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800kV特高压直流耐张串应用复合绝缘子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绝缘子因其优异的耐污性能和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而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特高压直流线路耐张串上使用复合绝缘子的机械性能进行研究,通过建立输电导线有限元模型和耐张串多串绝缘子并联模型,仿真计算得到不同并联串型布置下,耐张串在各种动态运行工况下承受的最大动态机械载荷;对比仿真计算结果,考虑复合绝缘子长期运行的机械可靠性,给出特高压直流线路上应用复合绝缘子耐张串的推荐选型方案;综合仿真理论分析和已有的复合绝缘子试验结果可知,特高压直流线路耐张串上应用复合绝缘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因其铁塔高,导线粗,绝缘子金具串长、串重等固有的特点,在小耐张段导线弧垂控制中不能再依据传统的施工经验,忽略绝缘子金具串对弧垂的影响。根据一端联有绝缘子金具串的弧垂计算理论,考虑耐张塔转角对内外侧导线挂线点距离的影响,精确分析了小耐张段下绝缘子金具串对弧垂的影响,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在特高压直流线路弧垂测控中考虑绝缘子金具串重量和转角塔内外侧线档挂线点距离不同的影响,并在施工操作中严加控制,可以使杆塔受力更加合理,提高线路运行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压等级的提高,耐张绝缘子串长度和重量显著增加,特别是特高压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串会对孤立档导线的应力、弧垂计算产生严重影响。基于电线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提出一种将耐张绝缘子串等效为悬链线的孤立档计算方法,对特高压输电线路孤立档导线的应力、弧垂设计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列举了某特高压线路耐能绝缘子串的参数,介绍了研发的更换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串的不停电检修工艺,对更换步骤及更换装置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输电线路电压等级的提高,耐张绝缘子串越来越长、越来越重,特别是特高压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串会对孤立档导线的应力、弧垂计算产生严重影响,采用传统的代表档距法计算大档距孤立档的应力和弧垂是否合适需要进一步探讨。对特高压线路孤立档的最大使用应力和平均使用应力进行计算,分析耐张绝缘子串引起的导线应力增加量,并与超高压线路孤立档进行对比,最终提出特高压孤立档导线的应力限值和简化计算条件,对特高压输电线路孤立档导线的应力、弧垂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压电器》2015,(8):24-28
复合绝缘子由于其优异的耐污闪性能和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而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中。为分析超、特高压直流耐张串复合绝缘子的运行性能,从而为实验室评价现场运行耐张串复合绝缘子的特性和状态提供指导,对8支超、特高压直流线路耐张串复合绝缘子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憎水性测试、水煮及陡波试验、工频电压试验、密封性能试验、机械破坏性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在超、特高压直流线路已经挂网运行的耐张串复合绝缘子的憎水性能、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仍均良好;复合绝缘子可以应用于耐张串上。同时,对今后耐张串复合绝缘子的设计及运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更换特高压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是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1 0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由于耐张绝缘子串较长,导线应力大,因此对工器具要求高。通过分析传统更换耐张绝缘子方法中卡具的受力情况,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适合更换1 000 kV特高压线路耐张绝缘子串单片绝缘子的方法,设计了相应的作业卡具及液压紧线器,并在实际线路上进行了模拟作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述方法及工器具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特高压交直流线路大吨位绝缘子的使用情况,面向富有特高压线路运维经验的14个省、市、自治区,在资料收集和实际考察的基础上,对大吨位绝缘子的挂网及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大吨位瓷质绝缘子中耐张串使用数远多于悬垂串,吨位等级550 kN使用数远多于吨位等级420 kN使用数,且串型主要是三联串;大吨位玻璃绝缘子中悬挂类型均为耐张串,550 kN等级的绝缘子数量约为420 kN的4倍;对瓷、玻璃和复合绝缘子而言,绝缘子的主要故障类型分别为低零值、自爆和破损等。分析结论可应用于评估全国范围内在运大吨位绝缘子挂网运行情况和指导特高压交、直流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电力线路的输送能力并减少能量损耗,特高压输电线路导线截面越来越大,重量越来越重,需要采用更高强度等级的绝缘子来减少绝缘子的使用数量,降低杆塔荷载,简化线路连接,提高安全系数。研究超高机械强度绝缘子在山东临沂换流站—临沂变电站1 000 k V交流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中的应用,对760 k N绝缘子和550 k N绝缘子进行了经济技术比较,认为760 k N能够保证线路的安全运行,并且优化了金具串的结构形式,减少了绝缘子片数,降低了金具重量,节约工程造价,减少运行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0.
尹志金 《电工技术》2018,(5):131-132
±800kV 楚穗直流输电工程重冰区段部分耐张塔采用分体式耐张塔,在更换极1跳线串时不能采用更换普通“V”串方法,为此研究“V”型跳线绝缘子串更换方法,以提高维护特高压直流线路水平。  相似文献   

11.
