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煤矿六大系统中,由于布线多,设备多,维护困难,发生事故后多系统难以恢复,易造成应急救援不便。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的煤矿综合自动化"一网一站"系统,该系统已在神东煤矿试点应用,可将井下各系统统一接入、统一承载、统一管理、统一联动。通过上湾煤矿、锦界煤矿和大柳塔煤矿的应用表明,该系统很好地实现了煤矿指挥调度一体化、远程监控、多种调度终端与视频联动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3.
许会星 《煤炭科技》2021,42(3):34-40
韩家湾煤矿现有调度通信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等信息化系统缺乏彼此协调运作能力,制约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经营效率.对韩家湾煤矿现有通信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了融合通信系统架构,优化设备主要包括数据交换业务平台、综合业务平台、综合网管服务器等,并分析了系统的特点.融合通信系统在人员精确定位系统基础上进行基站的优...  相似文献   

4.
针对龙华煤矿现有通信系统老化、技术发展受限、无线信号弱、信息传输量少的特点,在分析现有矿山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能够融合现有通信系统的4G+5G+Wi-Fi6通信系统。系统采用矿山专用5G核心组网架构方式,数据在内部运行交流,保证了数据传输的高安全性和低延时性;系统融合了矿山现有通信系统,实现了以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移动业务功能为主的业务功能,以及录音、会议、融合通信为主的非业务功能,满足了矿山各工作区域大数据传输的信息传输功能需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高清视频回传、数据量大、时延较高、数据承载能力低下、地面与井下之间调度难、传统技术下井下人员/车辆位置信息获取难、井下无线传输网络的冗余连接问题,促进井下交通“从人工走向智能”的形态转换,基于“4+3+N”的系统框架,以及“多网多融合”的智能化矿山设计理念对通信系统进行设计,系统可实现产业赋能升级、节省运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实现科学管理、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煤炭企业发展战略和两化融合体系管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结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煤矿装备应急广播通信系统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系统资源,研究设计了一种由生产调度通信系统为指挥的控制平台,即融合程控调度通信系统、无线通讯系统、应急广播通信系统、局部扩播系统和人员管理系统通信资源为一体的煤矿五网融合通信平台。该通信平台通过煤矿实际应用,不仅节省了企业成本,而且提高了煤矿通信使用效率,加快了煤矿打造安全高效的新型智慧矿山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煤矿井下传输带宽不够、敷设光缆多、系统分散管理、设备独立部署和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需要研发一网一站系统实现煤矿井下多系统的统一接入、统一承载、统一管理,有效提高井下通信带宽和设备集成度,提高人员定位精度,减少系统维护工作量,为煤矿安全生产自动化和信息化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郝赫  王占飞 《煤炭工程》2005,(7):101-102
井下“小灵通”系统是一项新技术,主要用于井下无线通讯,移动人员拿着手机可随时在网络覆盖范围内进行通话,提高了在特种环境下的通讯要求。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青龙煤矿5G专网组成,研究分析了5G核心网共享专网、混合专网、独享专网3种主要形式,详细阐述了青龙煤矿5G专网中专网语音通讯、专网数据传输、地面无线覆盖技术和方法;研究了5G基站双注册方法、FlexE硬切片分组等关键技术,提出煤矿工业互联网“一张网”建设方案,以实现矿井地面的办公网、数据中心、控制网、井下环网以及各种系统及设备的接入互联互通。5G专网经过在青龙煤矿的工程应用,使得井下网络基础条件得以改善,承载网带宽提高,可支持更多智能化设备的接入,达到了减人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以及移动数据的发展,在享受4G通信系统所带来的便捷服务的同时,煤矿井下也开始使用4G网络。大柳塔煤矿利用这一技术对井下人员定位、工业视频、语音广播、无线或者有线电话、RS485数据上传等接入4G综合分站,通过井下网络与地面服务器连接,实现了井下、井上之间的信息互通,促进煤矿信息化、自动化的融合,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新阳煤矿村庄下压煤情况,简要介绍了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技术,详细对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充填站设计进行了探讨,讨论了煤矿充填站的系统组成、充填站建站原则和主要设计步骤,并结合系统设计充填能力对其充填站所用设备进行了选型,提出充填站分别建在东风井和二号井附近两个方案,经分析认为充填站建设在东风井附近料浆输送距离较短、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经济效益更好。  相似文献   

