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材料与梁抗剪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阳  肖建庄  李佳彬 《特种结构》2006,23(2):8-10,31
通过再生粗骨料混凝土一系列试验,研究了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和梁的抗剪性能,主要包括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再生混凝土简支梁的抗剪性能等。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混凝土,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具有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等特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斜截面在受力过程中,梁的变形和斜裂缝开展情况与普通混凝土梁基本相似,但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能力也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段献智 《山西建筑》2012,38(6):116-119
将几种取自不同地点的废弃混凝土破碎制成粗骨料,然后通过不同搭配,配制成几种不同水灰比、坍落度的再生混凝土,并对其新拌混凝土早期的性能进行测试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比普通混凝土的差;再生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比普通混凝土要短;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一般随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吸水率高的再生骨料对应的再生混凝土强度低;通过各种方法的复合运用,可配得较高抗压强度的再生混凝土;混合再生骨料配制的再生混凝土,其中原始混凝土强度低的再生骨料,对低水灰比和高水灰比的再生混凝土有不同的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废弃混凝土再生粗骨料基本性能进行了试验,并对不同配合比的废弃混凝土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废弃混凝土再生粗骨料和废弃混凝土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相似文献   

4.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肖建庄  兰阳 《特种结构》2006,23(1):9-12
通过对3根相同配筋率、相同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简支梁的抗弯试验,探讨了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力变形性能和破坏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在受力过程中,仍具有弹性、开裂、屈服和极限4个明显特征;正截面平均应变服从平截面假定;相同条件下,再生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和极限抗弯承载能力接近于普通混凝土受弯构件,抗弯刚度小于普通混凝土受弯构件。最后,本文根据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提出的普通混凝土梁的计算公式,验算了再生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挠度和最大裂缝宽度。初步验算结果表明,除极限弯矩计算公式外,普通混凝土梁的开裂弯矩、挠度和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均不再适用于再生混凝土梁。  相似文献   

5.
6.
赵书锋 《低温建筑技术》2015,37(3):14-15,24
试验研究了再生粘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及粉煤灰、硅灰单掺和复掺对粘土砖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灰比依然是影响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水灰比增大其抗碳化性能够迅速降低,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增加,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降低。粉煤灰和硅灰单掺和复掺均会降低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掺量10%以下与普通混凝土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7.
8.
周文杰 《门窗》2021,(7):144-145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推广使用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控制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还可以节约成本,因此研发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研发不仅要保证其力学性能,还要考虑到变形性能,明确其影响因素,避免混凝土使用中发生开裂.本文结合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特点,分析了存在的变形性能,并研究了相关的影...  相似文献   

9.
按照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不同,与天然粗骨料搭配,配置C30混凝土,研究各组再生混凝土和易性、立方体抗压、抗渗性、抗碳化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恰当的比例下,再生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可以达到符合建筑工程中使用要求的混凝土基本性能,节约了一定成本,给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郝建民 《山西建筑》2014,(16):140-141
对再生粗骨料采取水泥浆浸泡的处理方式,研究了此方法对再生粗骨料的改性效果,研究表明:经过浸泡处理后的再生粗骨料的堆积密度提高,吸水率降低,用浸泡后的粗骨料制成的试块抗压强度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试验研究水灰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减水剂和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早期干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早期干缩率和失水率均随着水灰比和取代率的增大而增大;再生混凝土在龄期7d内干缩速率和失水速率最大;掺入减水剂和粉煤灰可以有效地控制再生混凝土的干缩。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的再生混凝土早期干缩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他人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冷勇  余睿  范定强  张学玉 《建筑材料学报》2022,25(11):1185-1189
提出了一种再生建筑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方法,并以此制备了生态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基于改进的颗粒堆积模型(MAA模型),开发了最大粒径为4.75 mm的碳化再生粗骨料(CRCA)超高性能混凝土(CRCA-UHPC),评估了CRCA对UHPC 宏观性能及纳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将CRCA掺入 UHPC中可以改善UHPC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降低UHPC的自收缩,优化骨料与基体间的界面过渡区(ITZ).  相似文献   

13.
再生混凝土的应用能够解决建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难题,但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性能之间仍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再生粗骨料的基本性能进行系统的试验与检测,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对C30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对不同类别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并测定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相同的条件下再生骨料混凝土与天然骨料混凝土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直接沿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有所提高,但降低了工作性能,因此在配合比设计时应考虑再生粗骨料吸水特性,调整拌合用水量,可以使再生混凝土在符合设计抗压强度要求的同时,工作性能满足工程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4.
曹淑学  徐波 《市政技术》2019,(4):256-259
拆除旧建筑物产生的原生混凝土经破碎、清洗和分级等加工生成的再生产品可应用于路面结构层、路基防护结构、道路附属设施、路基填筑、市政管线基础及管槽回填等混凝土工程。依据路用水泥混凝土性能要求,对采用各类原生混凝土再生粗骨料制备的不同强度等级的再生骨料水泥混凝土进行了力学性能、碳化性能、抗渗性能、孔结构等试验研究。该研究成果为再生粗骨料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水灰比、不同取代率、不同再生骨料强度等级和不同养护龄期条件下,探讨了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规律,以及和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差值规律,从而为再生骨料在混凝土工程中推广和应用提供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首先简要论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运用再生混凝土的可行性,进而对所收集的再生粗骨料所配置再生混凝土进行了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在考虑影响再生粗骨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的再生粗骨料的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尤松鹤 《市政技术》2007,25(5):423-426,428
以自制的低强度再生粗骨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取代率情况下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再生粗骨料取代部分天然粗骨料对混凝土的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影响不大,混凝土密度有所降低,含气量略有增加,混凝土坍落度保留值略有增加;随着取代率的提高,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有下降趋势;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冻性略有降低,但通过掺加适量引气剂可以满足250次快速冻融试验要求,其抗渗性也可满足工程要求;用较低强度的再生粗骨料配制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时,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作为当前我国主要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建材之一,其新建需求量和拆除垃圾产生量巨大。目前我国处理废弃混凝土最理想的途径是发展再生混凝土,而再生骨料的物理性能会直接影响到再生混凝土质量的优劣。通过试验,得到了再生混凝土粗骨料的密度、压碎指标、吸水率、颗粒级配等物理性能参数,为今后再生混凝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0、15%、30%、50%)和预湿时长(0、2 h、24 h)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动性明显降低,建议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宜超过30%;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试件的28 d抗压、抗折和劈裂抗拉强度基本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再生粗骨料的预湿时长对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不显著;自密实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再生粗骨料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不同方法对再生粗骨料进行改性及改性后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定的改性处理,再生粗骨料的基本性能有所改善.各改性剂中改性效果最好的是浓度3%的盐酸,其后依次是有机硅防水剂、水泥外掺硅灰浆液、水玻璃、微膨胀高效抗裂防水剂.再生粗骨料改性后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抗压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