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塔中地区T7^4界面碳酸盐岩古岩溶发育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T7^4界面是塔中地区奥陶系重要的不整合界面,在其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中已获高产油气流。塔中地区石油勘探实践及T7^4界面形成时期地理地质条件的分析为塔中地区同期碳酸盐岩岩溶的广泛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以现代岩溶形成理论为指导,对发育于T7^4界面之下的碳酸盐岩体中的古岩溶研究表明,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主要以发育于T7^4界面之下250~300m的裂缝、孔洞为主的侵蚀面岩溶,垂向上具有良好的分带性,自上而下大致可以分为表生岩溶带、垂直渗流带、季节变化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古岩溶的发育主要受古气候、岩性、构造、古地形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控制,其中岩性、古地形及古水文地质条件尤为关键;古岩溶高地南、北两侧的岩溶坡地坡度较缓地带,应是下一步石油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3.
4.
塔河油田T738井区地处岩溶高地向岩溶盆地过渡的斜坡带,为上奥陶统浅覆盖区域,大型岩溶缝洞型储层发育。结合古生物、地震、钻井、地球化学等资料,对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储层主控因素展开分析。研究表明:井区奥陶系一间房组、鹰山组两套缝洞型储层主要是加里东运动中期I幕、海西运动早期两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而成。古水系侧向输入,沿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恰尔巴克组地层尖灭带发生顺层溶蚀,并沿着深大断裂垂向渗入、水平溶蚀,纵向形成垂向渗滤与水平径流两个溶蚀带。岩溶作用过程中,岩溶水系通过贯穿型深大断裂泄水,形成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区域上,广泛发育的断裂对储集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根据三组不同走向的断裂与主水流方向的交互关系,总结了三种储层发育模式,其中,北西向断裂带是最有利的储层发育部位。 相似文献
5.
6.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岩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很大程度上受岩溶型储层发育的控制,深入总结储层的岩溶作用类型及形成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量岩心、薄片、阴极发光、成像测井、地震及测试分析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原始沉积作用、岩溶作用和构造断裂作用是形成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主要机制。其中,储层的原生孔隙和沉积相带是次生孔隙形成的基础;岩溶作用是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准)同生岩溶作用、层间岩溶作用、顺层岩溶作用、潜山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是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的最主要成因,各种岩溶作用多期叠加、改造形成复合型优质岩溶储层;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是促进岩溶发育、控制储集体发育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浅覆盖区岩溶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物探》2015,(1)
哈拉哈塘奥陶系浅覆盖区发育缝洞型储层,勘探效果较好。基于地震层位数据、钻井资料对该区进行古地貌恢复及古水系刻画,表明良里塔格岩溶期古地貌以丘丛洼地为主,南部发育了多条切穿至一间房组河流(河流深度大于50m);前志留纪岩溶期以微岩溶地貌为主,水系由北往南汇入岩溶湖。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剖面等资料,总结浅覆盖区储层有3种类型:洞穴型、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垂向上分布两套储层:上部一间房组裂缝-孔洞储层,下部鹰山组洞穴储层;横向上上部储层分布于浅覆盖区,下部储层分布可延至桑塔木组覆盖区。综上探讨浅覆盖区岩溶储层形成机理,认为下部储层带形成于良里塔格岩溶期径流带岩溶,南部深切河流为径流排泄点控制了储层发育;而上部储层带形成于前志留纪岩溶期径流带岩溶,南部岩溶湖为径流排泄区,控制了上部储层带发育。结合现代美国猛犸洞穴系统的特征,提出哈拉哈塘浅覆盖下碳酸盐岩两类岩溶模式,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姜秀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6)
随着济阳坳陷勘探成熟度的提高,尤其页岩油气勘探热潮的兴起,作为页岩油气“甜点”的湖相碳酸盐岩已受到勘探家关注.为了准确地预测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利用4 000多口探井的地质录井、分析化验以及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影响济阳坳陷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受古气候、古碳酸盐岩、古构造活动和大型砂砾岩扇体4个因素控制.干旱气候是盆地演化历史上碳酸盐岩阶段性发育的首要条件;盆缘周缘古碳酸盐岩提供物质基础,是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的重要控制因素;古构造活动是影响碳酸盐岩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级别的断层对碳酸盐岩控制作用不同;大型砂砾岩扇体的形成抑制了碳酸盐岩沉积. 相似文献
9.
