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纯电动车辆开发过程中,采用硬件在环仿真技术,通过对纯电动汽车电气结构分析,建立整车控制器测试平台,对整车控制器进行车辆启动、整车通讯、车辆驾驶性能测试,验证该整车控制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为后续实车调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曹国真 《中国机械》2014,(8):119-120
本文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结合小型道路清扫车的发展现状,以人性化、环保设计为立足点,并通过功能区以及人性化设计两个方面来对道路清扫车的造型设计进行简单探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理论推导以及实车测试,证明电动齿条助力转向(REPS)系统相比电动管柱助力转向(CEPS)系统更有优势.在REPS的基础上进行电机助力特性曲线的设计,并对实车转向性能进行实验验证,将结果与同级别CEPS对标车性能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REPS方式后,实验车在静止工况和车速为10 km/h工况下的最大方向盘手...  相似文献   

4.
在某车型开发过程中,发现车辆过减速带时存在后轴侧滑问题.通过实车过减速带问题复现,结合车辆参数对比、计算机仿真分析,进行影响因素排查,从整车设计参数、轮胎、悬架等方面得出车辆后轴侧滑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车对比,验证了车辆后轴侧滑的各影响因素,为后续车型设计中提前规避或弱化车辆后轴侧滑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传统设计方法在循环球电动助力转向器设计中的不足,以轻型货车循环球电动助力转向器为研究对象,利用Virtual.Lab建立了循环球电动助力转向器的虚拟样机模型。通过初步仿真分析,验证了方向盘转矩、助力力矩及转向阻力矩的关系,并按实车试验工况进行仿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循环球电动助力转向器的实际运动,验证了所建立的虚拟样机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量产车辆电动包温度传感器线束断裂的问题,通过分析与试验,提出一种基于安装工艺的优化方法。文中对量产车辆温度传感器线束断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和工艺优化进行测试验证;最后总结断裂原因,提出优化工艺的安装方法。实车验证表明:优化安装工艺后,有效解决传感器线束断裂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某轻型汽车为分析对象,对车辆稳态回转试验、正弦迟滞试验等过程进行了侧翻特性分析。通过分析ESC未介入工作时,有无安装防侧翻支架的实车试验,建立相应实车试验结果的分析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支架设计及安装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平台翻滚的实车试验,建立有限元与多刚体两种整车仿真模型,并对比实车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合仿真与理论分析,研究翻滚角速度与车身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出翻滚角速度可作为量化车辆翻滚性能的评价指标结论。通过单因素研究,得出各车身参数(质心高度、车身高度和车辆轮距)对翻滚性能影响的基本规律,以翻滚角速度为指标,结合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和多刚体仿真技术,构建车辆翻滚性能与车身参数间的经验公式,实现车身参数与翻滚性能间的定量分析,并通过回归检验与实车对比试验检验公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分布式驱动电动客车在低附着路面等工况下驱动打滑问题,对两后轮采用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客车的驱动防滑控制及测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包括滑转率估算、单轮驱动防滑、双轮转矩协调模块的驱动防滑系统。通过左转及右转两种工况下的实车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搭建的分布式后驱电动客车模型的准确性;基于Truck 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在分布式后驱电动客车模型上对设计的驱动防滑系统进行了对接路面及对开路面下的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驱动防滑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分布式后驱电动客车在低附着路面上的驱动打滑情况;特别在对开路面上,所设计的协调控制模块在实施单轮驱动防滑后,通过协调控制左右轮转矩,能较好地抑制非期望横摆力矩的产生,使车辆能够稳定行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提动力学软件Recur Dyn建立了某型高速履带车辆悬挂模型,同时建立了路面模型,且在相同路面和车速的情况下,对履带车辆进行了实车检验,然后通过对比实车与模型垂直方向的加速度,验证模型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HEV车辆的结构特点,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设计了高压互锁回路方案,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对于设计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设计优化,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改进设计安全结构方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FSEC赛事规则及赛车整体性能需要,提出了一套电动赛车制动系统设计方案,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制动系统参数,以此为根据选配制动系统零部件进行制动系统装配,并对制动系统关键自制部件进行了优化设计及校核验证,最终对制动系统进行调校和实车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制动系统能满足大赛规则及赛车性能需求。