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紫砂壶造型多变,款式多样,而壶中百变,首推石瓢。从清代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的石瓢壶(以下为曼生石瓢)开始,经久不衰,用行话来说"是一个跌不破的形"。下文我们将通过石瓢壶在名称、造型上的演变发展,以"松韵石瓢壶"为例,探讨石瓢壶在砂壶艺发展历程中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杨琴 《佛山陶瓷》2013,(4):57-57,60
在石瓢的大多数器形中,就有几款经典的样式,如: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三弯嘴石瓢等。尽管样式稍有差别,但其身三角、梯形、底三足、盖作桥钮却仍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壶身稳重,气质典雅。石瓢壶看似简单,但要制作出一把包含三要素,又立意新远的石瓢壶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3.
正说起石瓢壶,大家都不陌生。作为传统器型中最经典的一种,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历经不断的融化与升华,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为我们呈现出了丰富而又独树一帜的艺术审美和时代活力。尤其在清代乾嘉年间,对于石瓢壶的创作曾风靡一时,佳品倍出,又风格各异。及至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石瓢品种主要有高石瓢、矮石瓢、曼生石瓢、子冶石瓢等,而我本人最欣赏的当属子冶石瓢。子冶石瓢是一款充满了形象感和概念性的壶  相似文献   

4.
传统紫砂壶器造型"方匪一式,圆不一相",而素有"壶中百变,首推石瓢"的紫砂"石瓢"创作,历经几代紫砂艺人传承演绎:清代中期杨彭年所制"石瓢"有高、中、矮之分,有圈把、提梁之别;与陈鸿寿(字曼生)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朴茂祥和;与瞿应绍(号子冶)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刚劲明快;与朱坚(字石梅)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浑厚高古。更为经典的是文人雅士有感而发,将诗、书、画、印集于壶身,切水、切茶、切壶型、切感怀。近代的紫砂大师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  相似文献   

5.
唐黎萍 《佛山陶瓷》2014,24(10):67-68
《石瓢牛盖壶》在石瓢壶的基础上,加入"牛盖"的元素,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壶型,从器形上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它继承了在紫砂界公认的石瓢壶那些精英之处,又巧妙把牛盖沉于壶盖之中,真可谓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6.
黄强 《江苏陶瓷》2013,(5):23-23,25
谈紫砂陶刻,不能不提陈曼生和"曼生壶"。所谓"曼生壶"其始作俑者乃清朝著名文人陈鸿寿(1768-1822),号曼生,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浙江钱塘人,是著名书画、金石家、篆刻家。他同黄易、赵之琛等并称"西冷八大家",其文学、书画、篆刻样样精通,才气过人。他曾在溧阳任过三年县宰,看过陶工们的制壶场面,甚觉有趣,由此喜爱紫砂器。那时候宜兴制壶高手以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三兄妹最为出名,于是陈鸿寿手绘十八壶式,与杨家三兄妹合作,创作出闻名一时的"曼生壶"。我们今天所能欣赏到的"曼生壶"一般都在壶底钤有"阿曼陀室"铭款,把下署"彭年"印章。这不能视作陈鸿寿与杨彭年两人的作品,事实上,为"曼生壶"作铭的除曼生本人之外,  相似文献   

7.
从东坡先生的"石铫"开始,经过曼生石瓢、子冶石瓢等等的演绎,由顾景舟大师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创制了"景舟石瓢",也称之为满瓢,除了具备石瓢的基本特点之外,敞口的设计更加方便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之中投茶、清理等等,造型也更加的大气磅礴,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觉。壶身刻绘梅花装饰,枝干遒劲有力,花朵点点争艳,构图留白自如,刀法老辣纵横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梅花满瓢壶》,就是在顾老经典的基础之上传承下来,把梅花的形态和带给我们的人文精神注入壶中,让我们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能够充分地感悟经典,回味经典,感受紫砂艺术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8.
沈龙娣 《江苏陶瓷》2010,43(5):48-49
"曼生十八式"的"十八"是个大概的数字。由于今人对"曼生壶"的重视,对"曼生壶"越来越深入地研究,旁征博引,以翔实的资料及对传世实物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目前人们知晓的"曼生壶"有三十八式之多。参与对"曼生壶"研究的主要人员有美籍华人谢瑞华女士、中国台湾的潘燕九先生、南京艺术学院的潘春芳教授、台北《茶讯》杂志社总编季野先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上海文史馆龚怀希先生等。  相似文献   

