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巴杰若隧道工程为例,介绍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的特点以及初期支护施工的技术要点,提出软弱围岩大变形隧道施工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期为隧道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工程水位地质探测情况,并对周边建筑物和管线提前采取保护措施。确定隧道超前预加固、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结构参数。上部分岩体采用先开挖两侧导洞再开挖中间导洞,接着进行拱盖施工,以达到叠合支护的效果。针对下部岩体,利用下部围岩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下部岩体从上至下进行放坡开挖,并及时施工侧墙初期支护。同时为保障隧道防水效果,利用综合台车施工柔性防水层,并重点处理施工缝、变形缝、接口地段等薄弱环节。研究结果表明,将双层初支拱盖法应用于富水复杂地质条件,能够有效保障隧道施工质量并保护地下泉水。  相似文献   

3.
地铁车站的施工通常有着开挖尺寸大、围岩受力情况复杂等特点,故容易出现塌方。为了进一步掌握地铁车站施工时围岩的受力变形情况,做好支护措施,保证施工的顺利和安全,通过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测的方式对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监测面围岩主应力的变化趋势为先快速提高并超过初始应力,达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最后基本保持不变。(1)部导洞开挖对拱部围岩应力的变化影响较大,(2)、(3)部施工对其影响可忽略不计。拱部各测点K值的变化规律为先降低至最低值,各位置开挖并安装初期支护后K值开始提高,再逐渐降低后保持稳定。开挖(5)a位置并安装初期支护后,边墙测点K值减小至极限状态附近,之后有小幅度提升,最终趋于稳定。边墙与其他部位相比K值较低,支护措施需要加强。与(2)、(3)部位相比,(1)位置施工后沉降值占最终沉降比值较大,是隧道沉降控制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4.
山岭工法一般来讲是以爆破为主体,同时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支护及衬砌混凝土等的隧道施工方法。山岭工法采用的前提条件是隧道从开挖到实施初期支护前,围岩应具有保持自身稳定的性能,如果不能保持围岩的自稳,则不适宜采用山岭工法。因此,软土层、未经压实的冲积层、松弛的崩积土的岩体不适宜采用山岭工法。即使是密实但伴随有地下水的涌出呈液化地层、火山泥流堆积、崩积土形成的山体,如不采用相应的辅助工法使山体得到稳定,实施山岭工法也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5.
针对受附近采掘扰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受力特点,以阳煤一矿内错抽巷为例,在原掘进施工分析和支护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对施工工艺、支护参数选取原则和围岩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井下地质力学测试和支护参数优化,提出扰动影响内错抽巷的锚网支护技术。井下实践表明,高预应力短锚索施工工艺可有效提高支护系统的预应力,降低锚杆支护的返工率,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为后期综放回采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6.
以某矿为研究对象,对围岩顶板及两帮分别设计采用不同锚杆支护形式,并对巷道表面位移、深部基点位移以及锚杆受力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论是:在巷道掘进前10 d,围岩变形迅速;在掘进10 d后,围岩趋于稳定,且在掘巷期,顶底板位移变形量始终小于两帮变形量;此外,在巷道掘进初期,锚杆受力增加比较块;掘进10 d后,锚杆支护结构受力情况基本趋于稳定,表明该支护方案能够很好地控制巷道变形,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破碎顶板大断面巷道施工中的围岩变形问题,结合某煤矿井田破碎顶板大断面巷道实际情况,在介绍原巷道支护方式、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联合支护技术,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辛窑矿针对2号煤层综采工作面在进行综采收尾通道施工及围岩维护时,出现施工周期长、速度慢、围岩维护效果差等技术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综采收尾通道安全快速施工,决定对8102工作面工作面收尾通道进行优化,采用采煤机一次性割煤方式进行施工,并对收尾通道采用锚网索支护技术进行维护。通过实际应用分析,优化后收尾通道施工工艺减少了巷道掘进工程量,锚网索支护技术可有效对围岩进行维护,保证了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复合顶板巷道围岩控制时常面临顶板下沉量大、离层情况明显等问题,支护难度较大,以5302运输巷复合顶板围岩支护为例,在对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以锚网索喷+注浆为核心的围岩支护体系,通过提高顶板支护强度及自身承载能力,实现复合顶板下沉及离层变形控制。经现场应用后,5302运输巷顶板变形量大、失稳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支护后顶板、巷帮变形分别在28 mm、36 mm以内,可满足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0.
笔者针对花园煤矿开拓巷道中遇到的软岩具有松散破碎、高饱和吸水性、强膨胀性及流变性等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放炮震动导致的围岩结构变化,从而在现场施工中采用了多种比较实用的联合支护方式,保证了工程支护质量和施工安全,特别是在轨道大巷应用施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为成功的解决此类巷道的支护难题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山西某矿11305运输巷在地应力、地质构造以及原有支护方案支护强度低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呈现出围岩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后续使用需频繁修整等问题。为确保回采巷道安全使用,依据11305运输巷现场条件,提出以强化围岩表面支护、提升围岩承载能力并充分发挥锚索悬吊作用为核心的围岩支护优化方案,并具体对支护优化参数进行设计。经现场应用后,11305运输巷顶板、底板及巷帮收敛量分别控制在105 mm、182 mm及157mm以内,可满足巷道后续掘进及使用需要。  相似文献   

