过程有利于涵养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帮助新时代中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3.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应重视德育教育,利用本校现有的校园文化与教育资源,尽力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德育培养氛围,充分实现德育教育目的。本文将对怎样利用校园文化构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上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建议或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针对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结构抗震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课程思政的意义与目标,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挖掘土木工程专业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元素,并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自身的特点,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分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机制三个层面展开,并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议:首先,课程思政应当从教学目标这一层面摆正价值观,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其次,思政元素应当映射课程的具体内容,巧妙地融入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改革教学形式与机制,提升学生自我认知的思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少学时工程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制图是高校理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计划的调整和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工程制图课程学时有较大幅度降低,出现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此矛盾在少学时工程制图课程中尤为突出.文章就解决少学时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的此矛盾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针对建筑材料课程体系繁杂、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等特点,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出发,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多类型的教学改革模式进行比较、排序并筛选出最优教改模式——以多媒体及网络教学为主、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辅的多模式教学法。研究结果可为提高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推进相关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德育教育实践基地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文章拟聚焦新时期新要求破解学校第二课堂实践课碎片化、随机化难题,消除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合力不足、资源浪费的困境,在"和合"视阈下探索建构"三一一"模式,通过创新平台建设,重构师资队伍,启动数据库建设,提升高校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效,增强实践基地体系的科学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18.
于涛  申瑾 《工程管理学报》2022,36(4):153-158
为剖析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数字化转型阶段的不足,找出专业建设改革方向,基于文献计量和问卷调查方法,识别了数字化转型阶段建筑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需求清单;利用专家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探索了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数字化理论知识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行业需求与高校实际教学情况的系统对比,发现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存在培养方案落后、行业需求重视度不足、产学研割裂、数字化理论授课时长及深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高校工程管理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重视完善培养目标、加强数字化理论学习、加大前沿讲座学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理念的中外园林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合一,转识为智"毋庸置疑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用于当今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是社会实践发展和专业教育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以"知行合一,转识为智"为教学理念,把学习历史理论和设计实践相结合,增加了园林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了园林历史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园林史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强调了心理素质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创新力的教育和培养是今后高校中德育工作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