9.
徐志君 《江苏陶瓷》2013,(5):46-46,49
"曼生十八式"是紫砂壶型领域最为有研究性的壶型,也是陈曼生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自从"曼生十八式"问世至今,众多艺人争相效仿,其中不乏紫砂艺术大师们。然而,要在传统壶型里开拓创新,设计出新的紫砂壶作品,特别是在"曼生十八式"的基础上设计新款是不容易的。现以"清风竹提壶"为例,谈谈其苍古自在、淡泊清雅风格里蕴含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0.
葛韬 《佛山陶瓷》2012,(12):53-53,56
宜兴紫砂壶种类繁多,比较突出的是“石瓢壶”。“石瓢壶”本是光货,制作上不作雕塑装饰,但现代工艺的创新发展了“石瓢”,用其他壶形的装饰手法使“石瓢”日新月异,但又不失传统。  相似文献   

11.
笔者擅长制作石瓢.而石瓢的造型又是紫砂器造型之最,有“壶中百变,首推石瓢”之说,笔者创作石瓢多是在创新的角度去表现的。全手工剑制的作品《五福石瓢》壶,正是一款含义颇深的石瓤壶式。  相似文献   

12.
石瓢壶,中国紫砂壶艺术中极受人喜爱的经典款式,可爱灵秀中体现出中国文人气质。"新石瓢"继承石瓢壶的经典结构,通过独特泥料的选择、造型的调整与装饰的配合体现出创新精神,在展现自身艺术个性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出石瓢壶的经典魅力。  相似文献   

13.
提梁壶与石瓢壶是紫砂壶中的两种经典款式,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审美风格,在结构上有极强的可塑空间。"大提梁石瓢壶"在经典的提梁石瓢壶的基础上将各结构部分进行了"放大"处理,突出表现了提梁与石瓢的结构特征,在和谐中展现古雅风尚。  相似文献   

14.
范海军 《陶瓷工程》2013,(11):54-54
多少年来人们对石瓢壶的整体与局部作过多次改良和创作,一把好壶是千百年来众人智慧的结晶,是美的集中体现。笔者对传统石瓢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石瓢壶的经典形象作了全新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多少年来人们对石瓢壶的整体与局部作过多次改良和创作,一把好壶是千百年来众人智慧的结晶,是美的集中体现。笔者对传统石瓢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石瓢壶的经典形象作了全新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6.
"石瓢壶"是紫砂壶中经典传统的造型之一,是简单的几何造型塑造起来的,看似简单的造型制作起来却要根据不同的审美和美学规律来制作,才能将不同造型的"石瓢壶"的风采展现出来.石瓢壶被称之为"壶中君子",主要是体现在其圆润又有张力的三角形金字塔壶身造型,将简约硬朗的线条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众多石瓢壶中"子冶石瓢"是石瓢造型中...  相似文献   

17.
高石瓢在石瓢的基础上创作而来,而这款高石瓢与经典高石瓢造型又有所不同,这款高石瓢壶身线条较为直率,壶身并无明显的弧度,且壶口内敛程度较大,整款作品显得十分挺括;此壶采用原矿紫砂泥料制成,质感古雅大气,极为喜人。  相似文献   

18.
吴文文 《佛山陶瓷》2013,23(9):68-68,71
笔者创作的这把《扁石瓢》壶,从各个时期的石瓢壶中吸取灵感,把自身的理解运用进石瓢的造型中,显得骨肉均亭,纤削立骨。此壶充分把握住石瓢壶的精髓之处,将这一经典器型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9.
《寒香石瓢壶》借鉴了其他石瓢的诸多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温润的壶身,细腻的胎质无不彰显着制作者的高超技艺。壶身彩绘梅花造型,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其造型进行升华,制作成新式石瓢,将曲线的流畅和刚正端庄、肃穆沉静融入到石瓢壶的造型设计中,使之更具文化意味和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工艺美术的创作者而言,艺术创作不能局限在单纯的一把壶,一件雕塑。而是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去细细观察和挖掘。在紫砂陶发展历程中老一辈的艺人经过了多年的辛勤劳动和积累,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创世佳作,其中包括陈鸣远的“束竹三友壶”,“南瓜壶”,“曼生十八式”和顾景舟的“石瓢壶”,程寿珍的“掇球壶”等等……从中发现他们的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一件件雅俗共赏的艺术精品,真的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