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单砂体内部夹层及其建筑结构对注入剂驱油以及剩余油的形成作用越来越大。在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模式的指导下,利用露头照片和连井剖面资料,建立了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结构模式,确定了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的三维展布形态。研究发现,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存在侧积夹层、前积夹层和垂积夹层3种类型。客观地反映了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基本单元的三维展布形态,真实再现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内部建筑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J19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叠置类型主要包括分离式、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4种垂向叠置样式和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侧切式、替代式5种平面接触样式,并总结了相应的识别标志。研究区单砂体宽度介于200~800m,单砂体厚度介于4~8m。分离式的叠置砂体顶部剩余油富集;叠加式、切叠式、替代式(垂向)叠置类型的砂体厚度不同、注水方向不同,对剩余油分布范围有较大影响。间湾接触、堤岸接触、对接式的砂体横向不连通,在两个单砂体之间易形成侧翼剩余油富集;侧切式和替代式的砂体,横向连通性好,剩余油不易富集。  相似文献   

3.
对花土沟油田上干柴沟组的砂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土沟油田三角洲前缘复合河道内单一河道边界具有5种识别标志:河间沉积、高程差异、厚度差异、侧向叠加、河道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一河道砂体宽度80~200 m,厚度2~5 m。对三角洲前缘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定量识别,结果显示单砂体间主要有孤立型、对接型、叠加型三种接触关系;油田开发生产实践证实了单砂体划分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4.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以取心井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为基础,在储层构型理论指导下,采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的思路,针对渤海海域J油田东二下段Ⅰ、Ⅱ油组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按复合河口坝(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单一河口坝(单一水下分流河道)2个层次进行了构型单元的逐级解剖。通过小层精细对比,认为研究区存在泥质夹层、含砾砂岩层、钙质夹层3种垂向分期识别标志;归纳出曲线形态差异、岩性差异、厚度差异、高程差异、水淹特征差异5种侧向划界识别标志,重构了油田范围内以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河口坝砂体为主体,多个单一河口坝连片分布、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置的沉积特征。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油田4个注聚井组调剖,单井日增油量10 m3。  相似文献   

6.
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通过对单砂体进行成因分析和层次划分,结合复合河道单砂体叠加模式,开展复合河道平面单砂体识别,并进行单砂体分布及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和切叠式,单砂体空间接触样式包括多层式、多边式、单边式、叠加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层间隔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大于84.5 API,微电极幅度差值小于0.2Ω·m;层内夹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回返程度大于16%,深侧向回返程度大于17%。  相似文献   

7.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特征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姚光庆  马正 《石油学报》1995,16(1):24-31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一类独特的重要储层类型,其主要特征有:(1)砂体垂向层序类型多样,砂体厚度变化大;(2)砂层级规模上砂体及物性的展布为条带状或豆类状形态;(3)单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随机性,主要受古地形、古构造及占水流势能等因表素控制;(4)分流河道砂体为典型的迷宫式储层地质模型,可分为等厚式、不等厚式、极端不等厚式三种模型;(5)开发这类储层的油藏有一定难度,井网布置要合理。  相似文献   

8.
葡北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结构分析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北油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以水下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的砂体内部,约占总剩余油储量的46.5%,因此河道砂本内部非均质的描述将是油田储层描述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测井模式、砂体的纵向组合关系及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了剩余油与砂体构造的对应关系,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垂向侵蚀切叠型砂体、空间对接、河道砂内夹层及河道分岔部位,为指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扶余油田东16-2区块为例,探索了一套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河流相储层构型的研究方法。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取心、测井、吸水剖面等静态、动态资料,以层次分析法为指导思想,分3个层次(单一河道、点坝、点坝内部侧积体)对研究区储层构型进行详细解剖。综合现代沉积的研究成果、经验公式以及对子井技术,计算出研究区侧积层的倾角为3°左右,宽度为35~70 m,建立了点坝砂体内部构型定量模式;结合动态资料,进行模式拟合,达到解剖点坝内部构型系统的目的;建立了点坝内部泥质侧积层控制的剩余油模式。点坝构型解剖成果在研究区得到了较好的应用,而且对类似油田储层精细研究以及剩余分布预测都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PB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注入剂驱油效率高低的关键地质因素。应用地质、测井等资料,分析了一个典型多期次水下分流河道的内部储层模式及沉积结构特征,建立了该河道内部三维地质模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道内部储层及非均质性情况,对该类储层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B油田主要油藏类型为在复杂断块、断鼻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储层发育程度低,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层类型,单砂体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砂体叠合程度差,纵向上油气水关系复杂.针对上述开发难点,在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采用稀疏脉冲反演方法和属性综合分析技术进行储层预测,采用地震地质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  相似文献   

