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汪佳伟  唐晓岚 《园林》2023,(1):111-117
《江右游日记》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第4次考察江右地区时所留的游记,文中不仅详细记录了明末时期江西的社会人文和自然风光,还承载了徐霞客个人的风景审美意识,可以为当代风景资源的开发提供文化支撑与历史依据。通过分析《江右游日记》的文献记载,挖掘徐霞客对江右地区各类风景资源的考察情况,梳理江右地区整体的景观风貌,解读各类风景资源的审美关注点,最后归纳总结其风景审美思想为由天而人、通宏洞微、追根溯源、比物假景4个层面。研究为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的传承发展及当代风景地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并对我国风景资源开发保护体系的完善具有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霞客与风景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客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中国风景科学的先驱。还是从事地理学和风景区研究的作者,数十年来通过对《徐霞客游记》的学习及其游踪的实地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徐霞客在风景科学上的成就并不亚于在地理学上的贡献,有许多风景理论和观点,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徐霞客有关风景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矢志名山大川、山水审美、风景概念、风景区总纲、风景区景观结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风景资源保护以及风景区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读了汪之力所著《中华山河心影录》,使我想起了《徐霞客游记》。在我国游历过名山大川的人很多,写过游记的人不少,但系统地写游记的人则不多,而长时期地系统地写游记的人则更少。汪老把他多年来在祖国各地的游历写成的“心影”和《徐霞客游记》颇有一致之处。他们的这种精神都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时代不同了,两位著者的情况也不一样,但他们探索祖国秀美山川的热情则是相同的。他们对良辰美景、风土人情观察也十分相近。但汪老书中在写景抒情之外对我中华民族鉴证和国计民生的关怀则是我们时代的强烈的反映。我是一个地质工作者,因为工作的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5)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相交融的科学著作,其文学书写表达方式的巨大成功,三百年来,令这部科学著作一直以文学名著享誉后世,这反而于无意间湮没了其科学精神的光辉。今天进一步审视这部游记文学书写的相关问题,并非有意忽略徐霞客所具有的科学精神的严谨性,而是在承认这部游记科学精神与文学书写两者相辅相成的基础上,结合晚明的文学发展态势,进一步探讨文学书写对于科学著述成功的保障作用。晚明散文性灵小品精神的高扬,诸多积极修辞手法的妙用,对相关典籍与前人诗文意象的借鉴以及对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准确描绘,皆堪称《徐霞客游记》文学书写成功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5.
天台山的文化景观在唐宋时期发展迅速,达到了鼎盛。通过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山水文化这三类文化入手,对天台山在唐宋时期的文化景观发展进行讨论,旨在为实现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曾昭奋 《华中建筑》2006,24(8):142-143
该文通过对《广西民居》和《徐霞客游记》两本书的介绍,对广西的自然环境、民间建筑作了有趣的描述,对于人们了解这个地区的建筑、历史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王嘉杰 《石材》2003,(12):44-44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酷爱祖国的锦锈山河,用了大半生的时问“问奇于名山大川”。与此同时,他对各地的奇岩异石也有浓厚的兴趣,对云南大理的大理石更是倍加欣赏。 徐霞客晚年的旅游生涯是在云南省西南部度过的。据《徐霞客游记》记载,祟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十一日,他在观赏了蝴蝶泉的奇异风光之后,路经周城到达  相似文献   

8.
唐军 《中国园林》2012,28(9):19-24
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发展的一个新兴技术方法,反映了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时发展需求。风景名胜区管理以资源保护为最终目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风景区控规与城市控规相比应当有不同的出发点和控制方法。从风景区控规控制体系的建构逻辑和技术框架入手,通过对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陇景区规划实践的总结,阐述了以游憩行为和空间管制为控制基本要素的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目标、编制特点、技术路线、指标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粤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公元1637年,农历闰四月初,一个名叫徐霞客的人,由湖南踏上了去往广西的漫漫长路。这一走,就是一年。之后,徐霞客四下广西,《徐霞客游记》中三分之一的篇幅写的是他"去去来来"留恋徜徉的广西。他确定到过一个今天叫大新的地方,看到过归春河,千载而下,他是否与我们一样惊艳、赞叹?  相似文献   

10.
林淳桦 《园林》2016,(12):56-59
正天台县历史悠久,境内山峦重叠,溪流纵横,是擅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区县,既是人文荟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游客对天台山的认知一直停留在佛宗道源,而忽视了山水神秀,在普通游客眼里没有泰山、黄山的险峻秀美;而在文人眼里天台山集诸山之美,其最大的特点是古、幽、青、奇。本项目基地位于浙江省天台山5A风景名胜区桐柏蓄能电站入口,海拔391米,是天大路上一个景观狭长的地块。基地东北侧为山体,南侧和西侧  相似文献   