本研究对电动赛车制动系统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P2双离合器变速器混合动力构型发动机启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P2混合动力总成发动机启动动态工况的控制策略,给出了相应控制过程的动力控制目标值计算公式及相应的分析。通过对所设计的启动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及实车测试,验证了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地实现发动机的启动功能。同时由实车测试车辆的纵向加速度曲线可知,所设计的控制策略在车辆平顺性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型电动工程车辆,在综合考虑其工作机构、转向系统及制动系统需求的基础上,对车辆泵站参数进行了匹配设计。采用变频阀控复合调速方式,设计了整车液压回路。实车测试表明:在满载变幅、满载调平两种典型工况下,泵站转速跟踪准确、响应迅速,能够较好地满足液压系统需求。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动真空助力系统的工作模式,在分析制动系统现有产品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电动真空助力系统可靠性试验方法。该方法能够实车或模拟实车进行真空泵、真空罐、主缸带助力器等制动部件的系统匹配试验,评价整车制动系统的一些基本性能,验证各部件设计选型是否合理,并能以较低的试验成本在短时间内验证制动系统零部件的可靠性,可为整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车辆顺利出口东盟,根据新车研发的需要,以东盟国家新车评价体系:ASEAN-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for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下腿型保护满足限值为目标,搭建柔性腿(Flexible Pedestrain Legform Impactor, Flex-PLI)碰撞有限元模型并计算求解。针对车辆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可行,最后通过实车验证测试,试验结果验证了仿真的可靠性,为行人小腿保护开发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车辆在弯道中姿态侧倾,稳定性下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自适应移动配重装置,安装于车体上,通过自主改变车辆重心位置,保证车辆的行驶姿态,提高车辆的弯道性能。对实验用车进行了建模,设计了配重系统及自适应控制系统,利用有限元校核了车辆在各工况下的强度,并进行实车验证,证明该装置对车辆弯道性能有提升。该装置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经济性好的车辆重心改变方案,为车辆弯道性能的提升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采用P2混合动力构型,搭载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的混合动力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纯电动驱动模式切换至发动机驱动模式的过程建立其动力学模型并进行分析。针对在纯电动行进过程中启动发动机时,因电机驱动扭矩变化引起车轮端驱动扭矩剧烈变化导致冲击的问题,通过控制DCT离合器滑摩来减小整车冲击,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模糊PID算法的DCT离合器压力控制策略和动力源扭矩协调控制策略。最后通过实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有效提高模式切换过程中车辆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19.
张源  王禹臣 《装备制造技术》2023,(3):118-121+129
以某国产轻型厢式卡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车辆的风阻问题,利用CFD分析软件进行风阻优化,对原车的不同部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优化设计。在原车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减阻附件,包括优化的导流罩模型、增加前保险杠下导流板、车身侧裙和车厢尾翼等。采用样件叠加的方法对车辆的外流场进行仿真测试,并对得到的车辆压力云图和外流场进行理论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新的减阻附件设计方案可以显著地降低车辆的风阻系数,提高车辆的运行效率。对样件试装后的车辆进行了滑行测试和转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顶导流罩的优化以及前保下导流板、侧裙及尾翼等减阻附件能有效的降低整车风阻;通过实车验证证明设计的减阻附件优化方案在降低车辆风阻、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提升,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为轻型卡车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满足震源车无人驾驶作业需求,设计出一套符合其工作特点的无人驾驶系统,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首先,进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其次,针对铰接车结构特点,对震源车进行运动学分析与建模;提出基于转向几何约束的局部纠偏路径规划算法,解决了工作点偏离路径问题;设计出基于运动学模型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用于车辆路径跟踪,提高了震源车路径跟踪精度;提出工作点定位误差补偿算法,减小了地形因素带来的工作点定位误差;设计出一种新的跟车车距解算算法,保证了编队作业时的车辆安全。最后,进行实车测试与野外实际生产测试,实车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野外生产数据表明该系统可将震源车作业效率提高15%,精度提高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