12.
大断面黄土隧洞四台阶九步法是在隧洞开挖过程中,以弧形导坑开挖预留核心土为基本模式,分四个台阶九个开挖面,以前后九个不同位置相互错开开挖,及时支护形成支护整体,在最短时间内将围岩闭合成环,以保证隧洞施工质量、安全及进度。  相似文献   

13.
吴力超 《机械管理开发》2022,(12):204-205+208
为了解决煤矿井下复杂地形条件下巷道围岩支护效率低、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井下复杂地形条件的围岩支护技术。其以锚杆+锚索+钢筋网+注浆+钢棚联合支护为核心,对方案参数的选则原则等进行了理论分析、模拟验证及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新的支护方案能够将井下巷道围岩变形量降低71.9%以上,对提升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围岩支护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强 《机械管理开发》2022,(11):155-156+159
断层是巷道掘进过程中常见地质构造,在断层破碎带掘进时巷道面临围岩破碎、冒顶及片帮严重等问题,同时伴随围岩变形量大情况,给巷道掘进及围岩控制带来制约。基于此,以3100运输上山过F24断层为研究对象,提出采用预注浆、超前支护、架棚支护以及二次注浆支护方式实现巷道掘进及围岩控制,并根据现场情况设计围岩支护方案。经现场应用后,3100运输上山得以安全高效通过F24断层,期间未出现冒顶、片帮等不良情况,同时围岩变形量较小,巷道得以安全高效通过断层破碎带。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煤矿掘进巷道围岩支护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锚杆支护技术在煤矿掘进巷道中的作用,从支护设计依据、锚杆孔施工孔位等方面提出了锚杆支护的设计和施工要求,希望能够为掘进工作的安全进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某煤矿81505工作面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对巷道顶板采用锚网+锚索支护方式易出现失稳现象,进行优化设计,并对支护参数进行计算、校核.对巷道顶板支护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及时优化施工方案.顶板离层量监测数据表明,采用优化后的顶板支护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量,保障巷道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煤巷使用期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某煤矿煤层的6105工作面工程为例,对其煤巷支护方案进行设计,包括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锚网支护方案及参数,对其支护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包括无支护条件下6105开切眼模拟分析、围岩应力云图以及围岩位移分布的对比.  相似文献   

18.
邓飞 《机械管理开发》2023,(5):12-13+18
锚杆支护是煤矿开采中常用的支护方式,对于巷道围岩的变形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锚杆支护的过程中,采用锚固剂进行锚固的长度不同,对围岩的支护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采用有限元模拟的形式对不同锚固长度时围岩的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及基坑的隆起量进行分析,从而为锚固段长度的设计取值提供参考,以提高锚杆支护的效果,保证煤矿的开采支护安全。  相似文献   

19.
郝志刚 《机械管理开发》2023,(6):281-282+287
深部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围岩有效控制及高效支护是实现巷道快速掘进的基础。以山西某矿31203回风巷为研究对象,巷道采用MB670/265掘锚机实现掘进、支护及转载自动化操作,可为巷道快速掘进创造良好条件,但是受掘锚机悬臂摆动幅度制约,巷道中部锚索需要人工补打,导致巷道支护耗时长,影响掘进效率。基于此,提出采用柔性锚杆代替原有的锚杆、锚索支护顶板,并通过高预紧力长锚固方式提升柔性锚杆顶板支护效果,并对优化后围岩支护方案进行设计。经现场应用后,MB670/265掘锚机可实现顶板柔性锚杆自动化施工,提升了锚杆支护效率并降低了支护耗时,巷道掘进进尺也提升至650 m/月,实现了快速掘进。  相似文献   

20.
分析顶板及围岩和锚杆、锚索等支护材料对大跨度机头硐室的影响,介绍支护研究的创新点。研究分析认为:寻求工艺简单、施工周期短的大跨度硐室的支护参数是矿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