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DIL805A膨胀仪测定了09MnNiDR钢在不同冷却速率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绘制了该钢种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钢的临界相变点为Ac1=739℃,Ac3=890℃。冷却速率为0.1~2℃/s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冷却速率为3℃/s时,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冷却速率超过10℃/s时开始生成板条状贝氏体;冷却速率达到30℃/s时,粒状贝氏体消失,开始生成马氏体,随着冷却速率的提高,马氏体含量升高;当冷却速率为50℃/s时,组织几乎全部转变为马氏体。为满足钢种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要求,需控制冷却速率低于2℃/s。  相似文献   

2.
摘要:通过连续冷却实验研究了Nb Ti微碳深冲双相钢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显微组织变化规律。并结合显微组织、热膨胀曲线以及实验钢的硬度值绘制出实验钢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实验钢的CCT曲线由铁素体、珠光体与贝氏体区组成,其中铁素体和贝氏体的区域较大,覆盖冷却速度范围较广。实验冷却速率下未出现马氏体组织。在05~1℃/s的慢冷速下,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当冷速增加至3℃/s时,贝氏体开始出现,珠光体消失。当冷速在5~10℃/s范围内时,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当冷速大于10℃/s时,铁素体相变消失,此时为纯贝氏体转变。热处理过程中若想获得一定量的马氏体组织,退火温度宜设置在820~900℃双相区较低温度范围,使合金元素充分富集于少量奥氏体中,在随后冷却过程中此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3.
通过连续冷却实验研究了Nb-Ti微碳深冲双相钢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显微组织变化规律。并结合显微组织、热膨胀曲线以及实验钢的硬度值绘制出实验钢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实验钢的CCT曲线由铁素体、珠光体与贝氏体区组成,其中铁素体和贝氏体的区域较大,覆盖冷却速度范围较广。实验冷却速率下未出现马氏体组织。在0.5~1℃/s的慢冷速下,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当冷速增加至3℃/s时,贝氏体开始出现,珠光体消失。当冷速在5~10℃/s范围内时,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当冷速大于10℃/s时,铁素体相变消失,此时为纯贝氏体转变。热处理过程中若想获得一定量的马氏体组织,退火温度宜设置在820~900℃双相区较低温度范围,使合金元素充分富集于少量奥氏体中,在随后冷却过程中此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力模拟试验技术,研究一种Nb-V-Ti复合微合金化C-Mn钢的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行为,为低成本高性能热轧590MPa级车轮钢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无形变条件下,铁素体转变存在的冷却速率范围为0. 5~5℃/s,珠光体转变存在的冷却速率范围为0. 5~2℃/s;形变条件下,铁素体转变存在的冷却速率范围为0. 5~25℃/s,珠光体转变存在的冷却速率范围为0. 5~10℃/s;不论是否存在形变,贝氏体转变存在于整个冷却速率范围(0. 5~30℃/s);奥氏体区形变增加了奥氏体内部的缺陷密度,促进了非均匀形核的发生,故形变促进了铁素体转变;由于试验钢的碳的质量分数较低(<0. 10%),形变通过促进铁素体相变而间接促进珠光体相变;当贝氏体相变前无铁素体相变时,形变对贝氏体相变有促进作用;试验钢在实际热轧试验中冷却速率宜控制在20℃/s左右,卷取温度控制在550~650℃。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使用Formastor-F型全自动相变仪对700 MPa级高强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进行了测定,分析了700 MPa级高强钢在0.5~118℃/s之间各种冷速下的显微组织形貌。结果显示,试验钢冷却速度为0.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冷却速度高于1℃/s时,开始形成贝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逐渐升高,贝氏体组织开始增加,珠光体组织开始减少,当冷却速度为10℃/s时,珠光体组织消失,组织为铁素体和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加到118℃/s时,转变产物以贝氏体为主。通过对700 MPa级高强钢的CCT曲线和显微组织分析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成  赵坦  朱隆浩  金耀辉  李家安 《钢铁》2019,54(4):68-72
 为了研究TMCP工艺对低碳Ni-Nb钢显微组织转变类型和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不同TMCP工艺下的显微组织特征及其对力学性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未变形轧制情况下,当冷却速度小于5 ℃/s时,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尺寸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变形轧制情况下,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组织中的铁素体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当冷却速度增大到5 ℃/s时,微观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粒状贝氏体。试制钢板试验表明,当冷却速度为4 ℃/s时,试验钢的组织为准多边形铁素体,可以有效提高钢的低温韧性;当冷却速度达到6 ℃/s时,试验钢微观组织中出现大量粒状贝氏体,明显降低钢的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膨胀法并结合金相法,采用相变仪Formast-F测定了800 MPa级水电工程用低焊接裂纹敏感性钢的临界点相变温度和连续冷却转变静态CCT曲线,并研究了冷却速度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Ac1为675℃,Ac3为875℃,Ar1为615℃,Ar3为739℃;当冷速小于0.2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F)+珠光体(P)+少量贝氏体(B);当冷速在0.25~1℃/s时,相变产物为铁素体(F)+贝氏体(B);当冷速在1~5℃/s时,转变产物为贝氏体(B);当冷速在5~20℃/s时,转变产物为贝氏体(B)+马氏体(M);当冷速大于20℃/s时,转变产物为马氏体(M)。  相似文献   