12.
李芸 《煤》2013,22(6):55-56
由于煤矿现用的通信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煤矿日益增强的多方位安全通信手段的需求,因此探讨了基于TD-SCDMA技术的3G移动通信系统在煤矿领域的应用,并对建设TD-SCDMA3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王庄煤矿装车站控制系统存在的智能化水平落后,装车速度慢、装车精度低的问题,对王庄煤矿原装车站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升级,设计装车站智能控制系统。重点介绍了以EPEC3724控制器为核心的新装车站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思路、软硬件组成以及实现,详细分析了主从控制单元、智能控制平台、智能监测平台以及人机交互平台的功能,以CAN总线通信实现各平台之间的数据传送,最后完成该装车站智能控制系统的试验验证。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煤矿装车站智能控制系统可将单列装车时间控制在52~57 min之间,装车精度控制在0%~0.41%之间,提升了装车站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了装车站的装车速度和装车精度,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司马煤业井下采用小灵通PHS数据通信系统所存在的通信距离短、无法提供数据业务、数据信息传输不畅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井下无线数据通信架构。以现有的4G LTE通信技术为核心,辅以小灵通数据通信系统,建立了首个井下4G双模数据通信结构。实际应用表明,该数据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数据通信和视频传输,将数据通信效率提升4倍以上,解决了传统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无法统一调度的难题,有效提升了司马煤业井下数据通信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煤》2015,(8):49-50
随着政府逐渐加大对煤矿安全问题的重视,对煤矿通信方式和系统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漳村煤矿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采用了一套基于CDMA和光传输技术相结合的3G无线通信系统。系统信号覆盖井下主要运输巷和采掘工作面,实现井下与井上及矿外的移动通信,并与矿综合自动化信息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对监控系统、胶带运输系统、产量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信息的实时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6.
吴文臻 《煤矿安全》2023,(2):217-222
针对煤矿通信系统存在系统独立、缺乏联动互通、统一调度等现象,研究建设煤矿5G融合通信系统的架构设计要求,满足井下联动调度、远程(无人)操控、巡检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场景;分析该系统在承载采集类、控制类、双向交互类等多数据业务,对低时延/高可靠、数据安全、大带宽的技术要求;提出了采用NGN网络架构、SIP软交换协议及开放接口技术的煤矿5G融合通信平台架构的网络拓结构、安全运行机制、API多层次架构,以及网络动态控制策略的设计需求;探讨了建设基于5G通信的无线承载网的接口类型、业务需求、建设方式,并分析了3种典型联动应用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5G的煤矿融合通信系统的架构设计及联动应用测试,对解决智能矿山多系统建设中面临的接口兼容、远程控制、统一调度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煤矿井下存在多系统独立运行而数据无法互通,系统功能时效性、联动性低、生产指挥效率差,安全保障低等问题,设计了基于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架构的煤矿5G融合通信管理平台,利用SIP(session initialization protocol)、高速路由/交换技术、开放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实现了5G通信与4G通信、程控调度、数字广播、视频监控和人车定位等系统的融合,对各系统进行统一的接入、管理和调度,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井下的调度、协作、管理能力,还加强了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的保障力度,实现煤矿日常生产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在我国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的集中供热网控制方式下同煤集团集中供热网的响应,最终确定了适宜于同煤集团集中供热网的控制策略为均匀性调节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9.
《煤矿机械》2016,(6):186-188
基于4G移动通信技术,开发便携式手持控制单元和车载发送/接收模块,形成对车辆具有远程的控制能力;对支架搬运车的液压系统进行改造,建立一套与原车液压系统并行的液压回路,形成远程遥控车辆进行各种机构动作的能力,能够达到井下防爆车辆的远距离自动化操控。  相似文献   

20.
韩忠利 《中国矿业》2023,(S1):153-156
针对保德煤矿在智能化进展中承载网存在网络链路无保护、业务阻塞、运维效率低、视频传输质量差等问题,设计研发了F5G(The 5th Generation of Fixed Network,第五代固定网络)全光工业网架构。通过结合煤矿现场情况,对F5G在矿井内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提升了保德煤矿承载网络质量,并为煤矿行业高质量传输网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