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揭示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原型、恢复盆地构造演化历史,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盆区存在伸展式和走滑式两种基本构造样式.在盆地尺度内,按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点,伸展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伸展拗陷、伸展拗断、地堑断陷、多米诺半地堑断陷、滚动半地堑断陷、复式半地堑断陷、跷跷板断陷、伸展断拗8种次级构造样式,并基本遵循伸展拗陷-伸展拗断-伸展断陷-伸展断拗演化序列,这种演化序列与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和递进伸展变形过程有关.走滑构造样式受深断裂走滑作用控制,可分为雁列式走滑构造和帚状断层组.  相似文献   

2.
黄骅盆地海岸线两侧构造线不连续之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构造样式、沉积特征、断层组合等方面探讨了黄骅盆地海岸线两侧右旋走滑构造变形的存在,指出结晶基底的不均匀性是NNE向基底隐伏走滑带形成和新生代盖层走滑构造产生的控制因素。采用单剪模式解释了由于NNE向基底隐伏走滑带在新生代的右旋走滑活动,在主位移带(PDZ)的两侧产生了NE向的R剪切.R剪切受区域NW-SE向伸展和由走滑导致的SN向局部伸展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现今黄骅盆地中区海岸线两侧构造线不连续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造成郯庐断裂由左旋向右旋走滑转变,渤海湾盆地东部各个凹陷对该构造事件响应明显,盆地西部的东濮凹陷是否受其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直接影响东濮地震解释方案的制定。结合三维地震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兰聊断层的控盆特征;根据雁列断层组合演化与区域年代资料,探讨雁列组合与区域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通过低序级断层走向统计,明确该区新生代所处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兰聊断层西部分支是控制东濮凹陷整体结构的关键断层;雁列断层组合形成时间与区域右旋走滑耦合性差;东濮地区古近纪应力场稳定,未见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前后的明显差异;拉张应力是东濮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动力,右旋扭应力对该区构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西湖凹陷煤系发育特征,对西湖凹陷和山东黄县盆地从构造和煤系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构造及演化对煤系发育的控制.研究成果表明: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具有相似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新生代归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运动、碰撞的动力学体制控制;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同步性,断陷期盆缘主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西湖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断陷-坳陷-区域沉降3个阶段,形成下断上坳的构造体系;与黄县盆地盆缘断裂控煤机制不同,西湖凹陷断陷期形成的同沉积构造坡折带控制了煤系发育,坡折带的规模、类型和构造组合样式是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导致西部苏堤-初阳构造带、平湖构造带中部区域和广意亭-木香榭构造带中南部等盆内富煤构造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塔西南拗陷甫沙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第一排冲断褶皱带.由于浅层覆盖第四系巨厚黄土及深层强烈冲断褶皱变形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构造解释具有多解性.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地面地质、钻井和地震资料,认为浅层是以上白垩统一古近系膏盐岩为滑脱层的盖层滑脱褶皱变形;深层是基底卷入的中一高角度区域性正反转断层,及在正反转断层下盘由叠瓦状分支逆冲断层组成的楔状叠瓦构造,深、浅构造层整体"分层收缩、垂向叠置"模型能合理解释现有的可靠构造信息.正反转断层在横向上分隔甫沙构造带与西昆仑褶皱造山带,膏盐岩塑性滑脱层在纵向上分隔浅层新生代与深层中生代构造变形.西昆仑山在新近纪一第四纪隆升,引发了自西昆仑山深层向塔西南拗陷斜向向上挤压,促使侏罗-白垩纪区域性先存正断层反转,并控制甫沙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相似文献   

6.
基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和剖面,描述了该凹陷的构造特征,讨论了该凹陷西斜坡构造演化阶段,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大部分断层弧形弯曲,断层以小级别断层为主,断层组合以拉张型为主,断块圈闭发育;西斜坡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斜坡发育阶段(古新世阜宁期)、差异抬升阶段(始新世戴南期—三垛期)、逆冲褶断阶段(始新世三垛期末)、构造稳定阶段(新近纪和第四纪)等4个阶段;新生代构造活动强弱交替,断层活动差异性明显,古新世阜宁期和始新世三垛期断层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较大,新生代整体持续西抬东降,有利于聚集来自斜坡东部深部凹陷的油气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北部地区构造特征研究,将新生代盆地划分为初始裂陷、伸展断陷、挤压拗陷3 个演化阶段。新生代构造以张性断裂为主,兼具走滑和反转特征,其中,沙四、沙三期为伸展断裂系统,沙一、沙 二至东营期为走滑断裂系统,馆陶期为挤压断裂系统。沙箱模拟实验证明,挤压反转构造受断层下盘施力方式 控制,与基底走滑作用有关,伸展断裂控制的断鼻状构造和挤压背斜构造是高升斜坡带和牛心坨隆起带上较为 有利的目标优选类型。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历程和厘清走滑作用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和影响,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地层年代学资料,通过对断裂时空演化及其沉积响应的精细刻画,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局部应力特征分析,对盆地内以往认为具有走滑成因的马尾状构造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该马尾状构造为区域应力场旋转背景下不同期次断裂叠...  相似文献   