12.
单河道砂体构型的精细刻画受到第3、第4级次构型界面的约束,使得隔夹层的分类识别成为该项研究的前提。以层次分析为指导,从岩心标定入手,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交会图版识别出演武油田Y116井区隔夹层的划分标准,并由单井追踪多井,研究了隔夹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在其约束下刻画出3类构型单元,形成了隔夹层空间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在演武油田延8段共识别出单河道砂体间隔层、单河道砂体间夹层和单河道砂体内夹层3类构型界面,在泥质、钙质、物性3种成因下将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划分为4期单河道砂体,其中隔夹层纵横向分布具有物性夹层多见于河道中部,泥质夹层常见于河道边部,而钙质夹层多位于河道上部的分布特征;构型要素垂向叠置样式和平面接触样式研究得到,垂向以分离式和切叠式为主,横向以侧切式和泛滥平原接触为主,形成了独立型分流河道单元、分离型细粒沉积单元以及接触型增生体单元;各构型要素形成了“接触广泛、叠置错综”的具泛连通性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构型分布模式。本次研究实现了对研究区构型界面的识别表征,为精细刻画单河道砂体构型单元提供了依据,对油田进一步生产和开发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朝阳沟阶地朝44区块扶余油层为例,分析了河流—三角洲复合河道砂体的地质与测井识别标志、地震响应特征以及井震结合精细刻画方法。研究发现:①根据相邻河道的期次及规模差异、复合砂体组合部位的微相、砂体厚度及宽厚比的异常变化,构建出六类测井与地质识别标志;②单期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可分为同期对接型、非同期切割型、河间泥及河间砂型四类,分别对应“同相轴能量降低、视厚度变小”、“类断层式波形错动”、“同相轴突然下断”、“能量减弱、视厚度增大”的地震响应特征;③采用“地质认识定位、测井识别定点、属性趋势引导定向、地震剖面定型”的方法,井震结合有效刻画复合砂体中单一河道边界及连通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川西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气藏的开发潜力,优选有利区,通过岩心→测井→地震标定,对该气藏及主要目的层的沉积相、储层特征和有利含气储层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气藏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砂组,各砂组厚度稳定,沉积时期构造稳定,地势平缓,沉积类型属于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砂体发育的最有利沉积微相。目的层JP35砂组储集岩主要为中—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溶孔细粒岩屑砂岩,渗流能力差,是影响储层评价的重要因素。井-震结合的储层展布与含气性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研究区优质含气储层范围局限,呈不连续条带状,其展布受到沉积微相、河道规模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的控制。该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类似地区沉积相分析和储层特征、展布与评价研究以及有利区带优选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andstone architecture on waterflooding mechanisms using the architecture method,and taking as an example the M-I layer of the Kumkol oilfield in the South Turgay Basin,Kazakhstan,we portrayed the architecture fea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andstones and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d heterogeneities in a single sand body in meandering river facies.Based on the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int bar sand and overbank sand according to waterflooded interpretation results in 367 well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well groups,we finally analyzed the remaining oil potential of the meandering river sandstone and pointed out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t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The result shows that because lateral accretion shale beds are developed inside single sand bodies,the point bar sand is a semi-connected body.The overbank sand is thin sandstone with poor connectivity,small area and fast lateral changes.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overbank sand is stronger than the point bar sand.The sandstone architectures control the waterflooding characteristics.In meandering river sandstones,the bottom of the point bar sand is strongly waterflooded,while the top of the point bar sand and most of the overbank sand are only weakly waterflooded or unflooded.The thickness percentage of unflooded zone and weakly waterflooded zone in point bar sand is 40%,and the remaining oil in its top part is the main direc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东辛油田营66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发育频繁,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分布复杂。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建筑结构要素法,对辫状河三角洲进行了详细剖析,识别出层状砂砾岩、交错层理中砂岩、波状层理细砂岩等6种岩相,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主体、水下分流河道侧缘、河口坝主体和坝缘等4个3级构型单元。早期阶段,河道分岔频繁,河道下切河口坝,形成"河在坝上走"的沉积模式;中期阶段,河道分支由岔口分流向河道侧向决口演变;晚期阶段,河道侧向决口明显增多,主河道侧向侵蚀叠置。根据储层解剖分析,建立了区内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近端—中端—远端构型模式,可为后期剩余油的挖潜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PⅠ23 砂层为研究对象,在单井夹层识别基础上,将辫状河厚砂层层内夹层分为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单砂体间夹层发育于两期河道砂体叠置区域,为泛滥平原细粒沉积,河道底部滞留泥砾隔挡层,以及废弃河道充填;而单砂体内夹层主要包括心滩坝内部落淤层、坝间泥岩和串沟充填等。在连片分布厚砂层中划分单期河道砂体,从而揭示了单砂体间夹层的展布。在前人现代沉积及露头研究指导下,多井对比预测出心滩坝内部构型界面展布,并在内部界面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三维模型,坝内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在单砂体间夹层及心滩坝内局部有一定规模夹层的分割作用下,可以形成相对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