11.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滨水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乐  路毅 《山西建筑》2012,38(27):218-220
以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为例,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并且运用此模型对公园一期建成开放部分的滨水区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研究,为今后的滨水区景观设计及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an increased interest in approach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landscapes, which has been, in part, a response to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ELC).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landscape physiognom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olish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its landscape. We address the relevance of physiognomy both in relation to the ELC and to the 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s approach, and then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andscape physiognomic structure. We also expand the existing classification of landscape interiors; this is followed by combining three approaches: (1) physical geography in the field of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s; (2) landscape ecology studies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and cover patches against the ‘landscape matrix’ and (3)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interiors. Presented ideas create the outline of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s physiognomic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3.
高晖 《建筑与文化》2016,(12):188-189
所有的文化现象实质上都从属于符号系统,景观也正是如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学理论,能使设计理论更加严谨,设计思路更加富于条理,设计过程更加科学。其中,语构学是景观语言中最基础的部分,其通过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构成景观语言的基石。词法规则与句法规则则构成景观语言的语法结构,并以此指导建立景观语言系统,辅助景观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交流与理解。  相似文献   

14.
赝品的泛滥:大师摹本抑或原创艺术? 吴镇以画竹闻名,《竹石图》为十四世纪的真迹,符合元代绘画的准则,给人以体验性的感受,带着内在化的能量,一种孤寂与淡淡的忧郁弥漫于雾气中,一直到最小的一片叶子上.与之相对而言《风竹图》所反映的典型写意式认知,在元代尚未发展出来,有种种迹象表明,这一画作完成于十六世纪.其中,写实性和描绘性已被写意性趣味所取代,绘画笔墨的作用有如书法,竹叶以剪影的样式描绘,有一组明确的规训套用在画作之中.  相似文献   

15.
古代园林绘画的复原价值近年来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同时,相关问题如画中园景的真实程度、传统绘画表达景致方位和尺度的准确性不足等,也引发了人们的反复讨论。《徐园图册》是清末一套描绘海盐徐园的园林册页,其特殊之处在于图中留有许多修改建议的文字,这一特殊性对于园林面貌的再现价值值得深入的讨论。因此,围绕《徐园图册》,通过挖掘更多相关史料,运用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等方法, 探讨了《徐园图册》的性质,并对徐园平面布局进行了复原,以期丰富园林史个案,并为相关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中国2011年成功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类型遗产,是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的作品,是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内容是"突出普遍价值"的研究与阐述,主要包括价值主题与世界遗产标准分析、对比研究、遗产价值承载要素分析、完整性与真实性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冬冬  曹磊 《中国园林》2012,28(3):89-93
本文并未止步于以往对京杭大运河及其周边地区景观现象的表层分析,而是专注于地域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对运河景观形成及改变的深层影响.将河流空间结构特征理论引入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研究,通过将不同历史时期运河形态化的景观空间结构转化为可度量的连通度指标,分析大运河景观表象下社会人文与自然地理2方面因素的作用机制,使大运河景观遗产理论研究更加深入、科学、完整,进而完善大运河景观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8.
阙维民 《中国园林》2023,39(12):40-47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谢凝高先生,是致力于风景遗产研究的世界遗产专家,曾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2011年荣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被业界同行誉为“当代徐霞客”与“风景大师”。谢先生的钢笔风景画绘作,在其家乡故土的润泽下,经历了少年启蒙、业余爱好、专业特色几个阶段,最后升华为谢先生风景遗产研究的学术形象。谢先生公开发表的钢笔风景画作共263幅,主要附录在其16种著述中,涉及23个省(市、区)的69个风景名胜区。其中重要画幅61幅,包括题签画幅(31幅)与多载画幅(30幅)。谢先生的钢笔风景画充分展现出其在风景遗产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意义。本文为悼念谢凝高先生而特撰(1)。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和建设环境下,讨论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文章中认为孟先生的学术思想具有3方面主要特征:坚持风景园林的中国化与现代化是孟先生学术思想坚定的立场与方向;“园林理法”填补了我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中方法论的不足,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风景园林理论框架;“园林理法”包含了以“借景”为核心的6个设计步骤,是一种具有承上启下意义中国园林设计方法论。最后,文章探讨了中国风景园林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 any discussion of landscape characterisation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is the question of just what is landscape? Another way of putting this question is to simply ask: ‘How would you characterise landscape?’ What this implies is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circularity in landscape characterisation because, through the very act of characterising landscape, one is also defining what one means by landscape.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s definition of landscape as ‘an area, as perceived by people, whose character is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 and interaction of natural and/or human factors’ suggests a similar circularity because the character of an area, as it results from the action of natural and/or human factors, is dependent upon human perception, which is presumably also, in addition, one of the human factors acting upon the landscape. This circularity, or ‘circulating reference’, to use Bruno Latour’s term, is fundamental to Denis Cosgrove’s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the modern concept of landscape as scenic space, and his analysis, we would suggest, helps explain some of the questions rais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concerning landscape characterisation and the future character of landscape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