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近年来实施的鄂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根据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主要赋存特征和排泄方式,将其划分为表层岩溶泉、表层岩溶潭、浅层地下河三种类型,并通过实例详细说明了各自补径排特征。根据表层岩溶带在垂直方向的物质结构特点,将其划分为单层结构、双层结构和三层结构三种类型,依据降雨和流量长观监测资料,针对不同结构类型的表层岩溶水,阐明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为鄂西南贫困岩溶石山地区表层岩溶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马尾沟流域地下河系统的调查分析,说明地下河的补给类型、结构特征和排泄方式,并简要阐述地下河开发利用方式,为今后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河调查研究和有效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带结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西南建始县建阳坝、恩施市太阳河、恩施市白杨坪、宣恩县椒园、咸丰县龙坪等八个地段总计238 km2范围内1∶ 1万的表层岩溶带调查,划分了表层岩溶带的单层、双层、三层结构类型,同时结合全区表层岩溶带遥感解译成果,分析研究了其分布发育规律,为鄂西南贫困岩溶石山地区表层岩溶带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建始县建阳坝地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说明建阳坝地下河的形成条件及发育特征,经综合地面测绘和物探资料详细研究后,采用测量仪器精确布孔,通过钻探成功打出了岩溶管道水,并提出了提水构建蓄水池的开发利用工程方案,为今后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管道水全面有效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个体形态复杂多样,表层岩溶带与鄂西南地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及岩溶发育演变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通过8个重点段、241 km2范围内529个表层带岩溶水点的地质原型调查,采用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方法体系,研究了表层岩溶水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溶发育强度和不同结构条件下的出露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详细论述了表层带岩溶发育差异、表层带岩溶水点露头密度和其平均地下径流模数,并据此将表层带岩溶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划分为强、中、弱三级,阐明了表层带岩溶水在纯碳酸盐岩含水层中富水性最弱,不纯碳酸盐岩含水层中富水性最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鄂西南岩溶地区125万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已于2002年底园满完成.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计算并评价了岩溶地下水各类资源与资源潜力;查明了全区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特征,对岩溶干旱缺水、岩溶洪涝、石漠化和岩溶塌陷等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与研究,提出了防治与保护建议.在此工作基础上,中国地调局于今年6月下达了"湖北重点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15万)任务",面积4 000 km2,于2004~2006年实施.以进一步查明重点地区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为岩溶水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隧道岩溶水灾害类型与隧道所在地的岩溶发育程度、隧道与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平面和剖面位置以及隧道上游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汇水条件等密切相关,根据隧道区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的识别可以进行岩溶隧道突涌水灾害的系统识别。因此岩溶水系统特征识别方法的研究为隧道岩溶水灾害类型的评估提供了依据,对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类似隧道工程的突涌水灾害预测与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徐州市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较早,在大量查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徐州市区岩溶地下水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徐州市区岩溶及岩溶水的发育均受断裂和褶皱构造控制。不牢河与废黄河断裂切割复背斜和复向斜褶皱形成导水构造,被徐州复背斜核部的相对弱透水阻水岩带及弱透水阻水岩脉的分割形成3个蓄水构造区:徐州弧外侧断褶型蓄水构造区、徐州弧内侧断褶型蓄水构造区、徐州弧核部褶皱蓄水构造区。蓄水构造区控制着岩溶地下水的交替、运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下水资源是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岩溶地下水进行防污性能评价是合理开发及保护当地地下水资源的有效方法。汪家大井现为贵阳市东郊水厂取水地,是区域内重要的供水水源,对其进行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有助于保障居民饮用水水源安全。通过构建研究区PLEIK模型,在考虑保护性盖层(P)、土地利用类型(L)、表层岩溶带发育程度(E)、补给类型(I)及岩溶网络发育程度(K)5个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对汪家大井泉域岩溶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防污性能以较好和中等的区域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23.69%和42.11%;防污性能较差和好的区域次之,分别占总面积的18.54%和15.53%;防污性能差的区域最少,约占总面积的0.13%;表层岩溶带、含水层岩溶网络及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该区域岩溶地下水防污性能的主要因素。其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地下水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青峰断裂带作为大型逆冲推覆构造运动的产物,对区域地质环境,包括岩溶发育造成显著影响。以青峰断裂带丰溪段为研究区,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和系统分析,探究岩溶发育特征和岩溶水流系统特征,分析断裂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研究区岩溶水流系统可分为深切河谷控制下的中—浅循环水流系统模式和浅切沟谷控制下的浅循环水流系统模式;2个岩溶大泉的矿物饱和指数指示现阶段岩溶发育缓慢甚至趋于停滞;区内岩溶化阶段可分为鄂西期和山原期,大部分岩溶集中发育于山原期岩溶化Ⅱ2、Ⅱ1期,少部分发育于鄂西期岩溶化Ⅰ2期。提出断裂对岩溶发育具有正向和反向双重控制作用,正向作用是滑脱引张作用形成的张裂隙为地下水经流与赋存提供了良好通道,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反向作用则是断裂带对岩溶水系统的分割阻断限制了水的运移,不利于岩溶的发育;节理的走向与倾角是控制岩溶发育的最重要构造因素。研究成果能够为解决断裂带相关岩溶工程地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南岩溶地区表层岩溶个体形态复杂多样,规模大小不等,按其发育规模大小之不同划分为小型和大型两类岩溶个体形态。表层岩溶带与鄂西南地区岩溶地质环境条件及岩溶发育演变的历史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地质原型调查,采用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方法体系,从地质过程的宏观尺度出发,研究了表层岩溶带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地层岩性条件下,地形地貌部位、岩溶发育程度及覆盖程度上的发育差异,详细论述了表层岩溶带岩溶个体形态发育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首次阐明了表层带岩溶个体形态的规模从山顶、山脊到山脚,沟谷内具有由小到大的总体变化规律。小型岩溶个体形态具有无处不在、分布发育密集丰富的特点;大型个体岩溶形态则主要发育分布于各级岩溶台面的平台及沟谷内。进而提高了对“表层岩溶带”概念的认识,深化了表层岩溶带范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鄂西南二叠系层序地层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西南地区二叠纪地层发育齐全,代表了中国南方二叠系的主要沉积类型。以建始县茅草街二叠系剖面为典型研究剖面,将研究区二叠系划分为13个Ⅲ级层序,可分为早期克拉通盆地层序和晚期板内裂陷盆地层序两种类型。研究区二叠纪盆地总体居于伸展构造背景下,早期以广泛的持续沉降作用为主,晚期出现板内裂谷作用,盆地演化可划分为五个阶段,构成一个由萌芽、发展、停滞、逐渐成熟及至萎缩的过程,持续到中三叠世时盆地最终消亡。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分别形成不同特征的地层层序,具明显节奏性。  相似文献   

13.
