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地震的种类主要有火山地震(火山活动产生的地震)、塌陷地震(溶洞等垮塌产生的地震)、爆炸地震(核爆炸等)、构造地震等。其中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主要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断裂活动造成的。以四川省为例,其境内主要有三条大断裂,平面上大致为"Y"字形。"Y"的  相似文献   

2.
《工程质量》2008,(6):61
地震的种类主要有火山地震(火山活动产生的地震)、塌陷地震(溶洞等垮塌产生的地震)、爆炸地震(核爆炸等)、构造地震等。其中能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主要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断裂活动造成的。以四川省为例,其境内主要有三条大断裂,平面上大致为“Y”字形。“Y”的下支位于西昌、冕宁一带;“Y”的左上支位于甘孜、炉霍一带:“Y”的右上支位于汶川、平武一带。  相似文献   

3.
活断层破坏在土体中传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0 概  述地震是破坏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995年日本的神户地震、1999年的台湾集集地震和土耳其“八一七”大地震以及2 0 0 1年的印度大地震都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地震主要有三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以及陷落撞击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破坏性最严重的是构造地震,是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引起的,大约占地震总数的90 %。构造地震主要有两种破坏方式,地震波引起的地层振动和断层错动引起的地层永久性变形。1995年日本的神户地震,断层错动最大垂直位移是1.2m ,最大水平位移2 .1m ;1999年的台湾集集地震由右水平错动断层引起,断层位移2~4m ;1999年土耳其“八一七”大地震断层最大垂直错  相似文献   

4.
一、地震的形成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形成可分为三种,即陷落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洞穴崩塌引起的。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这两种地震。破坏范围较小,在我国广大地区,一般不易发生。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构造地震,这种地震的破坏性较大,波及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由于地球最外层的地壳及其下面的地幔的岩石遭受破坏,把所积累的应变能转化为波动能而使地面产生强烈运动的现象。依其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及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6.
地震的分类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自 然现象。因此,地震是可以通过科学去研究、去认识的。 在科学中最基本的知识是分类。分类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水平。 对地震的分类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78年,德国科学家霍尔尼斯(Hoernes,R.)把地震分成三类: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7.
(地震部分) 1.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当前正处于本世纪第几个活跃期? A、第4 B、第5 C、第6 2.哪一类天然地震对人类威胁最大?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陷落地震 3.地面上与震源垂直相对应的那个地点称为: A、震中距 B、震源深度 C、震中 4.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的地震是几级? A、8.5级 B、8.9级 C、9.3级  相似文献   

8.
农房建设是实现农民的小康居住,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硬件工程。我国幅员辽阔,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南北地震带都延伸至国境内,是一个深受地震灾害影响的国家。据有关专家指出:自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后,我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又进入了本世纪的第五个活跃期,预计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我国特别是我国西北部,将面临着地震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强烈地震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农村量大面广,一旦遭受强烈地震的袭击,损失则极为惨重。因此,加强农房建设抗震防震工作,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地震基本成因及其危害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一般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大类。这三大类中,构造地震  相似文献   

9.
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一即非连续组合断层破裂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雁列和同线非连通这两种非连续组合断层在双轴加载破裂失稳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双轴加载过程中岩石表面红外辐射温度的变化对应岩石应力变化,具有阶段性规律,包括初始、弹性、应力闭锁、解锁和屈服破裂5个阶段。自弹性阶段开始至解锁阶段,岩石表面的平均红外辐射温度(AIRT)的动态曲线表现为“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演变特征:而断层雁列区和非连通区在解锁阶段其热像出现高温异常条带,非连通区的高温异常条带还具有“增强-减弱(平静)-再增强”的演变特征。其地震前兆的时空意义为:(1)构造地震活动区卫星遥感AIRT的上升趋势可作为地震中期预警指标;(2)热像局部正异常条带预示未来震源位置;(3)AIRT下降与热像局部热异常条带的减弱(平静)一起,可作为构造地震的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口泉断裂在圣水沟一鹅毛口段断裂特征和断裂活动性,野外采用了地质调查、人工地震勘探、电阻率CT法、钻孔控制等综合手段对该段内的断裂具体位置、断裂活动性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避免断裂活动对建筑物产生破坏.  相似文献   

11.
余敏 《天津建设科技》2006,16(Z1):30-32
论述了对邯郸市区有重大影响的北北东向和北西-北北西向两组断裂太行山山前断裂(F1)、邯郸市隐伏活断裂(F2)、联纺路断裂(F3)、马头镇断裂(F4)、磁县断裂(F5)和永年断裂(F6)的分布特征与活动性.指出太行山山前断裂在晚第三纪时期、第四纪早,中期活动强烈;邯郸市隐伏活断裂在晚第三纪时期至第四纪时期有所活动;联纺路断裂最新活动时间在更新世中期;马头镇断裂在新近纪有所活动;磁县断裂是一条活动较强的地震带,在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活动强烈,共发生9次较大的地震,最新一次为1830年磁县7.5级地震;永年断裂在更新世早期曾有过活动.  相似文献   

