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徐星  郭兵兵 《煤炭技术》2018,(3):170-172
煤矿水害是制约煤炭安全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为了提高煤矿防治水管理水平,减少水害事故的发生,拟使用三标度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方法进行煤矿水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的权重分析,得出各个相关影响因素的权重排序,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建立FAHP-FCE煤矿水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并对新密某矿进行了水害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价,并应用该评价结果进行煤矿水害危险性数据的深度挖掘,为该矿的水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贵州水城地区煤矿水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水城地区煤矿水文地质情况和防治水情况进行调研,对煤矿水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贵州水城某矿实际,合理地、客观地选择了25个评价指标,系统地建立了煤矿水害危险性评价模型;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单因素评价指标的隶属权重,并进行了权重大小排序,找出了煤矿水害危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各单因素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煤矿水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为"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贵州水城地区煤矿水文地质情况和防治水情况进行调研,对煤矿水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贵州水城某矿实际,合理地、客观地选择了25个评价指标,系统地建立了煤矿水害危险性评价模型;运用了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单因素评价指标的隶属权重,并进行了权重大小排序,找出了煤矿水害危险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各单因素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煤矿水害危险性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为"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选取17个影响因素建立了具有层次结构的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及总指标综合权重,采用降半梯形分布函数和线性插值法分别确定定量评价指标和定性指标的隶属度,最终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模型。应用表明:该模型能够定量化反映出A工作面底板突水危险性程度,可以为防治底板水害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目前煤矿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建立了煤矿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首次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建立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来确定煤矿安全评价的指标权重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模糊综合评价在预防瓦斯爆炸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孝国 《煤炭技术》2004,23(10):57-58
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预防瓦斯爆炸的模糊综合评价系统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确定了指标权重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的多极模型 ,并在二级综合评判时引入一种新的评价方法 ,从而使模糊综合评价更具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煤矿安全性评价模糊数学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煤矿企业的特点,建立安全指标体系,并应用改进式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处理,运用模糊评判模型,用三角形隶属函数确定隶属度,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8.
煤矿水害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2年来我国发生的41起典型煤矿水害事故进行分析,总结诱发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因素的权重。为修正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权重时的人为主观影响,再运用信息熵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依据综合权重可对煤矿水害安全评价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开展沉陷灾害防治措施,确保煤矿安全有序生产,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引入到沉陷灾害评价中,构建了黄土沟壑区沉陷灾害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首先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通过隶属度函数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最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矿区沉陷灾害进行整体综合评价,获得合理可靠的评价结果。该方法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以模糊综合评判法选取合理的隶属度函数,综合考虑多因素、多层次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采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内蒙古某井工煤矿工作面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和矿区实际危险性情况吻合。应用表明,所建立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考虑了断裂活动、开采高度和地裂缝宽度等因素,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对评价因子进行定量化处理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在类似黄土沟壑煤矿区开采地表沉陷灾害评价研究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构建了影响尾矿库安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根据各因素权重的大小,判断系统中主要隐患因素;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建立尾矿库安全性的模糊层次分析(FAHP)评价模型。对实例尾矿库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尾矿库的安全等级,为尾矿库隐患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定量评价模型在矿山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华  李海良  王湘桂 《金属矿山》2008,38(6):123-125
对矿山安全评价中指标量化以及各子单元权重的确定作了初步的探讨,采用了模糊理论和概率值确定法来量化基本指标,采用了主次指标排队分类法、专家咨询法、连环比率法来确定各子单元的权重,并用模糊理论对安徽大昌铁矿的爆破系统进行了安全评价。我们得出了爆破系统安全等级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煤炭技术》2016,(9):161-163
根据煤矿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十分复杂的作业环境及影响因素繁多且大多具有模糊性的特点,通过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集合,结合非对称贴近度理论、模糊数学理论和综合评价理论构建了基于非对称贴近度的煤矿安全生产模糊综合评价系统。通过对某煤矿安全的实例分析,确定了该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等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3.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煤矿安全评价中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矿安全状况这一内涵明确,但外延模糊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给出了评价模型和解算方法,并举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方便性。  相似文献   

14.
朱静 《煤矿安全》2014,(4):226-228
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煤矿的安全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因此需要对我国煤矿的安全风险水平进行评价。首先分析了人、机、环、管各要素对煤矿安全管理的影响,根据安全事故、人员素质、技术装备、综合管理以及自然条件与煤矿安全风险之间的联系选取了百万吨死亡率、人员文化水平、5大灾害的技术措施和瓦斯级别等指标,作为评价煤矿安全风险水平的依据;然后,结合具体的案例,基于专家打分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模糊评价矩阵,产生煤矿安全风险综合评分,最终界定煤矿的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加大,在采矿时所出现的安全、环保和效益等问题已备受关注。以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为例,对采用科学方法采矿做简要分析,简述了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量化科学采矿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金属矿地下采空区治理一直是矿山开采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为探讨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应用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构建某矿采空区稳定性二级模糊评价模型,采用四逻辑分区法确定隶属度函数,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权重分配矩阵,从而得出该矿采空区危险性评价结果。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目前该矿采空区的实际情况,为该矿空区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孙疃煤矿104采区为例,在分析孙疃煤矿地质资料的前提下,将研究区内断裂分维值,含水层厚度,灰岩采芯率,底板砂岩率,有效隔水层厚度,底板总体抗压强度等6个因素作为影响底板突水的主要因素,运用灰色模糊评判法,建立突水危险性模型。对104区10煤层底板突出危险性进行综合分析。将研究区按突水危险性划分为突水安全区、突水相对安全区、突水威胁区和突水危险区。  相似文献   

18.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矿井热环境进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热害矿井进行了评价,构建了矿井热环境评价因素的隶属度函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计算,并且将评价结果分为了7个等级.根据实测结果,分别进行了单因素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得出了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浅埋煤层顶板事故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榆神矿区煤层埋藏浅、基岩薄、松散覆盖层厚,是典型的薄基岩、厚积砂松散覆盖层条件下的浅埋煤层,在特殊地层开采条件下,易造成工作面顶板剧烈的矿压显现。文章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及观测,分析了包含顶板管理状况、煤壁状况、顶板状况、支护条件等4个单元、18项指标的顶板事故影响因素,建立了煤矿顶板事故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榆林矿区4个矿井的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较全面地包含该矿区顶板失稳事故的主要内容,能够辨识其致因的安全隐患,为该矿区的保水开采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综合评价理论的矿山合理生产规模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山生产规模的传统确定方法主要是以矿山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显然已不适应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考虑技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两大因素的基础上,使用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对矿山合理生产规模进行评价,目的是使矿山生产规模的确定更加合理。阐述了矿山合理生产规模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步骤,最后结合某金属矿山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