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经过化学或酶处理的亚麻纤维的分析,主要是确定它在沤制过程中所带来的组成变化,以及确定在酶处理时纤维聚合物的变化。采用1%的草酸铵,0.05M的KOH,1M的KOH,及4M的KOH,对已沤制或未沤制的纤维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分析。沤制可能造成纤维重量的极微损失,但明显地会出现果胶聚合物的改变。在已沤制的纤维中含有鼠李半乳糖(rhamnoga lacturonan)。阿拉伯糖及木聚糖明显地减少.此外,果胶萃取物中的平均分子量也降低.而两种不同的酶已经过1M的KOH处理,原先含有较大分子量的木聚糖就不存在了。在经过1M的KOH处理的纤维,再用从Trichoderma viride萃取的内源葡糖V酶(Endoglucanase V)再处理后说明它溶解纤维素,木质糖及木聚糖的低聚合物:由此它限止了这些聚合物在纤维上的增加.用质谱测定分析法(MALDI—TOFMS)从其萃取物中分析了被溶解的物质,表明木聚糖已随机地由一半的4-0-甲基葡萄糖酸所替代.木聚糖已形成XXXG型式而且由多缩半乳糖和海草酸(fucose)替代.纤维经酶处理后表明它所含的木聚糖及其低聚合物不会有所增加,但由于被纤维素混入的物质可能被这些纤维素的水解作用而降解。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酶法与温水浸渍法对亚麻原茎进行脱胶,考察脱胶过程中亚麻韧皮纤维中果胶、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脱胶时间的延长,两种脱胶方法均导致了果胶和半纤维素含量的不断下降,纤维素含量不断上升。到达脱胶终点时,温水浸渍法脱胶亚麻纤维中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的含量分别为2.68%、12.53%和73.97%;酶法脱胶后纤维中各组分的相应含量为2.06%、11.56%和77.89%。  相似文献   

3.
从桂北果园土壤中筛选到1株产聚半乳糖醛酸酶(酶活力为29.2 U/mL)的丝状真菌,鉴定该菌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以聚半乳糖醛酸为底物,测得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且在50℃条件下保温1 h,仍能保持70%以上最大酶活力,属于中高温酶。该酶具有独特的弱酸性催化特征,最适反应pH 5.0,且在pH 6.0仍具有73%最大酶活力,并在pH 2.5~8.0条件下具有一定耐受性。Zn2+对酶活性具有部分激活作用,Mn2+则对该酶有一定抑制作用。针对5种弱酸性水果果浆(木瓜、香蕉、芭蕉及火龙果(红心和白心))脱胶实验结果显示,该酶对5种水果的脱胶效果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芭蕉果浆出汁率提高了24.4%,木瓜果浆黏度下降了82.5%,红心火龙果果浆透光率提高了31.9%,3种水果脱胶效果显著。本研究挖掘出一种新型产聚半乳糖醛酸酶菌株,对于热带、亚热带易腐烂水果的果汁生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正交试验对棕榈纤维的脱胶工艺进行研究与改进,以脱胶率为标准,确定棕榈纤维碱氧法脱胶最优工艺:20 g/L NaOH,40 mL/L H_2O_2溶液,浴比1∶100,90℃恒温水浴处理3.0 h。并对脱胶后棕榈纤维的化学组成、表面形态、聚集态结构、红外光谱、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经碱氧法脱胶后的棕榈纤维大部分胶质被除去,脱胶效果明显,脱胶后的纤维虽然断裂强度有所下降,但纤维素含量显著上升,热稳定性好,为棕榈纤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拓展玉米苞叶的精深加工、提升玉米苞叶纤维的应用价值,采用复合酶对玉米苞叶脱胶,以质量损失率和残胶率为响应值,探究木聚糖酶、果胶酶和漆酶组成的复合酶系对玉米苞叶脱胶的最佳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胶质的脱除和纤维表面的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最佳脱胶条件为:木聚糖酶0.2 g/L、果胶酶0.3 g/L、漆酶0.1 g/L,酶处理时间为48 h, pH值为4.6,料液比为1∶50,酶处理温度为45℃;在此条件下,玉米苞叶纤维的质量损失率为45.52%,残胶率为50.22%;复合酶脱胶后的玉米苞叶纤维表面较为光滑平整,纤维上没有胶杂质黏附。  相似文献   

6.
通过预处理、复合酶处理和碱精炼工艺对苎麻纤维进行脱胶处理,得到优化的碱性复合生物酶脱胶工艺:将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水溶液预处理的苎麻纤维通过果胶酶(40 g/L)和漆酶(10 g/L)的复合酶在52℃处理3 h;随后,在100℃通过NaOH水溶液(10 g/L)继续处理3 h.通过该工艺处理后的苎麻纤维残胶率为4.8%,断...  相似文献   

