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针菇发酵罐深层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琼 《中国酿造》2008,(6):40-42
采用IOL发酵罐发酵,考察了搅拌转速和通气比对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和通气比显著影响金针菇菌丝的生长,并得出较为优化的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6℃,发酵前期适宜的通气比为1:1(v/v·m),搅拌转速为160r/min,发酵中期(2d后),通气比为1:1.5(v/v·m),搅拌转速为180r/min;发酵后期(8d后)适宜的通气比为1:0.8(v/v·m),搅拌转速为140r/min.研究了发酵液pH值、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含量与菌丝生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发酵液中还原糖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2.95g/100 mL和9.66mg/100mL、pH 5.8时,菌丝生物量最大,高达2.652g/100mL.  相似文献   

2.
东北传统发酵豆酱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东北地区自然发酵豆酱的品质,以采自东北农家43份传统发酵豆酱样品为试材,对其感官指标及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利用SPSS 17.0软件对总酸、氨基态氮、NaCl、还原糖、粗蛋白、水分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等指标与感官品质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最佳豆酱品质:NaCl含量为12~17.75 g/100 g,水分含量为70.35%~78.56%,氨基态氮含量为0.6~0.84 g/100 g,总酸含量为0.78~1.96 g/100 g,还原糖含量为6.06~9.83 g/100 g。  相似文献   

3.
混合菌种和盐含量对发酵鲢鱼肉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微生物、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氨基态氮(ANN)、硫代巴比妥酸(TBARS)和挥发性风味成分为指标,研究了混合发酵菌种和盐含量对鲢鱼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快速生长,在发酵48 h内鱼肉pH值快速下降至4.23,有效抑制了葡萄球菌、肠杆菌、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以及挥发性盐基氮、硫代巴比妥酸的积累。在3%~5%范围内盐含量对微生物生长和发酵鱼肉品质特性没有显著影响。利用混合接种发酵可以改善发酵鱼肉风味,提高产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以感官评定和氨基态氮含量为指标,选择最佳菌种组合。利用正交试验对发酵虾头自溶产物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菌种组合为木糖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和枯草杆菌。通过L9(34)正交分析试验,得出优化工艺:发酵温度30℃,接种量为3%,发酵时间8 h。在该工艺条件下,发酵液虾味明显,发酵味增强,氨基态氮含量达到0.453 mg/100 g。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讨土豆在浸泡过程中温度、时间、浸泡液、土豆片的厚度及浸泡过程是否搅拌对土豆中还原糖和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找到减少复合薯片中还原糖和天冬酰胺的最佳工艺。减少土豆片中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切片厚度2mm,在80℃的水中不断搅拌25min;在此工艺下,土豆片中还原糖和天冬酰胺分别下降71.02%和56.67%,以此土豆粉为基料制得的复合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下降了65.63%。  相似文献   

