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罗布麻莫代尔腈纶混纺纱的生产工艺及其性能。针对罗布麻纤维的特点合理设置纺纱工艺参数,采用称重混和及并条混和相结合的方式,生产不同混纺比的纱线,测试分析了4种不同罗布麻含量、两种细度的8种混纺纱的断裂强力、条干CV、毛羽指标。指出:随着罗布麻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线断裂强度下降,条干变差,毛羽增多。认为:优选罗布麻混纺比,优化工艺参数有助于罗布麻系列混纺纱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探讨纺制汉麻再生纤维/莱赛尔/汉麻原纤/精梳棉35/25/20/20 11.8 tex集聚纱的工艺技术要点。汉麻原纤经预处理后与长绒棉进行棉包混和,制成精梳条,汉麻再生纤维与莱赛尔纤维分别制成预并条,三者进行条混,经过三道混并,制成混纺集聚纱。通过改进前纺各道工序莱赛尔、汉麻再生纤维、长绒棉与汉麻原纤的混和顺序和配比,有效地解决了汉麻原纤纺纱困难的问题,合理运用集聚纺纺纱技术有效减少了汉麻多组分混纺纱线的毛羽。结果表明,所生产的汉麻精梳混纺纱既具有汉麻原纤的优异特性,又具有莱赛尔、长绒棉服用性能好、舒适性能优的特点,满足了后道用户对高档面料用纱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探讨棉与罗布麻混纺纱线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要点。介绍了棉罗布麻混纺纱线的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分析了原料选择、工艺优化、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各环节,总结了提升棉罗布麻混纺纱线质量的关键因素。认为:棉罗布麻混纺纱产品的开发需结合产品定位,针对罗布麻纤维的性能特点,重点从罗布麻纤维纺前预处理、混和方法优选、混纺比例控制、生产工艺优化以及温湿度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为企业有效控制生产及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Coolmax纤维与棉混纺纱的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保Coolmax与棉混纺纱的成纱质量,针对Coolmax纤维的特性选配工艺参数.介绍了Coolmax纤维的性能特征,Coolmax纤维与棉混纺纱采用Coolmax与棉分别制条,在并条机混和后纺纱的工艺路线,取得了较好的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纺纱方式对罗布麻/棉混纺纱性能的影响,采用“称重混合+条子混合”的混纺方法,将罗布麻纤维与扯松的精梳棉条混合后开松梳理成罗布麻混合条,再与精梳棉条并合,使罗布麻/棉混纺比为30/70。选择环锭纺、紧密纺、紧密赛络纺3种纺纱方式纺制出线密度为22.4 tex的混纺纱,对3种纱线的强力、毛羽、条干、芯吸高度和耐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紧密赛络纺罗布麻/棉混纺纱的强力、毛羽、条干、芯吸高度和耐磨性能都最好,紧密纺纱次之,普通环锭纺纱线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6.
探讨精梳长绒棉/竹炭改性粘胶纤维/凉爽玉改性粘胶纤维/赛迪斯纤维35/25/25/15 9.7 tex针织纱的生产技术措施。针对几种纤维的性能特点以及针织纱线条干均匀、棉结少、成纱强力高的质量要求,优选原料规格,采用包混和条混相结合的混和工艺,增加精梳棉预并工序以确保成纱混纺比,在各工序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技术措施,以解决纺纱过程中的纤维损伤、均匀混和、黏缠、条干均匀度、纱疵等问题,最终成功纺制出了成纱质量较好的四组分混纺针织纱。  相似文献   

7.
探讨细绒棉与长绒棉不同混和方式对精梳细号纱质量的影响.分别采用清棉棉箱混和、预并条搭条混和及精梳后并条搭条混和方式纺制精梳细号纱,对比了不同混和方式下半制品质量及成纱质量.指出:在三种混和方式中,清棉棉箱混和方式的混和效果最好,但难以兼顾各纤维纺纱工艺特点;精梳后并条搭条混和方式有利于按不同纤维性能设置纺纱工艺,但其混和效果略差;预并条搭条混和方式的混和效果处于前两种混和方式之间.在精梳细号纱生产中应根据后道产品要求和生产设备配置选择细绒棉和长绒棉的混和方式.  相似文献   