7.
《毛纺科技》2021,49(10)
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以质量损失率、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和直径为检测指标,研究工业大麻单种酶脱胶工艺的参数和脱胶效果的关系。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下,建立单纯格子点试验设计方案并给出了复合酶脱胶的优化工艺参数。在最优工艺处理后,进行了工业大麻纤维的力学性能、抗菌性能测试,表观形态分析、基团分析及元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工业大麻复合酶脱胶最优工艺参数为:浴比1∶20,pH值5.0,处理温度50℃,处理时间50 min,质量比为m(漆酶)∶m(木聚糖酶)∶m(半纤维素酶)=0.290∶0.166∶0.544,果胶酶未选用。最优工艺下脱胶的工业大麻纤维表面光滑,胶质被大部分去除,抗菌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纤维素-木聚糖复合酶分别对马铃薯渣膳食纤维进行改性,研究酶法改性对膳食纤维理化性质和单糖组分的影响。单糖测定结果表明,3种酶法改性后膳食纤维中均含有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木糖5种单糖,但不同酶法改性膳食纤维各单糖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理化性质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酶法改性后膳食纤维的持水力、结合水力、溶解度强弱次序均为复合酶改性>木聚糖酶改性>纤维素酶改性;持油力和阳离子交换力的强弱次序均为复合酶改性>纤维素酶改性>木聚糖酶改性,复合酶改性后膳食纤维理化性质明显优于其他酶法改性。复合酶改性后膳食纤维持水力、持油力、结合水力、溶解度、阳离子交换力分别为6.29 g/g、2.89 g/g、5.99 g/g、32.28%、0.60 mL/g,与原膳食纤维相比较分别提高了115.22%、16.73%、27.18%、45.27%、173.18%。马铃薯渣膳食纤维改性前后均具有糖类特征官能团,在某些波长处出现相似吸收峰,吸收峰的强度和面积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
用生物酶对云南亚麻进行脱胶,探讨了单一酶与复合酶的处理效果,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漆酶用量、木聚糖酶(酸性)用量、温度和时间4个因素对脱胶效果的影响.得出云南亚麻的最佳生物酶处理工艺为:漆酶用量2%(omf),木聚糖酶(酸性)用量1.0%(omf),温度50℃,时间180 min.在此参数下,浸入Na OH质量分数1.2%的煮练液后,纤维的断裂强度可达4.73 c N/dtex,细度达1 892 Nm,这与经化学脱胶后的常规亚麻非常接近,但该工艺显著减少了化学试剂用量,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部分替代常规亚麻.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波处理辅助亚麻脱胶,以脱胶周期、含胶率及Fried Test评分为指标综合考察超声波辅助处理对亚麻脱胶效果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和红外光谱研究超声波辅助脱胶亚麻纤维的特性。结果表明,单独采用超声波处理亚麻原茎对纤维含胶率没有显著影响,40℃超声波处理30 min对降低果胶酶、果胶裂解酶和江水脱胶纤维的含胶率和提高Fried值均具有促进作用。光学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均未显示超声波辅助脱胶会对亚麻纤维产生过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丝瓜络纤维资源的利用价值,采用气爆法、复合酶法、化学法对丝瓜络纤维进行处理,研究处理方法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等对处理前后丝瓜络纤维的表面形态、脱胶率、化学成分、热学性能及吸湿性能进行分析,并根据纤维的吸放湿性能绘制吸放湿曲线。结果表明:预处理后丝瓜络纤维表面均出现条痕,化学处理的效果最明显;气爆处理纤维的脱胶率最低为20. 00%,纤维素含量为54. 61%,化学处理后纤维素含量高达81. 10%,酶处理效果介于二者之间,3 种处理方法对木质素的去除率均较低:丝瓜络纤维的回潮率随着脱胶率的提高而增加,3 种方法处理丝瓜络纤维后的吸放湿曲线规律基本一致;预处理有助于丝瓜络纤维热稳定性的提高,且脱胶率越高,热分解温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研究浸泡法与短时浸渍法亚麻脱胶体系,优化酶法亚麻脱胶工艺,分别研究了酶用量及pH值对浸泡法和浸渍法2种脱胶体系中还原糖、总糖含量及脱胶后亚麻纤维分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脱胶体系的适宜酶用量均为5 g/L,浸泡法脱胶适宜pH值为3.7~4.0,短时浸渍法脱胶适宜pH值为4.8。浸泡法亚麻脱胶体系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均高于短时浸渍法脱胶,浸泡法脱胶的纤维一致性较好,而短时浸渍法脱胶在纤维分离度及酶液用量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桑皮微生物脱胶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桑皮微生物脱胶过程中微生物数量、果胶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以及桑皮脱胶液的pH值、还原糖、COD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研究微生物数量、脱胶酶活性、脱胶液性质在桑皮微生物脱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脱胶微生物的数量在脱胶前期迅速增加,中期基本平稳,后期有所下降;果胶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还原糖随着脱胶的进程逐渐上升,60 h后缓慢下降;纤维素酶活性在整个脱胶过程中一直呈上升趋势;pH值在脱胶前期逐渐下降,60 h后趋于稳定;COD随着脱胶的进程不断增加,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减缓。  相似文献   

