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深入研究在强震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抗倒塌能力,使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大底盘多塔层间隔震结构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基于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结果,按照FEMAP695和《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规范》的评价标准,结合倒塌储备系数,定量地评价了地铁上盖大底盘多塔层间隔震结构的抗倒塌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震作用下,大底盘多塔层间隔震结构中的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及隔震支座均满足两种规范对结构抗倒塌能力的要求;相比于上部结构和大底盘,大底盘多塔层间隔震结构的隔震支座倒塌概率最大;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得出隔震支座是大底盘多塔层间隔震结构的薄弱点,然后提出使用高阻尼橡胶支座来减小大底盘多塔层间隔震结构的倒塌概率,并对使用高阻尼橡胶支座结构与原叠层橡胶支座结构进行隔震性能的对比分析;相较于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在减小隔震层位移、上部结构的位移角、楼层加速度和楼层扭矩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楼梯作为结构的一种支撑,对结构的整体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ETABS软件建立了考虑楼梯构件和不考虑楼梯构件两个钢框架模型,分析了在地震作用下楼梯构件对钢框架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楼梯构件作为一种支撑,具有较大的刚度,对结构的周期、振型、层剪力和层间位移都有很大的影响,必须合理布置楼梯,分析中应考虑其影响,设计中应加强重视。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近断层地震动下防屈曲支撑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影响,基于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高层建筑结构模型,输入近断层地震波,分析对比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传统层间隔震与含防屈曲支撑的层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表明:防屈曲支撑的加入对隔震体系平动控制影响不大,但会降低结构的扭转效应。防屈曲支撑解决了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位移超限问题,隔震层支座滞回曲线更加饱满。与传统隔震结构相比,防屈曲支撑增加了结构刚度导致结构地震响应有所放大,但大幅降低了隔震层处的地震响应。因此,含防屈曲支撑的层间隔震结构可有效降低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但需要注意结构地震响应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设计塔楼缩进比例为1∶3、缩尺比例为1∶7的8层大底盘单塔楼层隔结构,隔震层位于塔楼底部,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ETABS对该结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相应的抗震模型并总结地震响应规律,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层间隔震结构相比非隔震结构自振周期显著延长;上部塔楼在楼层加速度、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等地震响应方面减震效果明显,下部底盘在层间位移和层间剪力响应方面减震效果不明显,且加速度响应相比非隔震结构略有放大;进一步分析得到,层间隔震结构在0.6g加速度峰值地震作用下仍为弹性状态,安全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地震作用下,相邻建筑结构由于明显的动力特性差异以及没有足够的间距,容易使结构遭受严重的碰撞破坏甚至倒塌。采用简化的Hertz-damp碰撞模型将相邻结构简化为带间隙的非弹性杆单元,以相邻3层RC框架结构为例,以Open Sees软件平台为依托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反应,分析两相邻结构在不同的间隙比和质量比工况下,地震碰撞对其结构特性的影响以及影响两相邻等高RC框架结构间地震碰撞的因素。研究表明:间隙比及质量比是影响相邻等高RC框架结构间碰撞效应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6.
章艺耀    包恩和    尹霞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20,(4):117-122
基于钢结构的动力损伤机理不明,为进一步研究强柱弱梁型多层钢结构损伤机理,以柱脚形式、强柱系数即α的不同定义方式及结构首层剪重比为主要研究参量,设计6个强柱弱梁型多层钢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弹塑性分析,研究层间位移响应、柱梁塑性变形能量总合值的各层分布、首层柱梁端塑性变形能量及滞回曲线等。计算表明:首层剪重比的增大(从0.25增大至0.45),在设防烈度地震下递减结构层间位移响应,而罕遇地震下没有递减结构层间位移响应;各层柱梁的塑性变形能量最大值的总合值,首层值偏大;其中,首层塑性能量,柱脚刚接模型集中于柱底端,柱脚铰接模型主要集中在梁端;强柱系数按节点设计的模型,塑性变形能量主要向各层梁端分布;罕遇地震下柱梁需求性能远小于焊接连接的柱梁节点具备的持有性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适用于碎石桩复合地基液化判别方法相对缺乏的现状,依据碎石桩复合地基中地震剪应力按碎石桩和桩间土刚度不同来分配的思路、以Seed剪应力法和美国NCEER协会推荐的抗液化剪应力比公式为基础,提出适用于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液化判别方法,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地震中碎石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剪应力变化。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打设碎石桩后桩间土的地震剪应力小于打设碎石桩前的地震剪应力,说明刚度较大的碎石桩分担了较大的地震剪应力,而刚度较小的桩间土分担了较小的地震剪应力。最后对比了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我国规范法判别结果和本文方法的判别结果,得出本文方法可以作为一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液化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机理,依据现有规范设计并建立10层、15层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体系的三维实体精细有限元模型,并对该两种框架进行地震波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不同水平地震波对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与塑性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框架各层最大绝对位移随楼层与地震波峰值的增大而增大,各层的最大层间位移在2层、3层,多遇、罕遇地震下两种框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未超过位移角限值1/50,当地震波烈度分别达到1 500 gal、1 200 gal时,10层、15层框架结构体系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超过1/50;小震时,框架结构的总塑性耗能值很小,表明框架仍处于弹性状态,随着地震波加速度的增大,框架的总塑性耗能迅速增加,特别是地震强度超过1 000 gal以后;随地震波加速度的增大,框架的各部件的塑性耗能值增大,梁、柱的耗能占比增大而楼板的耗能占比减小。  相似文献   

