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华中建筑》2009,27(2):35-36
通过解读王澍的4种身份:“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来理解他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实践所具有的情趣与诗意、体验与营造、简单与直接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王澍为其自宅所写的两篇文章为主线,分析他是如何在两室一厅自宅内营造一个“想象之园”的,并试图找出王澍的宅园与传统文人园之间空间文脉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访谈初识"、"亲述感悟"、"游历象山"、"解读文字"这4个步骤,对中国文人建筑师王澍的设计作品与思想进行一次全面的解读。其中着重分析了王澍在创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时的灵感来源和思想方法。同时通过对王澍所撰写文章的理解来挖掘王澍的文人特质和其所想表达的建筑哲学。  相似文献   

4.
金秋野 《建筑师》2013,(1):6-14
本文讨论王澍的思想和作品,指出王澍是从环境伦理、职业人格和设计语言三方面应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危机。重新梳理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建筑学注入新的内容。本文进而指出:王澍的建筑主要是在诗的层面起到醒世作用;他所秉持的“传统”主要与心学有关,借以扩充当代营造者的文人情怀:王澍努力实践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转化,但其作品仍具较浓西方色彩,建造过程与他所批判的潦草城市化也有相似的地方。作为先行者。王澍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建筑学革新之路,他的实践和理论。是激烈城市化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王冬 《新建筑》2005,(4):10-12
针对村镇聚落的营造,提出并探讨了建筑师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包括:谁是村镇聚落营造的主体、营造中技术层面以外的视野、对当地生活与文化的尊重以及向民间和工匠学习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营造建筑,总喜好用房屋和墙体围护起来,形成庭院,就是一栋简陋的房子,只要环境允许,也会在屋前、屋后围成院落。这一思想和做法,经考古发掘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证明,早在上古夏、商时代就已经出现。庭院式布局是中国建筑群体构成的主要形式,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封闭性和内向性,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因此,延续数千年,至今仍在某些建筑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
方海 《建筑师》2013,(2):20-33
论文从建筑设计奖项发展史的视角入手,讨论包括普利茨克建筑奖在内的两百年来全球主要建筑奖项。评价普利茨克建筑奖的得与失和王澍获奖的原因,并对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和王澍的作品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寻找一种永恒的建筑——关于建筑师贝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云  方炜淼 《建筑师》2005,(5):37-41
首先区分“极少主义”建筑和实质建筑的异同;进而以图尔加诺住宅为例分析贝扎空间生成方法——切割然后重组;然后分析贝扎作品中一个个单元空间被照亮的方法。最后试图提醒大多数中国建筑师在痴迷于越来越多的时髦“概念”之前首先要把建筑学最基础的部分学扎实。  相似文献   

9.
双年展:一种建筑批评的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易 《时代建筑》2003,(1):46-51
2002上海双年展以“都市营造”为主题第一次使艺术家与建筑师会聚堂。作品的呈现是对中国当代建筑与城市的多维审思,也是一种建筑批评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周姣 《中外建筑》2013,(2):51-53
本文以古典园林当中的营造符号,对应王澍先生建筑作品的营造形式,在两者营造思想和建筑的建造元素上看到一些相似性。探讨古典园林对王澍先生建筑的影响以及古典园林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阅读王澍     
周亮  戴月 《中外建筑》2008,(3):74-76
通过一种解码式阅读,尝试对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做三点归纳:①“造园”交叉程序的设计方法;②“小品主义”追求表现自由的设计理念;③运用传统元素作为诗意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2.
On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awarding of the Pritzker Prize to the first Chinese architect, Wang Shu, in May 2012, jury chair Lord Palumbo commended him for an architecture that is ‘timeless, deeply rooted in its context and yet universal’. Visiting Wang and his work in the ancient city of Hangzhou in Eastern China, shortly afterwards Edward Denison and Guang Yu Ren sought to understand why Wang might have succeeded where other architects have failed in a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 forging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architecture, which is in tune with tradition while being of a ‘genuine and often sublime originality’.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建筑师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机会逐年增多,建成品分布广泛,但也暴露诸如套用图纸、风格突兀、使用经不起检验等诸多问题。如何在乡土营建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对建筑师来说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全国范围内已有的乡土建设现象与案例分析,认为建筑师的角色至少有3种递进的境界,境界1标准图集式的完成任务,境界2着眼于提升用材工艺,境界3基于本地生活的设计,而真正的地方性的形成,要求建筑师在第3种境界中把握乡土营建实践,最终回归塑造乡土生活方式本身。  相似文献   

14.
郑小东  王小玲 《建筑师》2013,(1):104-108
本文通过对王澍作品的解析,阐述其在多个层面具有的戏剧性特征。王澍的建筑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具有空间的戏剧性。王澍独特的建筑形象和浓重的材质表达,具有图像的戏剧性。王澍对于传统材料的创新使用,具有建造的戏剧性。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戏剧性来抵抗商业文化和奇观文化的冲击,探索中国的建构文化。  相似文献   

15.
常玮  高峰 《建筑与文化》2016,(2):146-147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环保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在国家和人民的期待中从试点逐渐推广开来。对于高校的新校区建设,绿色建筑成为绿色校园构成的主流,并为绿色建筑、低碳生活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高校文化基础。低碳环保意识从学生抓起,由高校引领并推广。天津大学新校区第一教学楼作为新校区核心绿色建筑项目,在遵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设计和建设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第一教学楼中增加了建筑的全周期平台分析管理,因地制宜地提出全周期的数据跟踪方式,通过从建设到运营管理中设置详细的数据采集,来评估整体绿色建筑建设数据与运营效果。  相似文献   

16.
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对历史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和扩建,实现了场地的整合和博物馆的更新设计。本文通过对该项目设计师提出的“补白、整合和新构”的博物馆扩建原则进行分析,从多角度探讨了基于历史建筑更新角度的博物馆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7.
董艺 《时代建筑》2012,(2):130-133
文章通过对"致逸设计"建筑师余泊的访谈,展现当代中国执业建筑师的生存状态。以及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之下,平和而务实的心态对于提高设计及服务水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得西方的科技、文化、教育等来到中国,西方建筑体系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著名建筑师庄俊是我国第一位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他主要秉承西方古典风格与装饰艺术风格,还受中国思想影响,设计讲究因地制宜,注重周围环境对基地的影响,中西交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嵌套空间作为一种普遍的空间操作方法所具有的共性,选取了毛纲毅旷在1972年设计的“反住器”和2008年藤本壮介设计的“House N”两个经典案例,从匀质箱体的解体、建筑内与外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两个方面探讨嵌套空间在当代日本住宅的设计中是如何运用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广州市为例,以建筑学的基本要素着手文化区的划分,从文化区划的角度总结广州市的传统村落与民居的分布特征和文化景观。本文的目的在于扩展文化地理学的学科领域,并利用其方法为广州逐渐消失的传统村落与民居提供一个新的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