14.
苎麻酶-化学联合脱胶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减轻苎麻化学脱胶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苎麻纤维可纺性能,采用酶化学联合脱胶法进行苎麻脱胶,分析酶脱胶过程中pH值、浴比、酶用量、金属离子、温度和时间对苎麻脱胶的影响,同时对浴比、酶用量、温度和时间进行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对苎麻进行酶脱胶、化学精练和漂洗。结果表明,苎麻在用KDN果胶酶第1步脱胶(浴比为1∶12,pH值为8.6,1 mmol/LMg2+,KDN果胶酶300 IU/g,45℃、4 h),TZ-888复合酶第2步脱胶(浴比为1∶18,pH值为4.0,1 mmol/L Ca2+,TZ-888复合酶500 IU/g,40℃,5 h)后残胶率为14.14%,进行化学精练和漂洗后最终残胶率为1.79%。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传统秸秆水解以过量强酸水解、碱中和为主。本研究采用复合酶法对玉米秸秆进行水解,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究物料质量分数、酶解温度、酶解初始pH、酶解时间对玉米秸秆水解程度的影响,确定了玉米秸秆糖化的最佳工艺参数:物料质量分数20%,复合酶浓度97U/g,木聚糖浓度12U/g,温度56℃,初始pH 5,酶解6h。此工艺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糖化后总糖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按照GB5889-86《苎麻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对香蕉假茎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脂蜡质、水溶物、果胶等物质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实验表明,香蕉假茎茎皮由外到里纤维素含量降低,胶质含量(木质素、半纤维素、果胶物质、脂蜡质、水溶物)增高,外层及中层纤维素含量较高,与麻类纤维相近,可进行纤维提取并应用于纺织领域。采用生物酶脱胶法对香蕉假茎外层茎皮进行脱胶。在脱胶酶浓度15g/L、时间10h、温度50℃、pH为9的条件下,香蕉假茎茎皮的脱胶效果良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亚麻纤维的绿色化生产,将漆酶介体系统应用于亚麻机落的脱胶,并引入EDTA增强系统的脱胶效果。文章通过对漆酶/TEMPO脱胶系统中温度、pH值、浴比、时间、漆酶质量浓度、TEMPO质量浓度进行探究,确定了在温度55℃、pH值4.0、浴比1︰20、脱胶时间4 h、漆酶质量浓度1.5 U/mL,TEMPO质量浓度为0.2 g/L的条件下,漆酶/TEMPO体系对木质素的去除效果最好。并在此条件下,辅助添加20 mmol/L的EDTA,脱胶后亚麻表面非纤维素物质明显减少,可观察到单根纤维状态,木质素去除率可达56.74%,且纤维无明显损伤,强力基本保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贵州小黄姜为原料,通过对小黄姜脆度、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果胶含量、纤维素含量进行检测,研究其在腌制过程中酶活的变化对产品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质构仪检测小黄姜脆度;多聚半乳糖醛酸测定以及纤维素酶的测定采用DNS比色法;果胶含量的测定采用咔唑比色法;纤维素采用称量法。结果 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都逐渐增强,在腌制第14天,两种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增强的情况;在腌制过程中,果胶含量逐渐降低,在腌制的第14天,果胶含量下降速度加剧;在腌制过程中,纤维素含量总体是降低的,但在腌制的第7天至21天,纤维素含量出现增高情况,具体原因有待研究;腌制至35天,小黄姜质地变软,脆度劣化严重。结论 相关性分析显示,脆度与果胶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脆度与纤维素之间不显著,脆度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以及纤维素酶活性呈现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印染》2017,(11)
由于法国亚麻纤维果胶含量高于国产亚麻纤维,提出果胶酶超声波辅助化学联合脱胶工艺。优化的脱胶工艺为:果胶酶2 g/L,H_2SO_4 2 g/L;脱胶温度60℃,H_2O_2 8%,NaOH 6%,脱胶时间80 min,超声波频率28 kHz。该工艺脱胶处理时间短、温度低,因此,纤维素水解较低,单纤维强力优于传统化学脱胶,纤维损伤较小,可提高后道工序的可纺性能。  相似文献   

20.
在超声波作用下,采用酸性果胶酶、木聚糖酶、漆酶在介体N-羟基-N-苯基丙酰胺存在下对亚麻粗纱纤维进行预处理,探讨了酶用量、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及介体用量对亚麻粗纱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酶及介体最佳用量(对亚麻纤维质量)为:酸性果胶酶5%、木聚糖酶7%、漆酶7%、介体N-羟基-N-苯基丙酰胺2.5%,最佳处理温度为45℃,最佳反应时间为60 min。与传统煮练漂白工艺相比,超声波作用下复合酶及介体系统脱胶漂白后纤维的白度基本保持不变,但失重率、断裂强度均较传统处理法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