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科学研究和商业应用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在向E级扩展,计算性能的提高带来了占地面积的提高。急剧增长的占地面积限制了高性能计算机的设计和使用,使得高密度组装技术也成为计算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技术。本文根据高性能计算机的计算插件及背板的组装结构设计,提出将高性能计算机的组装结构分为四类。针对TOP500榜单前十名系统的组装结构参数,对各种组装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随着芯片性能的提高,液冷散热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技术的成熟,有背板双面组装结构可以有效提高组装密度。  相似文献   

2.
纳米摩擦材料是选用纳米材料,采用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技术研制的新型高性能制动摩擦材料。通过控制不同形态多相组分的纳米效应,使纳米摩擦材料获得比现有摩擦材料更好的综合性能,特别是高温综合性能,能同时兼顾强度和韧性、高温摩擦与磨损等。这对改善和提高摩擦材料的热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和结构强度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技术经济意义。新型纳米摩擦材料的突出优点是:1、综合性能好,特别是耐高温性能突出。通过纳米粒子的混入,使摩擦材料组分的微观界面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复合材料的密度、硬度、摩擦…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年来,由于结构陶瓷材料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性以及电磁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固有特性在机械零部件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由此对陶瓷产品零件和材料的评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陶瓷产品开发过程中,性能评价技术贯穿始终,它包括性能测定,质量控制与检验以及失效分析等环节。各国都投入相当的资金和人员进行陶瓷材料性能的试验方法及评价技术的研究。本项目针对机械工业常用的不同工艺对象的Si3N4。材料的疲劳性能进行测试,提出所选结构陶瓷的弯曲疲劳性能的测定方法,为产品零件的选材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频共振的疲劳试验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公共电话线网络的分布式远程测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测控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了对远距离、多测点的在线监测、控制与管理。本文主要讨论了系统的特点,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5.
机器人关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器人关节是机器人的基础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机器人的性能。本文根据机器人关节的功能特点,驱动方式,应用场合和主要结构等进行了分类;介绍了典型的机器人关节结构形式,对工业机器人和拟人机器人的关节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随着数字伺服技术等电子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关节也在不断发展。机器人关节呈现出大力矩、高精度、反应灵敏、小型化,机电一体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等趋势,以适应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正>结构损伤评估(structural damage assessment, SDA)是利用现场传感系统和相关分析技术来监测结构的行为和性能,以识别和评估结构完整性、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技术,其主要包括“传感”、“数据”和“决策”等关键问题。当前,随着智能材料与结构、微/纳米机电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结构损伤评估技术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剑杆织机机电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史伟民  张立朝 《机电工程》2003,20(5):185-187
采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伺服技术实现GA732剑杆织机电子选纬、电子送经和电子卷取,大大简化了织机的机械结构,提高了织机可靠性和整机性能。  相似文献   

8.
焊接结构CAE中数值模拟技术的实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焊接结构的CAE中,复杂焊接结构数值模拟的高效运算和精确建模是实现三维分析的主要困难,针对实际结构应力和变形的数值模拟,论述焊接移动热源、动态可逆的自适应加密网格技术、焊缝熔敷金属填充的处理,并行计算和网络技术、材料性能在高温时的处理、降价积分等几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介绍几种中高压海水液压泵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介绍几种高压海水液压泵,重点介绍其结构形式,关键对偶摩擦副的选材及主要技术性能等,以供从事海水液压传动技术研究开发和使用的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毅常 《衡器》2022,(10):17-28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多支点组合式称重传感器结构,它是由多支常规称重传感器组成的,将多支常规称重传感器的称重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称重面(或点),撑起承载器,形成新型结构的电子秤,克服了常规称重传感器电子秤受环境温度和承载器扰度影响,提高了计量性能,以此技术制作出各式各样的新型结构电子秤计量性能好、体积小、称重大,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11.
新型波纹板油水分离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了污水除油技术的强化分析。通过对采用斜通道波纹板填料作为内部分离组件的新型油水分离器的应用研究,证明了将浅池原理和聚结技术结合起来的新型分离器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12.
该文使用CFD仿真分析软件对某缸内直喷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内气液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三种不同结构(改进前后)迷宫式油气分离器的流动分布、压力损失,采用离散模型模拟油滴粒子喷射,假定油滴粒子与壁面碰撞后即被捕捉,进而得出不同直径油滴的油气分离效率,并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试验方法对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间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CFD软件模拟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出油气分离器油气分离效率,获得的结果反映了流动本质,根据所需要的油气分离效率优化设计油气分离结构,满足最终产品要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电动汽车涡旋压缩机在不同转速工况下,进口结构对油气分离器的流场和性能的影响.采用RSM模型对油气分离器内的气相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同时利用DPM模型对4种分离器的油滴轨迹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进口结构变窄将促使油气分离器内部流场具有良好的对称性,并随着转速的提高,不同进口结构分离器的压降都呈抛物...  相似文献   