YQ地区奥陶系地层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储集类型以岩溶孔洞、裂缝型为主。由于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横向变化快,加之溶洞受填隙物及填充程度的影响,使得储层预测的难度很大。从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出发,形成1套以地震属性优选、多属性融合、三维像素属性雕刻等为主的地震预测技术流程。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对奥陶系岩溶孔洞类储层、风化壳顶面储层进行了预测,对这2类储层在平面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定性描述和分析,其结果与实钻情况吻合,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塔中Ⅰ号气田碳酸盐岩储层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储层极其致密,酸化/酸压措施是该地区常用的增产措施,而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是酸化/酸压设计及分析酸岩反应速度规律的重要参数。首先阐述灰岩与HCl的反应原理及各动力学参数的求取方法,其次通过室内实验,用酸岩反应及腐蚀速率测定仪测定塔中Ⅰ号气田碳酸盐岩与20%胶凝酸反应的相关数据,经处理后求取酸岩反应速度常数、反应级数、反应活化能、H+有效传质系数等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这些参数真实可靠,为该地区酸化/酸压优化设计及酸岩反应规律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震旦纪晚期开始呈现西台东盆的碳酸盐岩沉积格局,至中奥陶世完成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台地建设。在区域构造运动研究基础上,利用钻(测)井、露头资料,综合年代地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地震地层,识别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特征,划分出5个二级层序,并分析层序内部沉积演化特征,建立起全盆地层序地层格架。盆地层序格架内的碳酸盐岩台地演化过程中,发育缓坡型、弱镶边型、镶边型以及淹没型4种台地类型。沉积模式归结为4种,即蒸发、局限台地—台缘—斜坡—陆棚—欠补偿盆地模式;局限台地—台缘—斜坡—陆棚—欠补偿盆地模式;开阔台地—台缘—斜坡—陆棚—欠补偿盆地模式;开阔(淹没)台地—台缘—斜坡—(混积)陆棚—浊积盆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依据钻井、测井资料,对岩心观察并详细的分析得知,研究区储层岩石以发育开阔台地相(微)泥晶灰岩为主,颗粒灰岩次之.结合测井解释和对岩心孔洞及裂缝的统计表明,研究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溶蚀孔洞和半充填-未充填低角度溶缝.上奥陶统发育的巨厚非岩溶性地层阻碍了海西期岩溶对奥陶统储层的后期岩溶改造.岩溶储层主要在加里东期平行不整合面下部附近发育,储集性能远不如上奥陶统缺失的塔河油田主体地区储层,呈现离塔河油田主体越远发育越差的特点,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纵向上,储层集中在靠近一间房组顶部发育,随着深度的加大其发育程度逐渐降低.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沉积相、加里东中期岩溶和断裂、裂缝系统联合控制,形成以奥陶系一间房组为主力和油气突破的储层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苏盖特布拉克地区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观察、薄片和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等手段,对苏盖特布拉克地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以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肖尔布拉克组发育厚度大、岩性纯的白云岩储层,其岩石类型以残余颗粒白云岩和纹层状泥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和构造溶蚀缝为主,储层类型为孔洞-裂缝型。孔隙度平均值为3.5%,渗透率平均值为0.635×10-3μm2,储层综合评价为Ⅱ级储层。影响研究区白云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有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4.
塔北南缘奥陶系层序地层对岩溶储层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塔北南缘奥陶系层序地层研究与地质背景、岩石力学性质和水文学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内幕区岩溶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分布规律.认识到研究区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类型多样、特征复杂,但是发育分布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纵向成层性和平面分带性,并沿断裂富集的规律.同时,认识到层序地层在演化过程中通过对沉积和地层结构等方面的控制,影响了构成岩溶流体渗滤通道和溶蚀场所的孔隙和裂缝带的发育,间接地控制了岩溶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分布.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层序地层控制的礁滩体构成了岩溶储层的物质基础;②层序演化对地层结构的控制决定裂缝发育密度;③二级层序界面为大气水或埋藏流体运移的指向区,有利后期岩溶作用改造.这些认识将规律性强的层序地层和非均质性强的岩溶储层建立了关系,对非潜山型岩溶缝洞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