9.
在区域构造作用方式和方向产生变化及复杂边界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分析复杂构造变形及所形成构造的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本文以黄金带油田为例,利用新处理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对本区构造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分析应力场演化,并探讨构造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认为本区沙三期存在北西-南东向的伸展构造作用;东营期为走滑构造变形体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表现为北东向右旋走滑、东西向挤压和南北向伸展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二界沟断层作为构造带边界对局部应力场的方向造成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在复杂的应力条件下,伸展构造、走滑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在本区均有发育,并存在特殊的构造现象:断层与褶皱枢纽的走向出现规律性渐变、走滑断层平直段存在"海豚效应"现象.结合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以及构造带边界的影响,构造变形叠加和复杂的先存构造条件是产生复杂构造现象的原因.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在时间上相契合,对油气成藏与保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滇中宜良可保煤盆地的走滑成因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保煤盆地位于滇中小江断裂带中段,新第三纪含煤地层主要由冲积扇一湖泊、沼泽成因层序构成。南北向主干断裂左行走滑活动和侧列接续样式提供了局部扭张或扭压构造环境,导致基底断块的相对运动,从而控制了拉分盆地的构造演化。根据详细的沉积-构造分析,本文提出了煤盆地形成和形变的地球动力模式。  相似文献   

11.
滇中先锋褐煤盆地的充填演化与成盆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先锋盆地充填特征及其演化研究、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论述了该盆地的成盆构造是在走滑构造活动中局部伸展拉陷的条件下形成的;成盆期末又发生了构造反转变形。  相似文献   

12.
基于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油气勘探新局面,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测井资料分析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青东凹陷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对关键成藏地质要素进行重新厘定,建立油气成藏模式,认为青东凹陷是新生代郯庐断裂走滑背景下的斜向拉张断陷盆地,发育3种构造样式;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主力烃源岩具有早生速排的演化特征;发育多类型油气藏.研究结果表明: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控制,近东西向、北西-北西西向与北北东向3套主要断裂的发育使凹陷内部南北方向形成"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东西向上呈现东断西超的凹陷结构;构造样式以伸展、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反转构造样式仅在局部发育;沙四上烃源岩转化率快速变化在2 500~3 500m之间,成烃范围较集中,生烃潜力大;南北向构造、岩性油藏相间分布,东西向地层—构造地层—构造岩性—岩性—构造油气藏有序分布,成藏模式分陡坡复式运聚成藏、凹中隆近源运聚成藏、斜坡带断层走向运聚和洼陷内原地生储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巴彦浩特盆地构造特征及含油气远景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彦浩特盆地是一个上叠于阿拉善地块之上的复合盆地.盆地可划分成五个一级构造单元,十二个次一级构造单元。盆地中发育有五种构造地层组合.断裂对盆的形成和发育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巴彦乌拉山断裂为一深切基底的铲地正断层,该断裂控出了西部拗陷带的形成,其活动强度自北向南减弱.伊南断裂带控制了伊和凹陷的形成,该断裂带中段活动强度最大;查汗断裂具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盆地中发育多种构造样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层、滚板构造、牵引褶皱、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垒一堑”构造等。石炭系是盆地内主要的生油层系,它广泛发育并具良好圈闭条件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沉积了较厚的陆相碎屑岩,同时也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根据地层平面展布特征以及剖面解释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四川盆地西部陆相碎屑岩层系的演变过程及其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受周缘造山带在不同时期差异隆升的影响,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层系的沉积中心发生了有规律的迁移,从晚三叠世时的川西前陆盆地迁移至早—中侏罗世时的川东北前陆盆地;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陆相碎屑岩层系遭受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事件的影响,盆地属性也随之发生改变,从陆相碎屑岩层系沉积前的克拉通内裂陷盆地转变为晚三叠世早期的大陆边缘盆地,并最终演变为现今的陆内前陆盆地;四川盆地西部陆相碎屑岩层系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变形为主,兼具弱走滑作用,主要发育叠瓦冲断带、背冲断块、断层相关褶皱、飞来峰等构造样式,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横向分带性,并控制了圈闭发育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15.
板内中小滑移距走滑断裂因产状高陡、变形微弱,其地震识别与地质解析一直以来是构造领域研究的难点和重点.为加深对此类走滑断裂发育特征的认识,以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部顺北4号走滑断裂为例,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其空间结构及演化过程进行了精细解析,认为顺北4号断裂具有"平面分段多样性、纵向变形差异性、构造演化多期性"的特点,石油地质条件优越.研究结果表明:顺北4号断裂横跨塔北隆起、顺托果勒低隆起、塔中隆起3大构造单元,全长超过280 km,基于走向变化可将三维研究区内的顺北4号断裂划分为南段(NE48°)、中段(NE28°)、北段(NE42°),各段之间叠接面积超2 km~2,南段和北段以叠接压隆构造发育为主,中段以叠接拉分构造发育为主;顺北4号断裂纵向自下而上发育"寒武系—中奥陶统高陡走滑断层"+"上奥陶统—石炭系雁列正断层"的分层变形样式,下部高陡断面在3个刚性—塑性岩性地层分界面普遍呈现走滑分段性,其中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顶部可识别出13个断面,平均长度为8 km,上覆雁列正断层的活动强度与下部高陡走滑断层的应变分段性质有关;顺北4号断裂共经历了3期左行走滑活动,加里东中...  相似文献   

