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青海河涅地区乡土民居调研与设计实践为基础,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差异性和共性,并归纳其本土语言,尝试从传统民居营建智慧延续、新技术与本土技艺融合、多元民族文化传承3个方面,建立“河湟特色民居”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五台县传统民居是特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习俗观念等多重因素积淀延续的历史产物。本文选取五台县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地域视角为切入点,探讨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建筑基础、梁柱、屋顶、墙体中的体现,同时对营造技艺传承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表明,阔院、边三垄双坡屋顶、厚重的墙体构成了五台县民居最典型的特征,而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生活方式是形成五台县民居外在特征的内在因素。同时,本文针对传统营造技艺传承的现状问题分外部条件变化和需求变化两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重视传承人保护和提升地方营造技艺影响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庄廓民居在院落布局、单体形态等构成要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也是与当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通过实际调研及相关资料整理,论述了庄廓民居对地域的适应性特征并总结其典型模式,分析其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及更新措施:选择性保留、创造性改造和适时性更新.通过本研究以期对以后的庄廓民居保护乃至整个...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青海省河湟地区的传统民居——庄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院落布局、建筑形态、功能构成、精神空间、材料及色彩等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空间形态特征与自然地理、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生产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5.
薛林平  戴祥  石玉 《世界建筑》2020,(4):113-115+127
京西石板房作为北京传统民居的重要类型,其营造技艺的价值尚未引起重视。本文以石板房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测绘与工匠访谈,对其营造技艺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和图解;并深度挖掘了技艺背后的原理,旨在为传统民居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以红砖厝为代表,既体现中国建筑对称、结构严谨的风格,又以特别的绘饰雕艺、鲜艳的色彩体现出其独特性,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碰撞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工艺,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为例,以"互联网+"为背景,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在设计、生产、营销、维修保障等方面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路径,以探索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现代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营造技艺是建筑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前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随着传统营建活动的日趋减少,依靠工匠"口传身授"的营造技艺也开始走向衰落,面临传承断代的威胁。本文选取高平市二层砖木混合结构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民居的营造流程、技艺要点等进行全面的记录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传统工匠营造的民间智慧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天镇县自古为寒冷的边防之地,其民居大木作技艺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工匠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当地传统民居的木构架体系及其大木作营造技艺,对木构架类型、节点构造以及营造中的算料选料、房屋设计、构件加工、立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解析。最后对当地民居大木作技艺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9.
天镇县自古为寒冷的边防之地,其民居大木作技艺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工匠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当地传统民居的木构架体系及其大木作营造技艺,对木构架类型、节点构造以及营造中的算料选料、房屋设计、构件加工、立架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解析。最后对当地民居大木作技艺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总结概括。  相似文献   

10.
营造技艺是建筑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修缮的重要前提,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随着传统营建活动的日趋减少,依靠工匠“口传身授”的营造技艺也开始走向衰落,面临传承断代的威胁。本文选取高平市二层砖木混合结构的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口述访谈的研究方法,对传统民居的营造流程、技艺要点等进行全面的记录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传统工匠营造的民间智慧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的各族人民,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极端的气候条件,创造了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其传统村落所蕴含的生存智慧沿用至今。随着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该地区受到新的价值观念、现代生活方式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村落正遭受破坏,传统村落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与营建智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遗弃。保护现存的高原传统村落资源,探索传统村落的发展,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进行全国范围内传统村落的评估工作,明确了传统村落的概念,首次在可度量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进行评定。判定乡村的当前状况,为后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做好准备。针对青海国家传统村落申报,从传统村落现状特征研究的视角,探索高原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县域集中,城市又向周边发展,局部的人口比例增加,用地的局促使得建筑都像高层化发展,然而作为教育设施,其特殊性使得它不能通过增加楼层数得以发展,学校只能通过改建、扩建、新建来满足越来越多学生的需求。经济发达地区不得不在城市周边,或临近的县域范围内选址建设新校区,由于地理上距离城区有一段距离,而多采用寄宿制,封闭式教学,学生的住宿和餐饮需求尤其困扰着家长和学校。本文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对现有高中公共服务设施之食堂进行调研,分析其使用特点,针对性地给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集聚区绿地系统是绿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保障,也是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以新野县产业集聚区为例,合理规划集聚区绿地系统,使绿地能够发挥生态效益、塑造产业集聚区形象。  相似文献   

14.
任怀新 《建筑与文化》2016,(10):246-247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一些被外界遗忘的传统民居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文章结合柳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以当地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当下传统民居发展的三个不同层级入手,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诠释了传统民居通过市场途径寻求出路、以市场为主导适度变换功能属性并得以延续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代城市设计理念都是以动态交通为中心,高速移动的交通方式蚕食了人们步行的空间,旨在提供可停歇空间的“容器”在城市化进程中显得弥足珍贵。文章以武汉昙华林为例,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中容器的价值,及其对人和城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粗放式的城镇化建设改变既有村落的土地、建筑及其自身发展轨迹,传承的地域文化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衰退与消失的危险。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在所难免。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以盘山县红岩村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视角研究其地域文化、社会经济等问题,为实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建筑实践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河道与道路空间是构成江南古城镇空间构架的基础,近年来传统河街空间关系瓦解,城市中河道与道路的紧密联系丧失。课题以苏州地区为样本,将现代江南城市中“河路”空间关系归纳为:“路近河”“路临河”“路夹河”“路跨河”“河路背离”几种空间类型。传统河路空间关系已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应对错位的河路空间关系进行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河道与道路的空间关联,由此再现传统江南水乡特色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8.
宋敏 《建筑与文化》2016,(10):92-93
文章以生态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合肥城市案例,从城市生态支持系统分析其在快速城市化时期,遭遇发展门槛的主要制约因素及产生原因,进而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对应机制,并进一步论述了该机制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大尺度街道线性空间如今在东西方城市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因其在位置和尺度上的优势,能够很大程度地带动城市发展。结合典型成功案例——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中心普拉多大道,阐述大尺度街道线性空间的概念及特点,为我国当前城市街道线性公共空间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使城市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市民,利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聪 《建筑与文化》2016,(12):144-145
校园公共活力空间是学校公共活动开展的载体,其品质的高低、活力的大小,深刻影响着校园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文章针对当今校园公共活力空间在表达方面所暴露的主要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设计相关理论,对校园公共活力空间的主要特征因素进行简要阐述。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结合空间活力营造原则,对重庆大学B区校园的主要活力空间进行表达评析,并给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