6.
毛酸浆发酵期间非酶褐变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毛酸浆发酵期间非酶褐变的原因,在毛酸浆果浆中同时接入酵母菌和乳酸菌,以通径系数分析方法,研究发酵期间各影响因素对其非酶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发酵条件下,还原糖对色差ΔE值起到的直接作用最强,还原糖和氨基态氮的交互作用是决定色差ΔE值的第一决定因素。试验表明Maillard反应是毛酸浆发酵期间非酶褐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腐乳发酵过程中酶活力和化学组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发酵罐培养高大毛霉MHC-7,并对腐乳发酵过程中酶活力及化学组分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HC-7 在发酵罐扩大培养条件下,最佳发酵时间是30h。蛋白酶、α- 淀粉酶、α- 半乳糖苷酶、谷氨酰胺酶、纤维素酶、脂肪酶、糖化酶和果胶酶活力在豆坯上产酶的峰值时间分别是48、36、48、48、66、36、30 和72h;在腐乳后发酵中除谷氨酰胺酶呈上升趋势,其它几种酶都呈下降趋势,粗蛋白、粗脂肪和还原糖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氨基态氮、游离脂肪酸和总酸含量不断增加;当达到谷氨酰胺酶≥ 86.3U/g、总酸≥ 1.0%、氨基态氮≥ 0.45%、还原糖≤ 1.1% 及黏度≤ 2 × 105mPa·s 时可以作为为判断腐乳成熟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寇氏隐甲藻突变株的糖、氮代谢对产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在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突变株的营养生长和油脂积累过程中对碳源和氮源的需求及其影响。通过对照组和5个不同的补糖试验组进行研究,各组经发酵7 d收获,并测定生物量、含油量、DHA含量和DHA产量。结果显示各组在发酵培养24 h时,碳消耗量约为22.5%,氮耗约为50%。随着不同时间的补糖,测定碳耗和氮耗虽有小幅度升降,但在144~168 h时碳耗、氮耗和碳/氮比基本稳定,各组间差异较小。研究表明,前72 h是寇氏隐甲藻生长的重要时期,当碳/氮比在15∶1左右时补糖最佳;当氮源耗尽时补糖不仅可以促进油脂的产生,而且对DHA的形成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液态发酵猴头菌多糖过程中还原糖、总糖、多糖、pH值、氨基氮与培养时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 ,还原糖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pH值则前 2d上升然后逐渐下降 ,至 14 4h后降为 3 .8,然后维持不变 ,氨基态氮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 ;胞内多糖到12 0h时达最大 ,然后下降 ;胞外多糖则相反 ,培养期间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低温耗氮方式进行了低醇葡萄酒的发酵工艺研究。在发酵过程中摸索了不同的拉低温时机、低温温度及去除部分生物量等对于低醇葡萄酒发酵中的酵母生长代谢、总氮量、α-氨基氮、还原糖、总酸等理化、感官指标以及稳定性的影响,进而评价低温耗氮技术酿造较高稳定性的低醇葡萄酒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发酵前期拉低温处理和去除部分生物量能够明显增加酵母菌的耗氮,改变其生长代谢状况。在发酵36 h时拉低温至0℃处理,之后低温离心并回填1/5酵母生物量至醪液继续正常发酵的低醇葡萄酒,酒精度更易控制在低醇范围,微生物稳定性更好,且葡萄酒具有更好的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11.
从广东阳江豆豉的曲醅中筛选出两株前发酵优势菌,经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菌株形态观察鉴定确定为米曲霉与米根霉,再选出长势旺盛,高产蛋白酶的菌株,以麸皮培养基扩大培养,单菌或双菌混合进行制曲。通过研究曲料中的氨基态氮含量与菌种生长情况,及成品的氨基态氮、还原糖、总酸含量与风味评定,确定豆豉前发酵最优菌种组合,发酵温度与发酵时间。结果表明,以米曲霉与米根霉混合制曲,于36℃条件下发酵56h,生产出的豆豉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2.
猴头菌液态发酵过程中的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猴头多糖是一种具有抑制肿瘤、调节免疫等生理活性的真菌多糖。研究猴头菌液态发酵过程中的还原糖、氨基态氮及pH的变化,研究了猴头菌液态发酵的最佳发酵时间。结果表明,猴头多糖发酵的最佳培养时间是7 d。  相似文献   

13.
灵芝发酵过程中营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灵芝摇瓶发酵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pH值、电导率及淀粉酶和Cx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在灵芝深层发酵过程中,pH值、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还原糖、游离氨基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胞外粗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Cx酶活力呈增加趋势,发酵至第4d淀粉酶活力最大。  相似文献   

