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振冲碎石桩法加固土岩组合地基上的一次工程实践。建筑场地地表平坦,其下伏基岩面单向坡度达17%~29%。计算分析表明,拟建建筑物下的天然场地土属于地震不稳定场地。选用振冲碎石柱法进行地基处理,通过合理地选用碎石桩布置、施工方案及建筑结构措施,不仅满足了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而且成功地解决了地基土的地震抗滑稳定性问题,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2.
振冲碎石桩法在土岩组合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振冲碎石桩法在滨海地区平整场地土岩组合地基上一次的成功实践,其场地下伏基岩单向坡度约为25%,通过合理地选用碎石桩布置、施工方案及建筑结构措施,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处理,满足了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并且解决了在地震作用下地基土的抗滑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开展了不同场地条件下刚性-亚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下刚性-亚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地震动响应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场地土特性对场地地震反应存在显著影响,不仅改变了桩体周围加速度峰值,还使桩顶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形状发生了少许变化,对傅立叶谱曲线的影响也较大;与干砂场地相比,桩体在饱和砂土场地条件下沿桩身长度方向的应变峰值变化趋势更显著;地震动特性对饱和砂土场地的孔压发展存在影响;场地土特性对结构应变峰值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微型桩复合地基是由改良后的桩间土与注浆微型桩桩体组成的人工复合地基,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采用微型桩复合地基对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地基处理的工程实例表明,运用该技术对狭小场地土进行地基处理,在满足场地地基土设计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同时,也消除了黄土场地的湿陷性,可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通过原状土、预钻孔夯扩挤密地基、混凝土桩、多桩型复合地基(由挤密桩及混凝土桩两种增强体组成)的载荷试验,及桩身应力与基底土压力量测等,对多桩型复合地基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为该场地高层建筑地基选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在高应力下的承载变形机制,基于西安市高新区拟建场地CFG桩复合地基高应力现场试验建立数值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场地CFG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不小于1 666 kPa;褥垫层在高应力作用下发生破坏,其协调桩土共同作用能力降低;桩顶向上刺入褥垫层,荷载向桩顶集中,致使桩承担上部荷载的96.5%;桩间土发挥作用能力受限,复合地基相当于单桩承载;褥垫层的厚度与桩土应力比的增长呈现负相关;桩间土与桩顶的沉降差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褥垫层厚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当单桩承载力满足要求时,为保证高应力下桩间土不因荷载过大而造成复合地基的破坏,应适当减小褥垫层的厚度,降低其流动补偿能力;所得结论可为CFG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地基处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实测的水泥土单桩荷载-位移曲线及水泥土单桩复合地基荷载-位移曲线进行拟合,确定了单桩的刚度系数及单桩复合地基土的刚度系数的公式,进而建立了一个单桩复合地基体系分析模型。基于所建立的单桩复合地基体系分析模型,提出了一个计算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公式,得出了在单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下的桩土应力比。研究发现,同一场地不同地点的单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的数值会有较大的不同,但是在单桩复合地基极限荷载下的桩土应力比与相应单桩的力学参数—参考位移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住宅楼粉喷桩处理地基的荷载传递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粉喷桩技术处理某五层住宅楼软弱地基后,在形成的粉喷桩复合地基上铺设一定厚度的砂垫层,之后随机抽取单根桩和桩的复合地基进行静载荷试验,并在载荷板下的桩中心、板边缘内外两侧及桩土中各放置压力盒,根据作用在桩-土的应力测试结果,分析整个加荷过程中该类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垫层厚度与桩土应力比的关系及其对桩承担荷载占总荷载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建英  章杰 《山西建筑》2002,28(2):33-34
通过西安地区黄土地基某工程实例,介绍了墓坑地基的处理,对处理过的墓坑应注意验收;整片钻孔夯扩碎石桩二次加固地基后,通过在墓坑和天然土上做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并在沉降曲线和复合地基变形模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它们的承载变形性关差异,地未处理墓坑位置第三次加固并验收;最后以本场地墓坑处理的效果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碎石桩与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先明 《山西建筑》2002,28(3):33-34
以太原某小区住宅楼为例,介绍碎石桩与粉煤灰碎石桩联合应用处理地基,可达到既消除液化又提高承载力的双重目的。该场地土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与建筑物附加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土体结构将迅速破坏,且强度降低。经分析、计算,采用振动挤密碎石桩与粉煤灰碎石桩联合应用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下伏基岩单向坡度较大的平整场地上岩土地基的震害多为沿下伏基岩面的滑移破坏,并且震害后果严重。这类地基土的抗震稳定性的确定尚无很好的办法,由于土体具有强非线性弹塑性性质。如使用一般圆弧法计算,则会过多地估计被动土压力对土体稳定性的有利影响。结合具体工程实践,介绍这类地基土的稳定分析以及天然地基不满足稳定要求时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刘昌忠 《重庆建筑》2005,(12):37-41
本文对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基础的受力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挖孔桩基础桩身的最小长度值,并且提出了在岩石地基上采用挖孔桩基础代替扩展基础建造框架排架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设计新理念。这样能充分发挥岩石地基的较高的承载能力,节省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降低工程费用。  相似文献   

13.