8.
安治国  孟延军  史远  李建朝  孙晓冉  孙岩 《钢铁》2017,52(12):80-85
 为了探索含铜中碳硅锰钢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的相变规律,采用DIL805L型膨胀仪研究了铜对中碳硅锰钢连续冷却过程中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借助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了连续冷却过程中含铜相的析出行为。结果表明,在中碳硅锰钢的连续冷却过程中,铜的加入使得铁素体转变的孕育期延长,且降低贝氏体和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富铜颗粒在铁素体中弥散析出,细化连续相变组织。冷却速度小于21 ℃/s时,含铜中碳硅锰钢由于富铜颗粒析出以及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增加引起显微硬度增加。当冷却速度大于21 ℃/s时,铜反而会降低钢中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的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机,研究了一种胀断连杆用中碳非调质钢的连续冷却转变组织变化规律,分析了冷却速度对转变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0.1~3℃/s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当冷却速度大于5℃/s时,开始发生贝氏体转变,随着冷却速度提高,贝氏体含量增多,并在速度大于15℃/s时发生马氏体转变.实验钢的显微硬度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利用膨胀仪测定了14CrlMoR钢(/%:0.01C,0.66Si,0.80Mn,0.006P,0.003S,1.72Cr,0.31Mo,0.01Nb)的临界点及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并研究了冷却速度对试验钢的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0.1~1℃/s时,试验钢的转变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2~5℃/s时,试验钢得到铁素体、珠光体以及少量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10℃/s时,试验钢组织为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15~20℃/s时为板条贝氏体组织;25~50℃/s时,该钢得到板条贝氏体和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11.
《特殊钢》2017,(2)
通过Gleeble-3800热模机将EH460钢80 mm热轧板(/%:0.07C,0.39Si,1.76Mn,0.34Ni,0.36Cu,0.02~0.05Nb,0.05~0.10V,≤0.02Ti,0.008A1)切取的φ5 mm×86 mm试样以10℃/s加热至1 200℃5 min奥氏体化,然后以10℃/s冷却至830℃,并在830℃以变形速率1 s~(-1),进行30%的热压缩变形试验,并以1~30℃/s冷却到室温。通过膨胀量-温度曲线,结合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组织,利用Qrigin软件得出EH460钢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结果表明,当冷却速率小于3℃/s时,EH460钢的组织为铁素体+少量贝氏体;当冷却速率为5~10 C/s时,组织为贝氏体+少量铁素体;当冷却速率大于20℃/s时,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并含少量粒状贝氏体;当冷却速率从1℃/s增加至30℃/s时,该钢HV硬度值由246增加到274。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38CrMoAl钢为研究对象,利用FORMASTOR-F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试验钢连续冷却转变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0.2~0.5℃/s时,室温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为0.5~1℃/s时,出现少量贝氏体,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1℃/s时,在贝氏体转变区最上部,靠近Bs的温度处形成贝氏体,室温下组织为上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2~5℃/s时,马氏体不断增加,贝氏体逐渐减少,室温下为贝氏体+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不小于5℃/s,室温下组织全部为马氏体。研究结果为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测定BT-65 MnRE钢在不同冷速下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冷速下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试验钢BT-65 MnRE的相变点Ac1为707℃,Ac3为764℃,当冷却速度为1~4℃/s时,室温组织为珠光体+先共析铁素体,当冷却速度为5~8℃/s时,室温组织为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少量铁素体,当冷却速度为10~30℃/s时,室温组织为珠光体+马氏体+少量铁素体,当冷却速度大于40℃/s时,室温组织为马氏体.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实验室研发的X80管线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冷却速率在5~30℃/s时,X80管线钢可以获得理想组织,组织类型为粒状贝氏体+铁素体贝氏体+少量马氏体/奥氏体岛;终冷温度为450℃时组织转变基本完成。CCT曲线的确定为后续成分设计优化、工艺参数制定和组织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采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试验机、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研究了V-N微合金钢的连续冷却组织转变规律,分析了冷速对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V-N微合金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发生了铁素体析出、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冷却速度影响铁素体分布和晶粒大小;珠光体相变结束临界冷速为7.0℃/s、贝氏体相变开始临界冷速为3.0℃/s、马氏体相变开始临界冷速为15℃/s.  相似文献   