14.
双钩波形板分离器的冷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钩波形板分离器进行了冷态试验研究,对不同入口速度下波形板的总分离效率、单级分离效率和压降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入口湿度下的总分离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速时,提高入口速度有助于提高分离效率,但流速超过临界破膜速度(6m/s)后,二次携带现象明显,导致分离效率降低;增加波形板入口湿度时,总分离效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波形板前三级的分离水量显著高于后三级;入口速度对波形板压降的影响较为明显。试验结果对波形板分离器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小型多联机用旋风式油分离器建立了三维稳态数值模型.气相场选用重整化群湍流模型(RNG k-ε),油滴轨迹采用随机轨道(DRW)模型,研究了进气管管径、筒体直径和进气碰撞结构对油分离器切线速度分布和压降的影响.发现较小的进气管管径有利于提高油分离器的切线速度;筒体直径对切线速度的影响不大,但较大的筒体直径使压降增加明显;进气碰撞结构O获得了高分离效率和低压降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一体化二次分离旋流器是在单体旋流器内部进行二次分离的一种新型旋流器。利用正交法,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分别对一级溢流管长度、圆柱段长度、二级溢流管伸入长度、二级锥段角度、底流管长度等结构进行优选。设置油相体积分数为2%、油滴粒径为30μm的混合液作为研究介质。首先采用单一指标的方法找出分离效果最优的结构,然后将优选后的结构与初始结构进行了对比验证。此方法可为水力旋流器的结构参数优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航空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分离技术的研究及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分离器是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心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效果最好,它主要利用离心力场将油液中的未溶气体分离出来.对某型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中的油气分离器进行了油气分离技术的研究,建立了理论计算模型;并可根据对分离效果的要求,通过计算来初步确定油气分离器的各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并应用Unigraphics的二次开发工具,实现了离心式油气分离器转子的参数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基于CFD的离心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喷油螺杆压缩机的油气分离器,采用Fluent软件对气液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先用RNGk-ε模型计算连续相的压缩空气,得到分离器内旋转流场的速度分布特征,再用DPM模型加入离散相的液态油滴计算,追踪离散相的运动轨迹。依据两相流场数值模拟的结果,计算得到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并研究了影响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因素,为油气分离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切流式双入口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内部流动特征,利用Fluent软件进行计算分析,重点对分离器内部流动状态及湍流度进行分析,并考察入口流速对主要分离空间流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切流式气液分离器内主要分离空间呈明显的组合涡分布,并且轴向零速包络面呈明显柱形,但分离器入口处能耗较大,排气管入口附近紊流现象严重,当入口流速增大时尤为明显。计算结果对气液旋流分离器的结构优化与性能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伟娜 《仪表技术》2014,(5):48-50,54
从海洋石油分离器常用的液位测量仪表的测量原理及应用方面,分析了石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及主要液位测量形式,主要归纳了沉降室、水室、油室的液位测量仪表选型原则,并总结了分离器液位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