预制式铝管跳线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堂  高平 《电力设备》2005,6(11):49-52
介绍了超高压输电线路多回路耐张塔用预制式铝管跳线装置的研究、试制、试验及应用。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将开发研制的预制式铝管跳线装置应用于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降低了塔高,减少了铁塔根开及占地面积,同时减少了绿地破坏及山体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设计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是我国第1个75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并且具有高海拔、重污秽、多风沙的环境特点,工程设计难度大。重点介绍了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的主要设计特点:750kV线路工程采用地质遥感技术和海拉瓦选线技术优化路径方案,采用了六分裂导线、扩径导线、大吨位绝缘子、刚性跳线和高强钢杆塔等先进技术;750kV变电工程中合理确定空气间隙,选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简化GIS设备,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和设备状态在线检测装置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水平,钢管格构式变电构架结构新颖。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完成的,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应用于工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文亮  胡毅 《电力设备》2004,5(7):15-18
章针对特高压工程所需的主要输变电设备,对其技术要求和技术参数、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进行了调研,并对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国内外研制生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和供货能力可满足我国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的需要,而且大部分设备的生产制造可实现国产化。  相似文献   

14.
陈政  钟胜  周琍 《华中电力》2009,22(2):19-24
首先分析了1000kV导线选择特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特高压导线截面选择原则,进而以晋东南-荆,门1000kV交流输电线路为例,系统阐述了特高压导线截面选择原理。经潮流计算分析,提出额定输送容量5000MW等系统要求,在此基础上,由经济电流密度计算初步确定8×400、8×500和8×630三种比选导线截面。对各种导线截面方案,进行了导线长期载流量、无线电干扰水平、可听噪声计算,以及计及电晕损耗的年费用计算等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比较,最终提出晋东南-荆门1000kV交流线路导线截面选择的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15.
特高压输电技术及设备应用于工程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毅 《电力设备》2005,6(6):18-22
概述了国内外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介绍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优点,阐述了我国采用特高压输电技术需重点研究的技术问题(如无功平衡措施、消除潜供电弧措施、限制过电压、串补装置和外绝缘等),分析研究了国内外特高压设备(如变压器、开关设备、避雷器、绝缘子等)应用于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对克拉玛依加氢型超高压变压器油、几种国外超高压用油及混合油的老化试验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证明:国产加氢型超高压变压器油的性能指标能满足超高压充油电气设备的需要,但品质尚属中等,在酸值、颜色及抗氧化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国产油可与国外油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黄知明  罗日成  官丽娜 《电力学报》2013,(6):463-467,515
为了研究雷电流波形对超高压输电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超高压输电线路耐雷水平与雷电流波形的关系。利用EMTP仿真软件中的基础元件建立了雷电流模型、输电线路杆塔模型、绝缘子闪络模型、进线端模型。利用EMTP仿真软件得出超高压输电线路在不同雷电流波形下的耐雷水平。通过所得到的数据分析得出在不同的雷电流波形作用下超高压输电线路耐雷水平及其过电压的变化规律,为超高压输电线路如何采用既经济又安全的绝缘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75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电位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高压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是超高压绝缘配合的基础,避雷器的保护特性决定着设备制造技术难度和工程造价。在提高MOA保护特性的同时必须保证其自身工作可靠性。超高压MOA的电位分布严重影响着电阻片的工作荷电率,局部荷电率过高会引起MOA加速老化和热崩溃。改善MOA电位分布,降低局部荷电率是提高超高压MOA运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采用ANSYS5.7分析软件对750 kV系统用MOA进行了电位分布仿真计算,利用电流法进行了电位分布实测研究,对几种改善超高压MOA电位分布措施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超高压MOA电位分布的改善宜采取综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modeling extra-high-voltage (EHV) transmission-line (TLN) modes are considered using data from modern intelligent measurement systems. The methodological errors in modeling the parameters of EHV TLN modes are studied by line equations with distributed parameters. The proposed technique and algorithm of calculating EHV TLN modes rely on an equation of a line with distributed parameters, take account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 losses on voltage and the reactive corona effect, and make possible a higher accuracy of modeling. The accuracy of modeling EHV TLN modes is improved using a ladder equivalent circuit. A form of bicomponent equations for modeling overhead line (OHL) corona losses is proposed and justified. The first component is recorded in line equations with distributed parameters as conductivity, whereas the second component is presented as extra load. A program for computer-aided modeling of EHV TLN modes is developed. Results of calculations for 750-kV line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ddresses an investigation of control sequence for improving voltage stability in power systems. The controllers include transformers (step-up, EHV and on-load-tap-changer (OLTC)), generators, and shunt capacitors. Dynamic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first for a typical five-bus system covering the above mechanisms: (1) the time constants for the EHV transformer and the OLTC transformer are evaluated first; (2) the generator voltage and the step-up transformer are utiliz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3)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hunt capacitors at load buses and at EHV buses is assessed; (4) the effectiveness of lock of the OLTC is examined; and (5) finally, the system voltage evolutions with different starting times for both EHV/OLTC taps are compared to ensure a proper control a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a set of 12 dynamic simulations is used to explore the control sequence for effectiveness in improving voltage stabil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best control sequence is as follows: generator voltages, shunt capacitors at load buss, EHV transformer taps and then OLTC ta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