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期提高水驱油采收率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部大庆,胜利等几个主要注水开发油区,已经处于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主河道砂体油层绝大部分水淹。从控制水驱采收率的因素分析,提高厚高波及系数,挖掘纵向上分布的低渗透河道间薄砂层及三角洲前缘相席状砂和剩余油是今后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三元复合驱含油污水过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中由于聚合物、碱、表活剂的存在,采出水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含油污水中油珠初始粒径小、乳化油的比例大大增加等不利因素,会造成过滤罐出水水质差、处理效率低等问题。为了确定哪种过滤罐适合三元复合驱含油污水处理,在大庆油田采油一厂中-111试验站开展了过滤罐的现场评价试验,主要开展了重力单 相似文献
3.
冀东油田含油污水生化处理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各油田都进入了高含水开采期,每天都有大量的采出水,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油田污水处理方法,使采出水达到二次采油回注和排放要求非常必要.文章分析了国内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状况,结合冀东油田自身的污水特性,确定采用悬浮、附着好氧-厌氧生物氧化池的处理方案,进行了室内及现场试验,介绍了试验工艺流程、处理系统的装置、检测项目与分析方法,对微生物菌进行了培养驯化.根据试验结果,将该技术应用到实际污水处理中,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了设计指标,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情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驱作为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宏观上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微观上由于聚合物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携带力,提高微观洗油效率。下二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含水上升,采油速度下降,为改善开发效果,自1996年开始对下二门油田的五个单元进行注聚开发,通过不断地探索,制订完善注聚方案和相适应的配套工艺技术,加强注聚管理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聚驱效果。 相似文献
5.
6.
油田污水配制聚合物的脱硫保粘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因油田污水中H2S的存在而导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粘度损失严重的问题开展研究,采用空气氧化法,通过优化水力停留时间和气水比,实现了对污水中H2S的彻底去除,并使处理后污水所配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为1700 mg/L)粘度由处理前的5 mPa·s提高到30mPa·s以上,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达到了该二元复合驱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设计要求。同时,全部采用脱硫处理后污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污水配制母液、污水稀释)粘度也可以达到30mPa·s以上,因此可以采用污水配制聚合物母液,节约大量清水资源和生产费用。 相似文献
7.
石油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加强管理和控制,确保资源充分利用,减少浪费问题的可能性。在这一过程中,石油地质工程注重对含水期高的油田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导致了经典开发方法的负链式反应和油田开发中的浪费问题。为此,主要研究了石油地质工程中高含水阶段油田注水开发的改进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抗碱型堵剂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的抗碱型堵剂是针对地层中的碱性地质环境而研制的,对该堵剂的组成、性能及现场应用效果分析表明,其具有很高的封堵强度及很强的抗碱性能,能够满足碱性地质状况下的堵水要求。 相似文献
10.
锦州9-3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锦州9-3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现状,应用油藏工程方法,从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对注入倍数增长率、水驱指数、存水率、综合含水等指标进行了客观分析,适时监测油田开发动态,及时发现油田存在主要问题,为全面了解油田开发状况,进行下步调整挖潜提供理论依据。评价结果表明,该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在提液稳油、追求上产的同时,控水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含水上升较快。但2004年以后的历次开发调整措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起到了稳油控水的效果。在今后开展稳油措施的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找、堵水等控水工作,以保证开发效果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储油库、油气输送场站、小型石化企业的含油污水处理量小,间隙性作业,处理场地灵活的特点,设计了一种集旋流分离、重力分离、过滤分离和粗粒化分离于一体的小型移动式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处理效率高,性能优良,运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海塔油田污水具有腐蚀性不强、悬浮固体含量高、黏度较大、颗粒直径较小等特点.结合合格回注的处理要求,所选择的处理工艺应着重于除油及悬浮固体,拟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处理的工艺,同时筛选出高效的水处理药剂.海塔油田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宜采用悬浮污泥过滤的处理工艺.在今后的生产中,应积极对其进行水质监测,通过分析水质检测数据,不断优化处理参数,并对工艺进一步完善,使其达到更理想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含 1~ 4个羟基的有机醇、环氧氯丙烷和有机胺为原料 ,在催化剂作用下聚合成有机胺改性聚醚 (KL - 1)污水处理剂。通过室内和现场试验表明 ,KL - 1污水处理剂不仅具有良好的污油、固体悬浮物去除效果 ,而且具有较好的杀菌和缓蚀性能 ,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良好经济效益的多功能污水处理剂 相似文献
14.