16.
 利用热模拟试验技术对实验室制备的含硼微合金钢连续冷却转变形为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研究冷却速度、变形对试验钢显微组织的影响,探讨了硼对转变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适量硼延缓多边形铁素体生成,有利于获得贝氏体组织;无硼及wB=00020%时,分别在1~25及05~25℃/s的冷速都能得到贝氏体组织;wB=00030%时,冷速在2℃/s 以上能得到贝氏体组织;与未变形相比,变形导致试验钢贝氏体冷速区间变窄。在同一冷速下,随硼含量增加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先降低再升高,显微硬度随硼含量增加先增加而后降低。  相似文献   

17.
以NM400级别贝氏体/马氏体双相耐磨钢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模拟实验、金相组织及硬度检测等方法,研究了实验钢种在变形后不同冷却速度下显微组织及硬度的演变规律,并绘制了动态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设计的贝氏体/马氏体双相耐磨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连续冷却过程中,冷却速度介于0. 1~1℃/s时,显微组织中出现了先共析铁素体相;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先共析铁素体逐渐减少;当冷却速度为1~10℃/s时,显微组织以贝氏体为主;冷却速度 20℃/s后,显微组织基本为马氏体。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试样硬度值呈升高趋势,但后期硬度值变化不大。综合考虑,生产中为了得到以贝氏体组织为主的双相耐磨钢,轧制后冷却速度应控制在2~10℃/s。本研究结果可以为贝氏体/马氏体双相耐磨钢轧后冷却工艺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MMS-100热/力模拟机,研究了不同冷却速度下铌高性能结构钢奥氏体动态转变规律及不同终轧温度和不同压缩比对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却速度为1~5℃/s得到完全的铁素体和珠光体,且随冷速增大,晶粒明显细化,珠光体细小分散,当冷却速度大于15℃/s时,得到完全贝氏体组织;随变形温度的降低,铁素体晶粒细化,珠光体的球团和片层间距减小,组织的均匀性改善;随变形程度的升高,铁素体体积分数增加,且组织细小均匀。铌裔陛能结构钢终轧后冷却速度应控制在5℃/s左右,终轧温度选择850℃。  相似文献   

19.
王炜  赵征志  王莹  朱涛 《钢铁》2012,47(7):64-67
 利用热模拟技术(DIL805A热膨胀仪)和显微分析方法,对不同成分体系X100/X120高强度管线钢在连续冷却转变下的显微组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无B钢,随冷速增加,组织中依次出现多边形铁素体(PF)、粒状贝氏体(GB)、贝氏体铁素体(BF)和马氏体(M)。B元素的添加使得管线钢相变开始温度降低到500℃左右,抑制了多边形铁素体的形成,促进了贝氏体的形成。为了获得高级别管线钢X100的复相组织,无B钢的冷却速度应控制在20~30℃/s,而含B钢的冷速只需控制在5~15℃/s,简化了冷却工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低碳中锰钢为研究对象,利用FORMASTOR-F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试验钢连续冷却转变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冷却速度为0.1~0.5℃/s时,室温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冷却速度为1~2℃/s时,出现粒状贝氏体,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粒状贝氏体;当冷速为5~10℃/s时,贝氏体逐渐向马氏体转变,马氏体不断增加,室温下为马氏体+贝氏体混合组织;当冷速大于10.0℃/s,室温下为马氏体组织.为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