16.
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常发育多种砂体,由于其地震反射特征的特殊性,干扰了反转构造的识别.结合孤北洼陷五号桩断层带正反转褶皱和高青地区高青-平南断层正反转构造实例,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地震反射特征,运用钻井资料进行地层细分和对比,声波时差进行剥蚀量的计算,流体包裹体的性质判断构造应力性质.五号桩断层带正反转褶皱地震反射特征呈现上凸下凹的外形,上部地层中间厚、两翼薄,且褶皱顶部遭受剥蚀,同相轴削蚀现象明显,下部地层保留了断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钻井资料亦显示背斜核部遭受剥蚀;声波时差随深度变化的关系曲线在剥蚀段明显错开.高青-平南断层发现了表征张性和压性环境的两类包裹体.多种方法相互约束可提高反转构造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滇东北会泽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发育小米落叠加褶皱。褶皱发育在小江断裂、会泽断裂、雨碌断裂所围限的三角区内,呈“弓”字形展布。小米落叠加褶皱野外特征反映小米落向斜经历了由轴迹近SN向至弯曲变形呈“弓”字形演化的过程。对会泽断裂及雨碌断裂进行详细野外解析,发现会泽断裂经历了由压性至右行压扭性再发展为左行压扭性的演化过程;雨碌断裂经历了由压性至右行压扭性转变的过程。应力场特征反映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受断层调整作用的影响,会泽地区依次受到近EW向、近NW向、和NE向挤压应力作用。通过对会泽及周缘地层接触关系进行分析,结合会泽地区新生代沉积盆地电子自旋共振(ESR)的年代学特征,确定了叠加褶皱形成时代为始新世晚期(25~38 Ma),于渐新世晚期((17.8±1.7)Ma)和更新世(0.75~1.05 Ma)被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8.
针对牛驼镇凸起抬升时间和内幕结构研究不足的问题,运用地球物理方法和平衡剖面技术,研究牛驼镇凸起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牛东断层与派生断层组成"Y"型,牛东断层下盘发育阶梯状逆冲断层.研究区构造演化经历3个阶段:J-K为凸起发育前潜山内幕形成期,其中J2末-J3为逆冲褶皱发育期;E1k-E3d为凸起形成期,其中E2s3-E3d为廊固—牛驼镇断块翘倾发育期;N-Q为凸起埋藏期.中生代主要受区域挤压和走滑运动的影响;新生代伸展构造、走滑运动及基底沉降控制牛驼镇凸起的演化,并与断层的产状相关.根据地震剖面、构造演化剖面特征得出内幕存在逆断层,E2s3凸起发育明显.通过分析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运移通道和圈闭的影响,预测牛驼镇凸起存在潜山内幕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孙吴-嘉荫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亚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依据对各种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与分析,剖析了孙吴-嘉荫盆地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建立了一条横穿整个盆地的地震-地质区域大剖面,由此分析了盆地演化史.结果表明:孙吴-嘉荫盆地在宁远村组沉积时期,全盆地属于受北北东向伸展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淘淇河组沉积早期,盆地出现东西部的分异,东部表现为早期控陷断裂反转逆冲活动,此后进入了拗陷发育阶段,而此时西部仍为持续的断陷阶段;至淘淇河组沉积晚期,西部开始抬升剥蚀,东部为持续拗陷阶段.晚白垩世时盆地整体进入断陷后热沉降阶段;晚白垩世末盆地再次遭受挤压,形成典型的"下正上逆"正反转构造.新生代盆地进入挤压改造期,形成一系列以北西西向为主的具有压扭性质的右行走滑断裂.  相似文献   

20.
海孜煤矿构造变形及其对煤厚变化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海孜煤矿岩、煤层组合特征 ,总结了 7,8,9,1 0煤层的断层、层滑构造和煤厚变化情况 ,探讨了断层与层滑构造的形成机制以及构造变形对煤厚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 :7,8,9,1 0煤层等软弱层属于塑性层 ,而各煤层及顶底板岩层组合及构造变形又有较大区别 .在多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7,8,9煤层以层滑构造发育为主 ,形成煤层急剧增厚变薄带 ,并见压剪和张剪性两种层间断层 ;1 0煤层以中小型剪切式断层为主 ,层滑构造发育程度次之 ,煤厚变化幅度较小 .断层和层滑构造又存在密不可分的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