14.
赵丹  姚世聪  路锶 《食品科技》2012,(11):159-163
以米曲霉、米根霉3.1175和米根霉3.27513种真菌分别发酵紫米,然后对发酵过程中紫米的γ-氨基丁酸、氨基态氮、可滴定酸、还原糖4种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γ-氨基丁酸、氨基态氮、可滴定酸、还原糖的含量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在发酵3d后,各营养成分含量都得到显著提高(p<0.05)。其中,与其他2株菌发酵相比,米根霉3.2751发酵的紫米中这4种营养成分增加最多(p<0.05)。而米根霉3.1175发酵紫米中各营养成分增加最少(p<0.05),可能是因为米根霉3.1175生长较为缓慢的原因。因此,真菌发酵的紫米相对于未发酵的紫米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具有潜在的作为缓解高血压辅助疗法的功能食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高大毛霉在腐乳上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并对腐乳在发酵过程中的蛋白、脂肪、游离脂肪酸、氨基态氮和还原糖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6℃时高大毛霉生长良好,在腐乳后发酵45 d时,腐乳的粗蛋白含量降解到30 g/100 g;脂肪含量较为稳定,达到20 g/100 g,其中游离脂肪酸达到14 g/100 g;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达到1.5 g/100 g,还原糖含量达1.1 g/100 g,各项指标均达到腐乳的成熟标准。  相似文献   

16.
以干酪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和木糖葡萄球菌为发酵菌种,以新鲜鸡肉糜为基料,制备鸡肉香精前体物。采用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分析法,研究探讨菌种配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剂接种量对氨基态氮含量、感官评分的影响,得到制备鸡肉香精前体物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菌种配比为干酪乳杆菌∶戊糖片球菌∶木糖葡萄球菌为1∶1∶2,发酵剂接种量为3%(108 CFU/g),发酵温度为31℃,发酵时间为40h,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发酵鸡肉糜感官评分较高,且氨基态氮含量最大,为0.3%。  相似文献   

17.
对黑曲霉孢子进行热击处理,探讨了热击处理促进孢子萌发和木聚糖酶活力的机制。结果显示,42℃下热击4h后转入29℃发酵,可以促使黑曲霉孢子较早萌发和菌丝的较快生长。热击处理后发酵过程中的菌丝干重始终高于恒温发酵处理,其中发酵24h的菌丝干重比恒温发酵高38.5%;热击下变温发酵在72h时达到最大生物量,比恒温发酵提前12h。经过热击处理后的发酵产酶总量和单位质量菌丝产酶量都高于恒温发酵,尤其在发酵86h分别比恒温对照高出46.2%和23.5%。热击处理对于胞内木聚糖酶比例影响不大,酶谱检测发现对木聚糖酶的种类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搅拌速度对松口蘑菌丝体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松口蘑在25L搅拌式发酵罐上的分批放大实验,探讨了不同搅拌转速对菌丝生物量、生产强度、pH、溶氧及对菌丝形态的影响,在发酵温度25℃,通风量0.8vvm,罐压0.5kg/cm2的条件下,最佳搅拌转速为100r/min。发酵培养8d后,发酵液由浑浊变为澄清,上清液亮黄色,菌丝形态呈均匀颗粒状,菌丝生物量增加趋于平缓,最高可达11.5g/L。  相似文献   

19.
以刺梨全果汁作为研究对象,褐变指数BI值作为检验指标,采用通径系数分析方法,检测其在储藏过程中引起非酶褐变的还原糖、氨基态氮、抗坏血酸和总酚等化学组分的变化,解析刺梨果汁在储藏过程中非酶褐变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在不同储藏条件下,刺梨果汁中氨基态氮、抗坏血酸、总酚和还原糖等成分变化与褐变指数BI值的变化密切相关。刺梨果汁中氨基态氮和抗坏血酸的含量是导致刺梨果汁在储藏过程中非酶褐变的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果汁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糙米汁、麦芽汁和黄豆芽汁3种天然原料为酵母发酵的培养基.对富硒酵母发酵过程中富硒酵母生长、总硒量、发酵液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茵体产量、总硒量呈增加趋势,发酵液pH、总糖、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态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