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陕北丘陵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典型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和农民的贫困是该地区人居环境建设与区域发展面临的关键矛盾。自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开始推行退耕还林以来,空间维度与非空间维度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新问题。因此,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解决好陕北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现存关键问题是决定该地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退耕还林后陕北丘陵区乡村聚落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以吴起县马湾村为例,通过对比退耕还林前后该区域乡村聚落的不同特征,解析退耕还林对陕北丘陵区乡村聚落的影响,有助于把握该区域乡村聚落变迁特点与发展模式,从而指导该地区的新型绿色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3.
贺文敏  王军 《华中建筑》2014,(1):146-149
陕北山地地区是我国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于陕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陕北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人居环境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对陕北山地地区乡村聚落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之亦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乡村的产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第三产业、景观、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亦带来了乡村聚落的更新与重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山地地区的乡村如何营建并适应新条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通过历史时期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研究该地区乡村聚落的历史变迁。方法:文献搜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研究结果:总结了陕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变迁的特征与规律。结论:总结了陕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变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的老龄化、空心化趋势明显、乡村空间环境与民生服务设施条件较差、建筑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建筑空间与使用功能失调以及建筑空间内环境舒适度较差等问题突出;以绿色更新理论作为改善乡村空间衰败化的聚落环境的重要途径,从乡村空间节点、乡村生态环境以及乡村建筑层面对乡村绿色更新的途径进行研究,试图提出乡村空间绿色更新的策略方法,以实现美丽乡村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之后对陕北丘陵地区的乡村聚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该地区乡村聚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文章选取陕北地区典型案例——绥德县韭园乡高舍沟村,拟从建筑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解析该地区乡村聚落变迁现状与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乡土聚落空间不断演变的过程中,从人居学视角保存乡土、聚落的空间关系,以及乡村空间变迁中的乡土性、乡村行为活动、生活方式;从时间维度探求传统乡村聚落对现代乡村空间形态的演变,寻找乡村空间元素,探索乡村空间设计方法,实现传统乡村空间的保护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丽水地区传统乡村为例,从时间的维度解析乡村聚落与建筑的魅力根源;探讨在聚落、建筑、生活等不同层面上,丽水地区乡村建筑从物质、空间、形态反馈出的文化线索变迁、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建造方式与材料上时间印记,提出现代乡村建设中不可忽略的时间维度的延续与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正急剧地重构着乡村聚落空间,新型城镇化及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引导着村镇聚落空间研究转向.文章着眼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聚落空间,从发展规模、聚落空间形态、聚落空间影响因素三个维度梳理现有聚落空间类型研究,进而得到村镇聚落空间类型研究应该置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之下,融入多学科视角进行类型划分的结论.这对之后的村镇聚落空间类型研究、乡村振兴及村庄规划编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左力  晁雪纯  李和平 《华中建筑》2022,(12):126-131
我国西南乡村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厚。近十几年来,乡村旅游兴起,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乡村聚落空间的转型重构。该文基于重庆、贵州等西南山地典型乡村近十几年旅游发展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分析,探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聚落空间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贵州土河村的乡村更新实践提出在地更新的西南山地旅游乡村空间发展模式和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陕西水洼村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模式为目标,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整合生产与生活用地,改造利用废弃建筑,实现乡村的产业、人居环境与生态景观的整体发展,丰富了传统的以物质空间形态为主的乡村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素有将人水共生作为古人聚 居选址及农耕生产的理念和举措。因此,在聚落选址之初,古 人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寻找、观察及借用的用心程度甚至超过聚 落后期的建设过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半干旱区传统窑洞 聚落景观理水智慧,避免本土理水营建技术的消失与断代,以 陕北黄土高原区传统窑洞聚落为研究对象,从人水共生哲学思 想出发,结合DIKW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传统聚落理水智慧解 析路径与方法。从聚落选址布局理水智慧、人居营建理水智 慧、农耕生产理水智慧和自然生态理水智慧4个方面,开展陕 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智慧的提取与体系构建。以期为当前 我国半干旱地区乡村聚落生态人居景观营建和水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土地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分三大自然区域:北部陕北高原,中部关中平原,南部秦巴山地。全省设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3个县级市,80个县和23个市辖区,1550个乡、镇,27888个村民委员会。2006年末,全省人口为37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61万人,占39.1%,农村人口2274万人,占60.9%。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在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文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凸显城市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研究以规划具有域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为目标,以贵州松桃苗自治县为例,通过剖析松桃原生苗寨景观特征提炼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意象并将之转化为市绿地系统空间形象,以物境重构和情境转换主要手段,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内涵两方面提出造松桃县城绿地系统空间形象的规划对策,探基于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方法和途径。实践表明:历经千百年自然选择聚居营建演化形成的传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具地域自然生态特征和人文生态内涵,由此形的景观意象是人们对地域聚居环境的共同"心图式"和"记忆地图",以此为凭规划城市绿系统是对地域特色"生活语法"的尊重和传承是改变"千城一面"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诗阳  王向荣 《风景园林》2021,28(5):99-106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都城人居环境发展的重要转换时期,洛阳则是这一时期都城建设的典型代表。通过历史考据、现场勘查、空间图解等方法,剖析洛阳地区的山水环境基础,并分析其对城池选址、南北轴线与水利系统构建,以及包括核心区、郊野区和京畿地区3个空间层次界定的影响。研究对中国都城人居建设演变历程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当代城市人居空间规划提供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6.
关中典型地区新型农宅节能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农村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当地农宅在空间布局、室内热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传统农宅提出改进设计方案。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利用冬季被动式太阳能及夏季自然通风,使建筑布局更加合理,为关中农村住宅节能设计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风景道作为一种绿色基础设施,其所具有的多重功能近些年来逐渐被重视,并广泛运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但目前研究缺乏风景道客观、综合的识别体系。提出寻常风景的概念,从空间格局、空间质量和空间多功能性3个维度重新定义乡村景观,并将其融入现有的风景道识别体系中,以空间视觉评价、景观空间综合质量评价、游憩吸引力评价、潜在生态性评价为一级指标,以景观空间多样性、聚落风貌、交通可达性、潜在生态廊道等为13个二级指标,形成乡村风景道综合识别体系。同时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在保护乡村自然基底的基础上较为客观地识别现有道路所具有的风景道构建潜力并对其做出初步规划,对同类型区域的风景道识别与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玉婷  詹燕  毛华松 《园林》2021,(5):66-73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川南地区散村存在规模小、布局散、资源集约效益低等问题,具有向集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政策导向。基于川南现状新建聚居点的田野调查,分析、归纳新建聚居点自然生态格局破碎、农旅产业联动不足、原真人文环境衰落等现状问题,结合川南自然人文特征,提出"村景一体的生态格局""农旅融合的生产空间""产居一体的生活空间"3个聚居点空间重构策略,从而实现"三生"空间的融合发展。并结合宜宾市银星村聚居点规划实践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川南乡村聚居点空间重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