1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Z2):3598-3607
 从构造地貌、地质体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现今GPS位移场、活动断裂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和能量场等方面探讨中国大陆中东部部分Ms≥8.0级特大地震发震背景。初步认为,地震是地壳局部或区域活动的表现,诱发地震的主因来自地球内部地应力、能量聚集和瞬间释放;发生地震的部位一般是地壳构造活动带或地壳结构的薄弱带,诸如活动断裂带等;活动断裂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当其穿过构造地貌、刚性结晶基底等特殊地质环境时,其活动受阻,引起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当地应力和能量积累超过岩体(石)强度,导致岩体(石)破裂,诱发地震;活动构造、地质体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地应力和能量集中是地震发生的充分条件。最后,提出中国大陆中东部中长期需重点关注的区带及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中东部Ms≥8.0级特大地震发震背景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构造地貌、地质体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现今GPS位移场、活动断裂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和能量场等方面探讨中国大陆中东部部分Ms≥8.0级特大地震发震背景.初步认为,地震是地壳局部或区域活动的表现,诱发地震的主因来自地球内部地应力、能量聚集和瞬间释放;发生地震的部位一般是地壳构造活动带或地壳结构的薄弱带,诸如活动断裂带等;活动断裂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当其穿过构造地貌、刚性结晶基底等特殊地质环境时,其活动受阻,引起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当地应力和能量积累超过岩体(石)强度,导致岩体(石)破裂,诱发地震;活动构造、地质体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地应力和能量集中是地震发生的充分条件.最后,提出中国大陆中东部中长期需重点关注的区带及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构造地震孕震机制之二即断层粘滑发震为模拟对象,利用双轴加载实验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对4类断层组合条件下双剪粘滑过程中的红外辐射温度场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断层表面温度场的时空演变不仅与应力水平有关,还与组成摩擦面的两侧岩性及其粗糙度有关.具体表现在(1) 应力集中和摩擦作用强的区域,其红外辐射较强;而应力松弛和摩擦作用弱的区域其红外辐射较弱.(2) 当两断层岩性及摩擦面条件对称时,红外热像呈双蝶翼形;当摩擦面粗糙,红外热像呈非对称、非均衡时空演变特征,如串珠状、针状、倒针状、条带状、单蝶翼形或其依次变化.卫星热红外遥感与差分干涉雷达(D-INSAR)技术相结合,并以活动断层预滑及其后续粘滑为监测重点,可望成为构造地震遥感监测和地震短临时-空-强预报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巨小强 《山西建筑》2010,36(13):282-284
对新建铁路兰渝线白龙江1号特大桥工程近场区各主要断裂从断裂要素、性质、地表活动印迹和活动性鉴定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新构造运动特征、近场区地震活动特征,对工程场地地震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明确场区构造。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而且在许多地方发生过8级以上强烈地震。对于不高的规则结构,竖向力是起控制作用的,但如果结构越来越高,则需要考虑如风和地震力等水平力的作用;而当结构不规则的时候(不论竖向还是水平)地震力都将成为主要影响因素。结构体系的复杂与不规则容易在地震中使结构产生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在汉代就研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八面候风地动仪。说明人们很早就对地震现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却一直是个迷。发生大地震后,在地表都会留下裂缝、滑坡等现象,这些现象与地质有一定的关系。随着现代地质学  相似文献   

18.
黄土隧道地震反应分析初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对一座黄土铁路隧道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数定性有限元分析。采用了一种与E1 Centro地震加速度等效的短时程人工正弦型扫描地震加速度作为输入。用弹塑性模型模拟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并将超过屈服面的应力调整到屈服面上。采用纽马克(Newmark)逐步积分法求解运动微分方程,按照瑞利(Rayleigh)阻尼确定阻尼矩阵。进行了黄土的动、静三轴压力试验,确定了相应的材料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将对地震波产生一定的放大作用;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体系将主要产生剪切变形,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最大跨度点上;衬砌将主要承受拉应力,衬砌周围黄土亦将产生拉应力。  相似文献   

19.
断裂黏滑隧道减震缝减震技术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汶川地震龙溪隧道F8黏滑断裂段震害为研究背景,开展减震缝减震技术的大型正断裂黏滑错动模型试验研究。首先介绍试验方案,主要包括相似设计、试验设备及材料、试验分组、测试方案及试验过程。然后,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研究隧道的结构内力、纵向应变及接触压力。试验结果表明:断裂黏滑错动后,上盘受断裂黏滑错动影响大于下盘;初期支护施设减震缝减震效果不明显;二衬施设减震缝(间距12 m)的减震效果略优于二衬施设减震缝(间距9 m),从施工方便性、经济性考虑,推荐使用二衬施设减震缝(间距12 m)的减震方式。研究成果对于穿越黏滑断裂隧道的减震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欢  李晨  杨进  雷晓东  韩宇达 《工程勘察》2019,47(12):69-74
研究表明活动断裂是产生地震的根源。佛峪口—黄柏寺断裂是一条规模较大、新近纪以来强烈运动并且走向多变的活动断裂。在延庆西北部山前断裂迹象不明的地段布设了4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剖面,介绍了资料采集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结合地质资料进行了综合解释。结果表明:CSAMT法能有效识别出佛峪口—黄柏寺断裂,具有水平分辨力强、勘探深度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佛峪口—黄柏寺断裂在石门营至靳家堡一带总体沿北东方向展布,但局部有变化;佛峪口地段(Z05线附近)发现佛峪口—黄柏寺断裂存在一条次级断裂F1-1。本次工作为延庆西北部地质工作以及防震减灾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