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0,(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随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提升生存环境质量,构建更加优美的人文环境,已成为人们对现代社会的重要追求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艺术原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原理与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合理运用原理和技法,才能设计出良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建筑师》2017,(4)
<正>学院简介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对空间设计教育的探索可追朔到197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将与学院教育同时起步的工艺美术教学转向现代设计教育,并创造了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进程中的"广美设计现象";2010年广州美术学院将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1986年起始,是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2004年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增设建筑学专业)、装饰艺术设计系(1953年起始)和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1963年起始)整合为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4)
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现阶段,高校的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文章通过分析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在高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与改进措施,从而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未来·展——2017第二届广东省高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年度毕业设计联展"是由广东省高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办。参展单位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等广东省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4)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直是艺术类高校的一个办学特色与重点学科,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艺术观念,而且需要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建立一套理论教育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机制与体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开展"工作室"模式教学。学校要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促进专业交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新思维,是对当代设计教育合理化、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发展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高校的教育改革,各大高校纷纷推进教育改革。其中,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被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该文分析我国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创作室"工作法,阐释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为了确保论述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该文作者分别从"创作室"工作法的内涵、当下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不足、将"创作室"工作法引入各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三个方面,探讨"创作室"工作法对于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环境设计是在建筑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空间分割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传统的室内设计多由建筑师完成,因此采取的手法也是多以建筑语言加艺术设计语言进行装饰和表现。环境设计的发展是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科学加艺术创造的综合体。室内空间环境艺术气氛的表现,需要科学技术相配合。材料、工艺技  相似文献   

8.
蔡泓秋 《华中建筑》2010,28(2):192-193
该文通过介绍作者带建筑学专业学生到山西平遥教学实习,以13幅建筑徒手画和建筑写生为示范,提出了建筑徒手画和写生要注意的建筑准确性,建立较好的画面感,表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建筑修养和艺术素养等三个层次目标,并强调应用"简宜繁之,繁宜简之"的处理画面的技法。  相似文献   

9.
吴浩平 《门窗》2020,(3):137-138
社会的发展进步,带动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高标准、高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密不可分,建筑可以说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纵观古今,建筑一直都与艺术相联系,世界闻名的建筑物都有其独特的美学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越来越引人注目,这与当代人民的居住心理有着很大联系。本文将通过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多个因素来探讨其对人居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四川建材》2015,(6):83-85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经济在不断地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物质上已经得到了满足,开始追求艺术上的美观,对于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就要求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有机结合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艺术需求,另外两者的有机结合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审美需求进行及时地改变。利用艺术多元化的性质进行建筑的设计,来创作出来更加符合人们喜欢的优秀文化建筑,这样的建筑容易引起人们审美上的共鸣。在进行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时一定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迎合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掌握好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两者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正>出版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书号:978-7-111-48651-0出版日期:2015年3月定价:29.80元本书介绍了建筑钢笔速写的特点,工具及材料,基本技法,透视规律及画面构图,建筑物的表现技法及建筑配景的表现技法,钢笔速写中常见错误及解决方法。本书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附大量优秀的钢笔速写插图供读者临摹和参考,是一本建筑设计专业基础技能培养的实用教程。本书适合建筑设计、环境艺术等专业人员使用,也可以作为建筑设计及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现状来看,多年来重视课堂教学的艺术表现,轻视专业理论的社会实践,专业课与社会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不对位,缺少实际的项目课程,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应用脱离较远等现象十分明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与技术能力并重的专业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门窗》2013,(10)
环境艺术设计简称‘环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的建筑比较巨大,比规划更加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正表现技法又称手绘效果图,能使设计者快速的表达艺术构思,方案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是与业主承包商沟通设计意图的工程技术语言。手绘表现技法是一种图示语言表达设计情感和思想的形式,也是在工程设计中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效果图的表达。通过手绘表现技法可以看到其设计过程中的构思、形式美感及交流方面的表达。电脑设计的迅速发展为建筑表现技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手绘"技法有被逐渐取代之势,但众多高校仍重视手绘效果图课程,  相似文献   

15.
建筑环境设计是以建筑空间设计为最基础的,它应是建筑空间设计的继续、深化、发展直至实施过程,是以建筑技术为功能手段,以艺术美感为表现形式。因而,环境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尤为显的重要。其综合性知识和实践性设计及消费心理等市场调研、考察与亲历,以及空间构造技术与艺术创意美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22)
室内外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是国内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笔者通过改变该课程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手绘效果图由绘画转向设计手绘,从而探索出一种真正为设计服务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1)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非常迅速,高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美术、园林、设计、心理、建筑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专业。社会对于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提高,这也要求高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该文首先分析项目教学法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概念,讨论项目教学法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就建筑、环境、禅文化等相关概念作了一个初步的阐释;接着概略地分析了中国禅文化的发展和及其与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的关系,以及当代建筑建筑环境艺术所面临的挑战;最后着重就中国当代建筑建筑环境艺术如何承传与发扬中国禅文化,设计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环境艺术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进而指出重塑精神家园将也必将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9.
张化龙 《城市建筑》2013,(24):58-58
建筑是现代人文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我们环境艺术专业重要的研究内容,因此,要成为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必须加强自身对于建筑学知识的掌握以及建筑学知识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合理、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20.
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极具特色的绘画门类,亦称之为"界划"。狭义上专指亭台楼阁等建筑类型,广义上包括宫室、器物、车船等以界尺引笔画线的画作。界画自东晋开始至宋代达到高潮,发展至近现代逐渐退出舞台。面对传统界画的逐渐消亡,合理的传承与延续就显得尤为重要。伴随当代专业界限和壁垒逐渐被打破,现代建筑表现图更应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宗旨,将传统界画中独特的建筑艺术表现方式传承下来。这不仅符合当今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丰富了现代设计语汇,更加速了现代建筑表现图的本土化进程。因此,在对传统界画美学意境和现代建筑表现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合理借鉴与融合不仅使界画的精髓得以延续,更让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表现技法得到滋养和全面发展。这亦是本文论述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