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卫英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3):68-72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审美超越性的作家,她的小说不仅故事情节传奇动人,而且在语言上追求诗意美.她充分调动小说语言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加之对语言的叙事节奏和人物语言的独特把握,使她的小说具有了极强的感受性,读之,有一种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贺诗的美学特征,首在强烈的主体投射性,次在形式的陌生化,次在通感。虚荒诞幻是其外表,绝望苦闷为其内核。李贺诗歌是苦闷愁郁之象征。 相似文献
3.
余斌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9):114-117
诗歌语言是不同于自然语的语言形态,中国的新诗革命也是以语言变革为标志的。臧克家作为中国新诗的一位代表性作家,在他70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实践着新诗语言的二度规范,显示新诗融合化特征。臧克家的诗歌体现出语言的古典化、民歌化和白话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歌语言,指出其诗歌中口语体的使用,单音词的使用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给诗人的写作特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理解和欣赏其作品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冯琴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2-83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学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唐诗人李贺在其诗歌中大量运用这种艺术手法,构思精妙,体现出一种奇异、冷艳及瘦硬的风格。本文阐述通感的含义及在诗歌中的作用并着重探讨和分析李贺诗歌中的通感手法。 相似文献
6.
周建华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64-67
通感对诗歌创作与欣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古今中外优秀诗作为例,论述通感的内蕴、生成、种类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广泛运用与艺术功效。 相似文献
7.
陈芸莉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112-113
"陌生化"手法可以引起接受主体对作品的审美感受,但不一定就能使作品具有现实的审美价值。审美性是文学的整体功能属性,在注重作品的艺术手法的同时不能忽略作品的内容,割裂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陈芸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112-113
"陌生化"手法可以引起接受主体对作品的审美感受,但不一定就能使作品具有现实的审美价值。审美性是文学的整体功能属性,在注重作品的艺术手法的同时不能忽略作品的内容,割裂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郭建辉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6(3):93-95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影响,外国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把握外国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提前,而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外国诗人诗作的了解也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0.
郭建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3):93-95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影响 ,外国诗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把握外国诗歌的审美特征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提前 ,而对各个不同时期的外国诗人诗作的了解也是进行外国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1.
吴秀群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形式主义所主张的陌生化是伴随文学性提出的,并认为陌生化是造就文学性的重要手段。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陌生化手法"的巧妙运用。葛浩文的莫言作品英译本,曾被美国汉学界评为"比原著写得更好"。葛浩文的英译本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在对原文陌生化语言的处理上必定有一些过人之处。文章除了探析《红高粱》语言陌生化的表现形式,还将揭示葛浩文如何在英译本中成功地再现原文的陌生化手法。 相似文献
12.
张广奎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20(2):44-47
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之一,卡尔·桑伯格是美国作家当中继沃尔特·惠特曼之后唯一能被称为"人民的诗人"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他师承了惠特曼的自由体诗歌的文体形式,沿用了长句的写作风格,以及罗列人、事和物的写作技巧,采用人民的语言创作以及诗歌里重复和平行结构的修辞手段。从而进一步使自由体诗歌更加为人民所接受,也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两位诗人的亲民性。 相似文献
13.
王文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63-65
通感往往是诗人们创作诗歌的一种技巧。本从欣赏通感这一审美现象入手,对通感的定义、类型、产生背景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认为审美艺术上的通感是形象思维的必然现象,这种形象思维散发出巨大的艺术张力,能使读在反复体味中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染。 相似文献
14.
王敏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5):88-93
英语诗歌富含音乐美、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象美,是英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英诗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英语诗歌教学应该走出难教难学的误区,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中自然融入美学元素,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根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结合英语名诗例证挖掘英诗共有的四大审美特征,探讨英诗作为大学生审美教育语言材料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并提出部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诗歌朗诵、歌曲欣赏、画作欣赏和影视欣赏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英诗的审美引导,增强学生发现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诗歌艺术的美,领会诗歌中表达的深刻意境;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发挥创造性思维创作诗歌也是实现审美引导的重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相似文献
15.
严晶晶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76-78
文章从陌生化的视角分析怀特的代表作《探险家沃斯》,以发现这位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帮助读者体验到新颖、惊异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诗歌虽风格迥异,渺然天隔,然若言及其功能,大抵不出社会、修身、审美三大功用。本文拟对此三者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曹丽英 《湖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1):20-22,80
隐喻是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隐喻和诗歌密不可分,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整齐对仗美、参差变化美、语言节奏美和语言色彩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对读者产生的美感视觉冲击是巨大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和内涵美相互交融,共同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如何让这颗明珠在全球化的今天散发出更大的魅力,一直是译界关注的话题.但由于历史文化、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译者很难再现原诗作的意思,形式和意境.本文拟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诗歌翻译的难点,以期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来探索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