8.
探讨腈纶/莫代尔/丝光细羊毛60/30/10 11.8tex赛络集聚纱的留白纺纱工艺要点。采用小量混和和双梳棉工艺,确保了混纺比的稳定,实现了精细化混和;通过赛络集聚纺纱方式和较低的纺纱速度缓解了纤维在加捻时的分布转移。解决了纺纱过程中混纺比波动大、纱线横截面纤维分布不均匀,布面不匀净,横档疵点多等问题。认为:通过一些列的优化措施,腈纶混纺留白纱线可以满足后道工序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9.
玉米纤维与Modal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分析了玉米纤维和Modal纤维的性能特征,介绍了玉米纤维和Modal纤维混纺纱的纺纱工艺配置。两种纤维的性能差异不大,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棉包混和的方式,根据两种纤维的特性合理确定工艺参数,可保证其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0.
优化乌拉草棉混纺转杯纱的生产工艺。针对乌拉草纤维的性能特点,通过对乌拉草纤维预处理、采用称重原料混和工艺、优选前纺各工序工艺参数,并对转杯纺工艺中分梳辊速度、转杯工艺及纺纱张力等参数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棉/乌拉草75/25 36tex混纺转杯纱采用较优工艺参数为转杯速度47 000r/min,分梳辊速度7 300r/min,成纱捻系数420时,乌拉草混纺转杯纱可顺利生产,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探讨棉/大豆蛋白纤维/CoolDry纤维/涤纶40/25/25/10 14.8tex混纺纱的纺纱工艺。针对几种纤维性能特点以及混纺纱质量要求,优选原料规格,采用包混、条混相结合的工艺,增加精梳预并工艺,确保了成纱混纺比;在各工序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以解决纺纱过程中的纤维损伤、均匀混和、条干均匀度、纱疵等问题,最终保证了混纺纱的顺利生产。认为:该多组分混纺纱的质量达到了产品开发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紧密纺纱线的结构对成纱质量的影响,采用示踪纤维方法,在梳棉工序制得含有示踪纤维的生条,然后通过后道工序纺制成需要的纱线。在视频显微镜下通过观察纤维在成纱中的转移,来对比分析全聚纺与普通环锭纺、三罗拉网格圈紧密纺和四罗拉网格圈紧密纺4种纱线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全聚纺纱线中纤维平均径向位置最小,但纤维内外转移系数最大。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得数据给出纤维的包络线,并借助纤维的内外转移系数等特征参数,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纺纱方式下纱线结构对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是一种耐高温纤维,在防火、阻燃产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本身的特性使其在环锭纺纱系统中的可纺性能较差,故采用转杯纺纱技术纺制纱线,既提高了可纺性能,又改善纱线性能;探讨了利用转杯纺加工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纱的主要工艺参数与成纱质量的关系,通过合理选择.工艺参数可以提高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的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远红外聚酯、木棉以及棉纤维混纺纱的生产工艺及其纱线性能。通过设计纺纱工艺流程与各工序工艺参数,成功纺制出远红外聚酯/木棉/棉60/20/20 18.5 tex混纺纱线,并对纱线的断裂强力、耐磨性能、成纱条干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混纺纱线的力学性能与成纱质量良好,可用于开发保暖抗菌类功能面料,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木棉纤维的可纺性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讨共聚型对位芳纶/间位芳纶/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不锈钢纤维38/30/30/2 12.5tex集聚纱的生产要点。针对原料特点和成纱质量要求,对设备和纺纱工艺进行优化配置,采用多道条混的方法确保多组分纤维充分混和及不锈钢纤维精确的小比例含量,保证纱线的防静电效果;采用蒸汽定捻措施,严格控制车间温湿度,纺制的集聚纱主要质量指标符合用户要求。认为:该纱线制成的面料可在易燃易爆行业的防护服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开发棉绢丝牛奶蛋白纤维混纺弹力纱,根据原料的不同特点,重点对牛奶蛋白纤维进行预处理,优选了原料混和方案和混纺比,改装了弹力牵伸装置;同时优化纺纱各工序工艺参数、合理控制车间温湿度。通过关键技术的攻关,有效解决了成纱毛羽多、棉结多、成纱条干差等技术难题。使纺纱质量达到了客户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了设计开发出质量优异的罗布麻混纺针织用纱,首先针对罗布麻纤维的形态结构及其物理机械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然后根据罗布麻纤维的特性将罗布麻纤维与腈纶、莫代尔纤维按混纺比30/50/20纺制成线密度为18.5 tex的纱线。同时,通过正交试验法分析细纱工序中的后区牵伸倍数、隔距块及钢丝圈型号对成纱质量的影响,从而优选出最佳工艺。并对最优工艺下所纺的纱线进行哈氏切片试验,利用Photoshop软件对纱线截面图像进行处理,通过汉密尔顿纤维转移指数方法来分析混纺纱中的纤维转移及径向分布。结果认为:罗布麻纤维的长度整齐度较差,但吸湿透气性、抗菌性较优;罗布麻、腈纶以及莫代尔纤维均具有向纱线外层转移的趋势,但是莫代尔纤维转移的趋势不如罗布麻及腈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罗布麻纤维的截面结构特点,在梳理、并条、粗纱、细纱等工序采用轻定量、慢速度、大速比、强转移、多梳少伤的原则进行梳理,然后与高档的羊毛纤维进行混梳纺纱;采用不同的原料成分及纱线参数进行对比实验和分析,优选最恰当的混纺比例和纱线结构;此外还优选了适合毛与罗布麻混纺工艺的最佳温、湿度。最终确保了羊毛/罗布麻混纺纱既能发挥罗布麻纤维的吸湿、透气及抗菌的功能,又具有羊毛的柔糯、高档和华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探讨菠萝叶纤维/棉55/45 30tex纱的纺制工艺。先对菠萝叶纤维进行生化联合脱胶处理,经牵切和机械开松后,通过棉型纺纱设备成功纺制出菠萝叶纤维/棉55/45 30tex纱。结果表明:牵切和机械开松对纤维性能影响较大,合理配置工艺参数可以提高纱线性能;细纱捻系数应偏大掌握,捻系数为540时较佳。认为:经过工艺优化纺制的混纺纱线物理性能指标较好,表面光洁,能够满足织造要求。  相似文献   

20.
根据桑皮纤维的纺纱特点合理设计各工序工艺参数,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纺制出28 tex 55/45桑皮纤维/棉喷气涡流针织纱。通过对纱线单纱断裂强力、条干以及毛羽等指标进行测试,对比转杯纺,纱线毛羽、条干以及断裂强力等性能都有较大提高,符合针织用纱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