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通过简单有效的实验设计和实测,验证外遮阳设施在夏季对办公用房的实际降温效果。经测试,采用外遮阳设施后可有效降低室温,从而节约了能耗。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取浙中山区典型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夏季室内热环境和部分室外气象参数进行现场实测和调研。本文利用PMV模型、PMV with Elevated Air Speed模型、适应性模型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PMV风速修正模型与调研结果吻合得较好。研究结果显示,室内风速与△SET*之间具有对数关系。在偏热环境下,人们对于室内风速范围的接受度大于0.2m/s。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处民居的窄巷进行热环境实测,剖析冷巷的被动降温原理,总结其主要技术策略为:遮阳通风的窄通道、蓄冷墙及地面、夜间通风。同时论述了这些技术策略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徽州传统民居室内水体蒸发对室内环境的营造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水体蒸发热平衡,建立民居室内水体蒸发模型,用实地连续测试的蒸发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的计算徽州传统民居室内水体蒸发过程,计算和测试的水体蒸发量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1.5g/(m2·h)和4.2%。环境参数中地面温度、太阳辐射、风速、相对湿度和气温对水体蒸发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蒸发量和环境参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9、0.779、0.736、-0.654和0.622。 相似文献
5.
选取闽东传统合院布局的福州长乐"九头马"古民居群进行夏季热环境的实地观测。通过对民居基本单元和冷巷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风速等气候数据的分析,结合对当地村民的生活经验探访和实地热舒适感受,提出结论:出于防风的考虑,闽东沿海传统民居较为封闭,这种情况下,基于气候适应和人体热舒适,民居群以夏季遮阳设计为主,自然通风设计为辅;门洞开口和门廊相通加强冷巷与民居院落的通风联系;周边的植被增加了冷巷和后天井的空气湿度;天井、冷巷、热缓冲空间等空间系统相互协调可有效改善民居热环境。 相似文献
6.
7.
建筑中廊是最常见也极具经济效益的热缓冲空间,其性能提升潜力值得挖掘.通过持续两年时间对三个案例进行各季节热实测,首先证明了中廊具有冷巷效应,其次探讨了墙体材料对冷巷效应的影响,证明重质材料对降温更为有利;最后,探究房间和中廊之间昼夜启闭模式在各个季节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并最终归纳出中廊的季节及昼夜优化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8.
9.
地处陕西潼关水坡巷的沈氏民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该文通过对沈氏民居的考察测绘,从选址、历史沿革、院落布局、装饰等方面对其建筑形态和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展示出沈氏民居的现状与内涵.对陕西关中的古民居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赣南传统民居为实测对象,研究民居夏季被动冷却能力并评价人体热舒适性。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厢房,厅堂,天井及阁楼,对温湿度、空气流速等参数进行了测量。测试结果显示,二层阁楼的最高气温比一层厢房的最高气温高0.4℃,降温速率也低于厢房的降温速率。在接近室外最高气温时天井不同位置最大温差为1.4℃,在室外最低气温时刻温差最小。利用PMVe修正模型对各测点进行热舒适性计算,测试结果与人们的主观感受一致。测量结果标明:民居内部气流的基本流动方向为巷道-房间-天井-室外。利用墙体和地面的蓄热能力降低巷道内空气温度,在炎热的夏季白天关闭门窗抑制热量通过通风传递,是保持传统民居热舒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徽州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气候适应性技术,对一幢传统民居的室内外温湿度进行连续3 a的实测,以24节气为周期分析室内外温湿度变化规律。徽州传统民居的室内外温度在立春时开始回升,惊蛰时回升较快,在大暑时节升至最高,随后温度开始下降,且寒露时节温度降低较快,在大寒时节降至最低。室内外温度全部低于舒适温度下限的节气有:小雪到雨水,这些节气需要穿棉衣、盖棉被、关门窗,开启采暖设施。室外湿度全天超过90%的节气有春分和秋分;室内湿度全天超过90%的节气有白露、秋分、寒露、小寒。湿度较高的节气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如多吃温补类、蔬菜水果等食物来降低人体对于高湿的不舒适感。热舒适状态的节气是春分到小暑、立秋、处暑、霜降等共11个节气;在惊蛰、立冬节气温度较低,小雪到雨水节气温度低于舒适温度下限,大暑时温度高于舒适温度上限,白露到寒露时节湿度高于舒适湿度上限。研究对于掌握夏热冬冷地区室内外温湿度随节气变化规律、指导现代居民的热环境行为调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附加阳光间被动太阳房在冬、夏季室内、外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并对建造技术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改造措施,以便为当地既有民居的改造和新民居的建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被动节能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传统民居采取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策略,通过自身建筑的处理,以较低的能耗创造出相对适宜的居住环境,对如今的建筑节能仍有积极意义。该文分别从传统民居的用材、保温隔热、自然通风、太阳能利用与遮阳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中的被动节能技术,以期对现代建筑的节能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云南地区日照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因生产、展览、教育、科研原因,对于温室需求较大。云南虽大部分地处温和地带,但夏季午间日照辐射强烈,通过温室作用,易导致室内超温过热,需要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本文以云南大学植物展览温室项目为例,对温和地区的夏季降温措施进行分析,提出适应于温和地区温室的夏季降温策略:在温和地区的北区、中区,利用热压作用下的被动式自然通风可基本满足对温室的夏季降温要求;而对于控制要求较高或温和地区南区气候特点下的温室,则优先考虑加入机械通风或绿色节能的蒸发冷却主动式空调技术,作为温室夏季降温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为调查山地木板壁民居对重庆夏季湿热气候的适应性,选取当地典型木板壁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夏季对其室内热环境进行实测。结合当地建筑特点及居民生活习惯,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APMV对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木板壁民居夏季依靠自然通风显著改善了室内热舒适度,夏季典型日APMV达Ⅱ级以上的约占65%。传统木夹壁民居在热环境营造上响应了当地气候特点,具有较好的气候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调研结果中提取有效的被动降温措施,结合建筑气候数据分析辅助软件,总结和研究针对该气候条件下有效实用的设计策略,为今后江南地区的建筑被动降温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