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揭示湖北省恩施州富硒土壤区常见农作物及其根系土含硒、镉的特征,以恩施市新塘乡、龙凤镇等地区为采样区块,对土豆、茶叶、玉米、水稻、魔芋、白菜、萝卜及其根系土进行采样,分析每份农作物可食用部位及其根系土的全量元素硒和镉含量,分析发现:(1)七大农作物硒的平均含量依次排序为白菜茎叶水稻籽粒玉米籽粒茶叶叶片魔芋块根萝卜块茎土豆块根,含量均值从0.688 2~0.001 33 mg/kg依次递减;(2)采样农作物镉的平均含量依次排序为水稻籽粒魔芋块根白菜茎叶茶叶叶片土豆块根玉米籽粒萝卜块茎,含量均值149.458~31.614 ng/g依次递减;(3)水稻和白菜、萝卜及其根系土的硒镉相比其他农作物之间关系较为显著,其他农作物及其根系土硒镉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通过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宜城市东南部地区土壤中硒元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中硒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31 mg/kg,总体足硒,局部富硒,富硒土壤面积达30 km~2;农作物样品中,小麦有90%、水稻90%、玉米96%、白菜40%达到了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农田区As、Hg、Pb等主要重金属有害元素含量符合国家关于无公害、绿色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因此,在该地区开发优质富硒农产品,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危害大,为开发利用赣南地区富硒土壤和富硒农产品。笔者利用赣南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集的各类农作物及根系土测试数据,对研究区不同品种农作物硒含量特征、富硒能力和富硒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地区豆角、花生和水稻等农产品中硒含量较高和富硒能力较强。参照国家各类农产品富硒标准,研究区玉米、辣椒、茄子、水稻的富硒率较高,具有开发相应富硒农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危害大,为开发利用赣南地区富硒土壤和富硒农产品.笔者利用赣南地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集的各类农作物及根系土测试数据,对研究区不同品种农作物硒含量特征、富硒能力和富硒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赣南地区豆角、花生和水稻等农产品中硒含量较高和富硒能力较强.参照国家各类农产品富硒标准,研究区玉米、辣椒、茄子、水稻的富硒率较高,具有开发相应富硒农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测定宣恩县西北部表层土壤及茶叶、水稻、玉米、土豆中硒和锌的含量,研究其分布特征及土壤中硒、锌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宣恩县西北部表层土壤中硒含量处于高硒水平,锌含量也处于丰富水平,且土壤硒、锌含量空间分布不均匀,这主要与其区域地质背景有关。土壤中硒、锌元素形态主要为强有机结合态与残渣态,很难以离子形态释放出来,不同形态硒变异系数随着硒惰性增强而增大,不同形态锌变异系数随着锌惰性增强而减小,硒在全区的生物易利用性较锌稳定。土壤中各形态硒、锌含量与其全量、pH值、有机质等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农作物可食部分对土壤硒、锌元素富集能力强弱分别为玉米>茶叶>水稻>土豆、茶叶>玉米>水稻>土豆。硒在不同农作物中自根茎至叶片或籽实富集系数依次降低,锌在茶叶叶片及玉米籽粒中富集系数高于其根部或者茎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恩施州宣恩典型富硒土壤区域的系统调查研究,总结区内土壤硒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内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达0. 665 mg·kg-1,含量水平远高于区域背景,总体达到富硒土壤水平。研究发现,表层土壤硒含量与其成土母岩硒的富集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不同成土母岩形成的表层土壤硒含量富集贫化趋势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壤中Se含量与有机碳、P、S、N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中有机碳、风化淋溶程度对Se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赣南于都县黄麟地区土壤和农作物采样分析资料,研究了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富硒成因,分析了硒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Se元素平均含量为0. 30 mg/kg,土壤中硒含量总体较为丰富,富硒及足硒土壤面积占比53. 82%。富硒区硒含量与土壤酸碱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硫、砷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富硒成因分析认为,硒含量主要受控于地质背景,与早石炭世梓山组成土母岩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硒的生态效应分析,研究区能产出天然富硒稻谷、油茶,在农作物中其硒的富集系数最高,其富硒达标率分别为85%、20%,认为在富硒区大面积开发富硒稻谷、富硒油茶,有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江汉平原富硒土壤与农产品质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江汉平原富硒土壤分布范围内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根系土壤调查取样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江汉平原富硒土壤的存在,并发现由富硒土壤种植生长的小麦、水稻为硒含量适宜的富硒农产品。农产品累积效应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小麦、水稻对土壤中硒元素具有高富集性,有利于种植开发富硒小麦、水稻等优质农产品。江汉平原富硒土壤可生产富硒农产品的发现,对江汉平原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1∶5万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对仙桃西南部3个乡镇土壤及农作物硒元素含量的数据研究,发现区内土壤表层总量硒平均值为0.322 mg/kg,背景值为0.315 mg/kg,高于江汉平原及全国背景值;富硒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45 mg/kg,变化范围0.40~0.69 mg/kg,存在富硒地块面积约57.11 km2,占调查区面积11.56%;采集农作物样品183件,达到江西省富硒标准134件;土壤富硒区内采集农作物样品93件,达到江西省富硒标准82件;土壤富硒分布特征表现为北低南高并呈带状分布明显,主要受成土母质和沉积环境双层的控制;农作物则表现为散状分布,无明显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土壤富硒与农作物富硒存在多因素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发挥江汉平原富硒资源优势,促进地区富硒资源开发利用,天门市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计划打造江汉平原富硒产业园。调查结果显示,天门市张港地区表层土壤Se平均含量为0.33 mg/kg,总体达到足硒水平,北部地区土壤达到富硒,且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处于安全水平。通过农作物调查研究发现天然富硒小麦、黄豆、油菜、玉米、花菜等优质农产品,其中小麦、黄豆、油菜的富硒率达100%。土壤中有效Se与总Se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总Se含量增大可增加有效量Se;与S、P之间为中等正相关。玉米、黄豆、花菜Se富集系数与K2O中等正相关,而与P呈负相关关系;小麦Se富集系数则与土壤P、K2O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Si O2呈中等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正在进行的皖南石台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发现.石台县和祁门县境内存在大面积高含量富硒区,其土壤中含硒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富硒量标准.初步测量富硒区面积为40km^2。这次发现的富硒土壤区主要分布在牯牛降西部的石台县珂田乡大山村、市里村等地。这些富硒区硒的有效态含量很高,容易被农作物吸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正着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工作,并将根据调查成果,提出勘探开发富硒土壤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湖北省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湖北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省内不同农作物的富硒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种农作物的富硒性能大小为黄豆小麦水稻玉米,农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受作物种类、土壤pH、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进一步研究发现,水田作物水稻硒含量与其土壤硒含量密切相关,受土壤pH的影响较小;而小麦、黄豆和玉米作为旱地作物,其硒富集系数在土壤偏碱性条件下大于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的,说明碱性土壤有利于旱地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  相似文献   