9.
在"中震可修"水准上我国抗震规范没有给出具体量化的性能指标.针对我国现行抗震规范中,地震作用水平从多遇地震到罕遇地震的超越概率相差较大的现状,提出中小震的地震作用水平.通过分析结构变形与损伤的关系,本文选取层间位移角作为中小学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性能指标,将"中震可修"性态目标划分为"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两个阶段,建立...  相似文献   

10.
层间隔震是一种新的隔震设计思想,它将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某层柱子和楼板之间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介绍了层间隔震在某一工程中的应用,采用ETABS有限元分析程序对其进行了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层间隔震能有效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隔震层的变形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南方崩岗侵蚀机理及治理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洪鹄  谢浩  钱峰 《人民长江》2019,50(2):30-34
崩岗是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人居安全的主要威胁。降雨入渗会引起土体的湿胀干缩,增大土体的崩解特性,减小土体的抗剪强度、凝聚力,加重土体,扩大裂隙面,从而使大量土体崩塌,崩岗的最大后退速率可达11. 7 m/a。崩岗综合治理措施布局可概括为"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如果排水沟或削坡等工程措施不能有效地阻止大量雨水下渗,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增强崩岗的发展。通过调查发现,种植生态林可以有效阻止崩岗的发展。因此,建议调整崩岗治理的思路,大力提倡生态修复来进行崩岗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节省人力、财力。  相似文献   

12.
河道崩岸治理方法及典型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长江河道崩岸岸段治理现状.对抛石、四面六边体框架群、混凝土铰链排、柴排等护岸结构形式进行适应性分析,并结合典型窝崩岸段治理实例,对护岸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南京河段水沙条件下,抛石结合四面六边体框架群的护岸形式对窝崩治理的促淤、减速、稳定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3.
闫钟经  牛子煜 《西北水电》2000,(2):21-22,33
文章结合三峡工程建设管理大楼框架设计,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应力比“预应力度法”设计的过程及有关参数进行了分析说明,供初步接触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14.
双侧壁导坑法是现有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中最为理想的一种方法。以某隧道浅埋段连续坍塌为例,通过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对较大断面侧壁导坑上台阶开挖时出现连续坍塌事故进行了分析,并对添加临时仰拱这一措施对改善支护结构稳定性及预防坍塌发生的效果进行验证。浅埋条件下,初期支护结构未得到有效封闭连接是引起侧壁导坑上台阶开挖时出现连续坍塌的主要原因,施做临时仰拱能够有效防止坍塌的发生,这一结论对具有相似条件的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玉希莫勒盖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隧道断层及其破碎带的拱顶沉降和周边收敛进行监控量测,以及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隧道K723+910~K723+919发生塌方事故的原因。对隧道塌方段进行处治,变三台阶超短台阶法施工为CRD法施工,对隧道支护结构予以及时适当的加强,同时采取相应的控制爆破措施。结果表明,处治后隧道的累计拱顶沉降值和累计水平收敛值控制在15 mm~25 mm范围内,表明对隧道塌方段的处治是可靠有效的,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微弯弧形钢筋对裂缝分布和宽度的影响,对配置微弯弧形钢筋的受弯板和某上闸首结构进行了空间有限元计算,并与配置直钢筋的受弯板和上闸首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配置微弯弧形钢筋与直钢筋的受弯板、上闸首结构最大裂缝宽度之间的关系,建议在布置微弯弧形钢筋时应避开应力最大部位。结合受弯板试验结果,提出在进行微弯弧形钢筋结构件裂缝控制验算时,可将微弯弧形钢筋换算成直钢筋,并给出裂缝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7.
工程中大多框架结构都具有非等梁柱刚度比且处于非对称荷载的作用下。利用矩阵位移法推导了不等梁柱线刚度比、非对称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适应性稳定方程、讨论了结构的临界荷载和长度因数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将框架结构离散为杆系结构的条件。补充了文献[1]对非对称荷载和刚度考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鉴于对公路隧道抗震计算的简化算法迄今研究尚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公路隧道地震响应计算的拟静力法。以Ⅳ级围岩中的双车道公路隧道为例,通过将衬砌结构视为弹性地基上的框架结构,将结构承受的水平地震力简化为作用在结构单元结点上的等效水平集中力,侧向地基弹性抗力假设为按倒三角形分布,墙底为零,拱顶为最大值,其值按与水平等效地震力平衡的原则确定。通过比选确定水平地震作用修正系数 η 的取值,即可由结构静力分析得到与结构动力响应分布图形相似、最大值十分接近的等效弯矩图,其相应的最大轴力值和最大剪力值,可通过由结构静力分析得到的内力图结果分别乘以轴力、剪力调整系数获得。提出的方法可供工程设计及公路隧道地震响应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