分层聚类在岩溶水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坪头水电站为例,对厂址区的18个水样进行Q型聚类分析,绘制出聚类分析谱系图。依据谱系图,将研究区的岩溶水划分为龙头沟地下水系统、万波沟地下水系统、地表水三个部分。同时判断出厂区尾水交通洞7号涌水点是龙头沟岩溶水系统的主要排泄通道,且该岩溶水系统与地表水之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这一结果可作为厂区排水方案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鄂西南岩溶地区1:25万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已于2002年底园满完成。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计算并评价了岩溶地下水各类资源与资源潜力;查明了全区主要的生态环境地质特征,对岩溶干旱缺水、岩溶洪涝、石漠化和岩溶塌陷等阻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与研究,提出了防治与保护建议。在此工作基础上,中国地调局于今年6月下达了“湖北重点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1:5万)任务”,面积4000km^2,于2004—2006年实施。以进一步查明重点地区的岩溶水地质条件,为岩溶水开发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雅庄矿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断层分布广、密度大,具有近东北-西南向平行阵列式分布特征,且呈现出自西向东多个条带状构造块段;陷落柱规模小,但密度较大,呈现零散点状分布特征。矿区居于区域岩溶水强径流区,岩溶水水位高于所有开采煤层底板,矿区内太原组和奥陶系岩溶含水层富水性一般较强。因此,开采煤层存在岩溶水突水危险。通过对矿区断裂构造富水性及导水性的分析研究,表明矿区断裂构造是控制和影响地下水贮存分布的主要因素,也是矿井充水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南地区发育着面积广大的亚热带岩溶地貌,峰丛、洼地、溶洞、地下暗河、坡立谷等高度发育,这些千姿百态的岩溶形态在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的同时,也导致了西南岩溶区内"三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频繁转化。本文从一个小水滴的视角出发,将岩溶区"三水"转化的基本过程进行形象化描述,主要由"洼地内涝""地下暗河""岩溶谷地""溶潭及洞穴鱼""蒸发"等几个内容组成,系统表述了水在大气、地表河流、地下暗河之间的循环历程以及岩溶区典型的岩溶景观和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鄂西南岩溶研究工作进展的基础上,对以往和近期工作程度进行了简要评述与总结,并结合省市(县)发展规划、社会需求与地调规划,提出鄂西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2015—2020年工作计划及2021—2030年工作展望部署,即针对鄂西尚未开展工作的地区,每年安排6个标准图幅,在2015—2020年完成鄂西南30个标准图幅、13个非完整图幅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2021—2030年完成鄂西地区43个图幅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相似文献   

18.
咸丰县龙洞湾水库地处鄂西南复杂的岩溶地区,水库区岩溶渗漏是直接影响工程规模和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针对库区左、右岸河间地块和水库下游岩溶渗漏问题开展大面积的岩溶调查,并采取多种勘探手段和方法,从岩溶水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着手,探明岩溶发育规律,查清水库岩溶渗漏问题,为水库成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贵州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发育,地形起伏大,水系发育且河谷切割深,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特别是位处河间地块的分水岭地带岩溶地区干旱缺水尤为突出,如何在这些区域寻找具有阻水性质的断裂构造是地下水勘查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以贵州绥阳县某供水凿井工程为例,从构成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角度,探讨了岩溶地区阻水断裂构造的探水意义,为本区或贵州其他类似地区地下水勘查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鄂西地区氯化钠型岩溶热储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其形成与区域构造、地层岩性关系密切。为进一步研究其成因模式,在区域地热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水化学微量元素、氢氧硫同位素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鄂西地区氯化钠型岩溶热储地热资源成因模式。研究表明,鄂西地区岩溶地热系统的热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裂隙岩溶系统是区内地下热水的主要储存与运移场所;热源主要为自然梯度增温;盖层主要为志留系的(含)泥质岩类;碳酸盐岩深大断裂及裂隙岩溶为区内地下热水的导水通道,岩溶发育程度主要受NE、NW向断裂的控制;高含量的氯化钠地热流体来源于覃家庙组的泥质白云岩,含有石盐和石膏假晶。地下水在径流中穿过了该地层,因而形成了高含量的氯化钠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