13.
为开发天然绿色农产品,通过对河南省灵宝市寺河山一带开展富硒土壤调查,发现寺河山一带土壤硒含量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足富硒土壤面积较大,呈集中连片分布。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适中,土壤重金属含量低,环境清洁,开发天然绿色农产品的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种植优势的红富士苹果,富硒能力较强,质量安全,为天然富硒绿色果品。建议对当地富硒等土壤进行保护性开发,树立苹果富硒品牌,开展富硒功能产业布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4.
铜仁地处贵州东北部,处于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位,矿产资源丰富,该区富硒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 及富集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限制了全区富硒特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对铜仁地区 1∶5 万比例尺耕 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等资料,系统总结铜仁地区土壤硒元素地球 化学特征与富集程度,研究了土壤硒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铜仁地区土壤硒含量背景值为 0.37 mg/kg,低于全国大部分省市背景值;铜仁地区含硒土壤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47.68%,清洁富硒土壤占全区耕地 面积的 50.01%,硒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松桃县中部、德江县东部等地;该区硒含量总体东高西低,呈条带状、面 状分布,西部富硒土壤受二叠系吴家坪组煤系地层控制明显,东部受寒武系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与铅锌-汞成矿带联 合控制;区内土壤硒含量受控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等因素,且与汞、镉等重金属元 素关系密切。铜仁西部石阡龙塘、德江枫香坪等地区有较好的富硒土壤开发优势,可通过种植大豆、茶叶等农作物 发展富硒特色产业链。  相似文献   

15.
恩施富硒茶叶中微量硒的原子荧光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恩施富硒茶叶中微量硒的原子荧光法测定的各种条件进行研究.试验表明:选用微波消解法,硝酸-高氯酸消解法及艾斯卡烧结法均能将富硒茶叶中微量硒浸取出来,但以硝酸-高氯酸消解法最为简便,适用于日常例行分析.试验优化了原子荧光法测定微量硒的条件,其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微量分析要求,报出值用户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青海西宁-乐都土壤硒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结合不同地质单元和成土母质的硒含量的特点,以及对硒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的讨论,确定了第三纪西宁群为富硒土壤的直接来源,拉脊山高硒火山岩为硒的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提出了西宁-乐都富硒区富硒土壤的成因类型。即拉脊山高硒火山岩在咸水湖退缩阶段,经过复杂的迁移过程,富集于第三纪西宁群祁家川组等地层,最终在这些地层上发育成壤,形成可供开发利用的富硒土壤。  相似文献   

17.
土壤以及食物中硒元素含量的多少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直接相关。富硒土壤是指硒含量超过0.4 mg/kg的土壤,可广泛应用于富硒农作物的培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变化日益加快,土壤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也越发得到重视,其中不乏富硒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为了保护及开发富硒土壤资源,针对富硒土壤开展"保硒除废"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显得十分必要及迫切。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土壤重金属元素及其修复的必要性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青海西宁-乐都土壤硒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结合不同地质单元和成土母质的硒含量的特点,以及对硒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的讨论,确定了第三纪西宁群为富硒土壤的直接来源,拉脊山高硒火山岩为硒的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提出了西宁-乐都富硒区富硒土壤的成因类型。即拉脊山高硒火山岩在咸水湖退缩阶段,经过复杂的迁移过程,富集于第三纪西宁群祁家川组等地层,最终在这些地层上发育成壤,形成可供开发利用的富硒土壤。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恩施州是"世界硒都"、高浓度负氧离子区域、宜居气候环境区域,具有富硒生态养生旅游开发的独有区域优势。介绍该州富硒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养生旅游资源,并分析富硒生态养生旅游开发对策,提出突出恩施州富硒生态养生旅游"独特性"和"唯一性"的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0.
福建周宁县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周宁县农业地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表层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发现周宁县存在一定的富硒土壤资源。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结果表明:周宁县表层土壤硒含量0.082~1.214 mg/kg,平均值为0.303 mg/kg,是全国土壤硒含量的1.515倍。区内潮土硒含量最高,但分布不均;红壤和黄壤是主要的储硒类型。火山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最高,本区为火山岩型富硒土壤。酸碱度与土壤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富硒优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农产品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