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俄罗斯作家列·安德列耶夫对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有重要影响,其精神内核相似,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紧张关系有共同兴趣,在主导创作意向上都有关注人、关注人与民族命运的情怀,以及深刻的悲剧心理和变革倾向;创作风格上,两位作家都有着"阴冷"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按照王安忆的创作心态,以1984年为界,把她的创作分成两个阶段:即1984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84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王安忆的作品对美的发掘占主导地位,在创作道路上不断地超越自己。第二阶段王安忆的作品转向对非美、对丑的揭示,在“性”的文学创作上脱离生活,这个阶段王安忆的创作是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3.
丰子恺创作了许多以动物或者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动物散文,对不同情境中人与动物的相处之道的描述与思考,表现了作家对人性的反思及对生态和谐的追求.散文《物语》突破“以我观物”思维方式,呈现了“另类”的视角——“以物观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当代的文坛上,杨绛是一位具有浓厚人文意识的知识分子。她的散文创作有一条明显的文化心迹:关注人情世态,关注社会现实,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主张通过人自身道德修养去实现人生理想。这是一种以人为核心,以人的道德为本位的积极用世的人文精神学说。这种人文精神与人文理想,正是杨绛散文创作世界的基点和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本体的强烈关注.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写作功底的加深,王安忆女性意识呈现出明显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构筑“天使形象“的鸟托邦,叛逆的妇女乐园,用生活说话.每一个阶段都表露出作者对女性本体如何走出困境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6.
伤痕文学承续着鲁迅“救救孩子”的主题。文章试图从伤痕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中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作为“文革”后第一个文学浪潮的伤痕文学传承了鲁迅的“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以启蒙为己任;鲁迅的“立人”思想注入伤痕文学;伤痕文学关注“文革”后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创伤与苦痛。鲁迅因子在伤痕文学创作方法和艺术生成上表现得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7.
“文如其人”,是一句我们常常拿来作为评判一个作家与他的作品之间的必然联系的评语。倘若把它作为衡量鲁迅和周作人的标准,从他们的创作风格而引申到他们的作风人格,则大体上可以认识到内中的关系。散文作为周氏兄弟共同的创作领域和最丰富的创作成果,最大限度地呈现出了他们精神特质上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8.
<正> 《收获》杂志2000年开设了“走近鲁迅”栏目,上半年3期,已见发表9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有回忆的、有对鲁迅思想、精神深入研究作出新解竭力颂扬的、也有对鲁迅为人为文作出审视、批评甚至作否定的,很有点热闹气氛,已越出《收获》杂志领地,通过媒体传导引起了文学界广泛的关注。人们最关注的是有人批评鲁迅。因为鲁迅曾被人封为“现代圣人”,被人比作“中国的高尔基”或“中国的伏尔泰”,这已在老一代人的认识和心理上形成惯性,现在突然有人批评甚至否定鲁迅,相当一部分人难免心灵震动。笔者读了《收获》2000年第2期发表的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林语堂的《悼鲁迅》、王朔的《我看鲁迅》,也有话要说,不妨从《鲁迅的功与“过”》说起……  相似文献   

9.
散文创作于近年表现出了强劲势头,其繁荣程度独领文坛风骚.本文从审美角度切入近期散文创作.提出了散文创作独特的审美特征.并就散文创作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如表现手法,风格流派、运用“LTV”,丰富内容,加强交流与评论等,提出了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0.
尼采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赫胥黎的进化论构成了鲁迅早期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尼采思想对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衍生出了鲁迅小说中的“狂人”、“疯子”、“孤独者”、“强者”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鲁迅散文诗《野草·雪》是引发争论较多的作品之一.本文认为《雪》中“决不粘连”的朔方雪的品性即是鲁迅不随和的孤独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人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平凡人性的视角重新观照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鲁迅,撷取鲁迅生活、工作中的若干事件,我们可以展示出中国历史上风云多变的一段岁月里,一个颇受争议的“精神界战士”的性格品质,还原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丰富的人性。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对吕纬甫“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格外迂缓”等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鲁迅先生为何有这样的描述,其背景和缘由是什么?为此,本文将吕纬甫“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格外迂缓”等精神与行动表征的描述置于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以布迪厄文化社会学作为理论支撑,从场域、惯习及资本三个核心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尚武精神渐失是以吕纬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当时社会价值的突出表象,这种表象是五四后期社会剧烈变革所造成知识分子精神实体在场域、资本及惯习的深刻影响下,发生质变的中心问题,体现在与场域(社会空间)、惯习(主观行为)、资本(客观行为)深层的社会关系。这种深层社会关系直接影响“尚武精神的聚合”,导致以吕纬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精神状态及“格外迂缓”的行动表征,并最终影响了知识分子改革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Huck and Ah Q     
HuckandAhQChenWei(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KunminginstituteofTechnology,Kunming650093)HuckandAhQ¥ChenWei(DepartmentofForei...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在首次涉笔性爱,使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由社会层面发展到性别自觉阶段,达到了第一次飞跃和突破之后,其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书写和挖掘上,而是进一步上升到对文本形式的改造和利用上。王安忆在其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进一步突破,这奠定了她作为一位女性主义者的坚实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鲁迅晚年思想中存在着七个矛盾。只有正确分析这七个矛盾,才能正确理解鲁迅,才能树立一个既不是被“塑造”,也不是被“神化”,更不是被“贬损”的鲁迅。  相似文献   

17.
汪中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史学家,诗歌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因为诗歌创作数量比较少,而且成就逊色于其骈文和散文,所以前人对此方面的研究甚少。汪中诗歌在情感语汇的使用、用典、比兴手法的使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新诗整体评价不高的鲁迅却称冯至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因为冯至的诗,不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而且所抒之情非常含蓄,这与鲁迅先生的诗歌审美标准相契合;冯至的诗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苦闷、压抑、寂寞、失落、惆怅而又渴望光明、渴望奉献、渴望理解、渴望爱情的情绪,鲁迅对此都有切身感受,故能引起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