适于蒸汽吞吐井的含油污泥调剖剂的研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油污泥为主剂、水泥为固化剂、粉煤灰为填充剂,研制了一种适于蒸汽吞吐井的含油污泥调剖剂.通过抗压强度测试,选定的调剖剂配方为:含油污泥∶水泥∶粉煤灰∶水=1∶(0.8~1)∶(0.8~1)∶(1.1~1.5).封堵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调剖剂岩心封堵率在99%以上,突破压力在10MPa以上,具有较高的封堵强度;并联岩心试验表明,调剖剂绝大部分进入高渗透层,对于渗透率级差在10以上的地层,调剖剂对低渗透层的伤害在15%以内.耐高温冲刷试验表明,在经过200℃水蒸汽冲刷100PV后,渗透率和堵塞率均没有大的变化,说明该调剖剂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15.
河南油田污水处理过程中伴生的含油污泥含水35.08%、油29.06%、泥质35.86%、150目筛余率4.21%,外观为黑硬膏状。油田含油污泥固相主要是由不同粒径的砂子和黏土组成的泥质颗粒,占97.45%,粒径小于63μm的颗粒占84.02%,泥质粒径细小且分布集中。以油田含油污泥为主要原料,加入0.20%~0.25%JHW-1悬浮剂、0.3%~0.4%FSJ-1分散剂、2.5%~4.0%NT-1固化剂,得到油水井深部液流转向剂。实验表明,该液流转向剂浆体稳定、注入性好、强度较高(突破压力梯度大于0.28 MPa/cm),封堵率为88.2%~95.6%,且成本低廉适合大剂量深部注入。双管并联岩心实验表明,液流转向剂调剖后,低渗、高渗岩心的水驱采收率分别增加25.73%和17.11%。在河南油田现场应用56口井,措施井启动压力增加、吸水指数降低、注水压力上升、吸水剖面得到改善,共消耗含油污泥105118 m~3,累计增油17369 t,降水90000 m~3,增油、降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目前一些油田采出水处理达不到注水水质标准和降低处理费用的问题,我们合成了一种新型水处理药剂——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TC),并对合成的产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效果试验。试验表明,DTC类水处理药剂会成方法稳定,在DTC-2加入量为6mg/L时,除油率可达99.1%,处理后水中的含油量为4.4mg/L,除油效果明显,且具有杀菌、缓蚀等多种功能。本试验合成的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药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优于常用聚铝类药剂。在获得相同的试验结果时,加入量明显低于聚铝类药剂。使用具有综合性能的DTC类药剂处理成本较低,具有推广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对于油田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国内各油田采出液平均含水率已达80%以上,含油污水的处理成本已大于油气处理成本,油田的重点已由以油气处理为中心转至以含油污水处理为中心,而且由于受油田控制成本的影响,含油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不会增加,同时随着国家关于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含油污水处理技术面临严峻的挑战。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大致可分为:重力沉降技术、旋流分离技术、气浮技术、膜分离技术等。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庆油田低渗透、非均质性强、地层水矿化度高等特点,以试验区活性污泥和油污土壤为菌源,应用物理诱变选育技术,研发出可在矿化度10~100 g/L范围存活的本源高效菌种体系Ca-Vi。室内开展了该菌种除油效果评价及对原油的降解作用、污水腐蚀性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种除油效果明显,除油率可达91%以上,生化处理后含油量均低于10.0 mg/L;微生物对ZJ站、YY1站大分子原油降解效果较好;污水经生化处理后腐蚀性降低,XW5和YY1站现场挂片试验,腐蚀速率由0.228 mm/a和0.4231mm/a分别降至0.066 mm/a和0.0213 mm/a。污水生化处理工艺适用于处理pH 6~8、温度20~35℃、CODcr≤2000 mg/L、含油量≤250 mg/L的污水;处理初期投加的微生物菌种活性大于1014个/mL,曝气池中溶解氧≥2 mg/L。处理后水中含油≤10 mg/L,有机杂质≤15 mg/L,达到油田污水回注水质标准,且运行稳定。现场试验效果证明,长庆高矿化度采出水生化处理新技术有进一步扩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20.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f oily sludge a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oil production. As a multiphase mixture, it sh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mulsion stability and faces the challenges of disposing, storing, and discharging. The surface engineering operations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oily sludge, and the petroleum industry environments are threatened simultaneously. An investigation of characterizing the composition properties of oily sludge in Daqing oilfield was carried out recently. One kind of disposal equipment was established, large scale dispos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conditioning demulsification method was presen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ily sludge aggregation are consist of aging oil, wax, asphaltine, colloid, bacterium, salts, and water. Decrease the volume through reducing water-cut is a dominant method tha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managing the oily sludge disposal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harmlessness, and conditioning demulsifica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whole process. The chemicals dosage, agitation intensity, disposal temperature and action time, as the primary parameters that would affect conditioning effect were all simulated and optimized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disposal process was designed, and the main equipments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