青岛地铁3号线中山公园站位于土岩复合地层中,采用拱盖法施工,车站开挖最深约27.24 m,上层为第四系强风化花岗岩,下部为中微风化花岗岩、花岗斑岩。局部强风化厚度大,中、微风化岩面局部较陡峭,岩层接触部位易失稳。为使开挖工程顺利进行,对开挖过程地表沉降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拱盖法施工时,导洞掌子面施工至监测断面前方20 m左右时开始出现沉降;随着掌子面与监测断面距离的减少,沉降速率不断增加;掌子面下穿监测断面时,一般沉降量为7~15 mm;穿过监测断面5~10 m时,监测点沉降速率达到最大;穿过监测断面10 m后,沉降速率开始下降;穿过监测断面20 m后,大部分监测点趋于稳定。为保证支护起到良好的控制地表沉降的作用,初期支护应在开挖后立即施作,并尽早闭合。此外,左、右导洞在开挖过程中会相互产生较大的沉降影响,监测发现左、右导洞开挖间距在2.5倍洞径左右为宜。通过监测分析,提出一系列控制对策,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焦振强 《山西建筑》2005,31(20):119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复合地基处理中的灰土地基处理方法,通过对灰土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操作要求及验收标准的论述,指出了复合地基处理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和经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要求,以确保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5.
张正刚 《重庆建筑》2007,(11):35-37
地基的好坏往往决定整个工程的造价。然而,地基基础设计包括基础的设计和对地基的处理,基础以地基为支撑,地基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基础的选型和造价。本文就地基的处理和基础设计进行讨论。基础的选型必须根据上部结构的荷载、地基的构成和施工条件等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6.
 小南海水利枢纽为长江上第三座大I型水电工程,坝基为典型的红层软岩,岩体风化层次分明。坝基覆盖层及强弱风化带平均厚约18 m,其中弱风化带平均厚约6 m,若全部挖除,相当于总开挖深度的1/3,开挖工程量巨大。从坝区大范围岩体波速的分布、工程岩体质量分级、岩体变形特性及强度特性等方面对比研究弱风化岩体与微风化岩体的差别,探讨弱风化岩体作为建基面的可能性。本阶段的试验研究结果说明,弱风化与微风化岩体均为IV级,弱风化岩体的岩石力学参数与微风化岩体差别不大,具备作为建基面的工程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7.
谈水泥稳定类基层和底基层施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丁跃 《山西建筑》2004,30(10):119-120
以莱西互通立交枢纽工程为例,介绍了水泥稳定风化岩粒料底基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技术措施,总结了几点成功的经验及今后工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二滩拱坝坝基弱风化岩体灌浆加固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对高坝建基面使用弱风化岩体,成为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及学科意义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工程的开挖量、施工工期和工程造价。在二滩拱坝的建设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为了确保大坝的稳定性及经济性,要求对建基面附近的弱风化岩体进行加固灌浆处理,并研究其加固后的力学特性。本文叙述了灌浆后岩体力学特性的检测结果,并用断裂—损伤力学方法对岩体力学变化的机制做了理论分析。实测结果及理论分析表明,灌浆后岩体的力学强度有了提高,可以满足大坝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秦岭隧道在深埋高地热条件下围岩变形的粘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秦岭隧道围岩在不同温度下的蠕变试验结果,用粘弹性理论对处于深埋高地热条件下的隧道围岩粘弹性变形进行了定量的分析,指出了高温与常温条件下围岩变形存在的差异及高温条件下可能带来的问题,对及早预防高地热引起的灾害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